佛陀述說世間的真相,說動物有生老病死,物質有成住壞空,人亦有各種變化,選擇不同,所作善惡不同,因果報應自然也大不相同。人的念頭生住異滅,出身有高低貴賤之分別,福慧也不等同,而如果眾生依舊片面的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不會變化的,那便會是眾生最大的苦惱。佛陀認為大千世界的種種事物都是不斷變化著的,如果不變化那便是不正常、不現實、錯誤的認知。
人生無常,人生苦短,一切皆是過眼雲煙,佛所說的」無常「究竟是怎樣的,既然世間這般無常,世人又該如何應對呢?這個世界一直變化著,無常便指變化,這就好比夢境漂動諸眾生,聚際必散之性沒有實質;好比過客同路之人為友伴,願證無常變化之本性;也好比士夫壽命消逝如秋雲,無常不穩變化之本性。無常既是事物的本性,又是事物的源性,佛教之中待看我們的世界是變化的,萬事萬物都是無常。地、水、風、火會變,眼、耳、鼻、舌、身、意會變,色、聲、香、味、觸、法也會變,之所以佛陀教世人學法,也是為了助世人能夠真實的證悟,脫離苦海。
在佛教的無常管中,並不認為世人眼睛所看到的就是全部,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單憑肉眼所見到的東西多是片面、單一事物的一角,肉眼所不能看到的還有此事物的過去、未來和結果。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或被她的樣貌所迷惑,或被她的才智所吸引,但你都不知道10年後姑娘樣貌的改變、20年後才智的增長、30年後心智的成熟、40年後身形的變化、50年後容貌的衰退、60年後身體的健康、百年後壽命的消逝。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到他的一時狀況,要考慮到事物今後的變化,以無常應對有常。
學佛之人講究以超凡脫俗的世俗心來看待世間萬物,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麼都不順;當年學佛之後,你看什麼都很順。看透一切之後,方能懂得什麼是「空」,空即為世間一切變化的結果,是沒有任何事物的掛障,有了一個很堅定的信仰支撐,即便是人老了,身體倒下了也不會受惡物的侵擾。眾生之所以還在苦惱,就是因為不知世間萬物的無盡變化,不能脫離苦海,往生彼岸,佛教講究「無我」狀態,就是為了擺脫「執我」的意念。
我們在平日的生活裡,仔細觀察會發現世間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中,但萬事萬物的變化又有相互聯繫。生滅變化既複雜,又牽動龐然事物的整體,以至於因果輪迴生生不息有著連續關係,世界、動物、思想,都有發生、發展、消滅的過程,那麼因果報應也自在其中。「諸行無常」在「行」的過程中,造作轉化並非亙古不變,所以世俗無常,只有暫時的無常,才會讓人有妄生的虛無感。
當一切變化來臨時,眾生有痛苦感,這種痛苦也並非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真實事物,所造作業,亦有所指。佛經中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陀能夠看破虛妄不真實的相,所以佛陀證道,以普渡眾生為己任,教人解脫之道,弘法傳教;得道高僧看破虛無、無常的變化,所以遁入空門後,修心學佛,誦經持戒以規範身心;世人若能看破世間萬物的無常變化,不受「紅塵」侵擾,亦能積攢福慧,積德行善,以大善心有所成,所以眾生的苦惱便是由「無常」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