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報應,這4種人,再求佛也無用!

2021-01-09 明月天心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從來不虛,「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是個複雜的關係,它有時候不會立即現報,甚至會經歷多生多劫現報,這個依因緣,因緣一旦具足,果報即顯現。報應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佛門裡有那麼句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有因必有果,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

只要果報未現前,業力就不會自行消失,它時刻隨業流轉,影響著人的命運和福禍。「禍福無門,為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切禍福得失皆事出有因,如是因、如是果,自己的因果自己了,誰也幫不了你。若想避免遭受惡報,就要種好因,別等到業障現前想著去燒香拜佛,到那時候就是抱佛的大腿也無濟於事,因為「神通抵不過個人的業力」。因果報應,這4種人,再求佛也無用!

一、不信因果之人

因果並不是佛陀發明的,它不是佛教的專利,而是寬容世界本來就存在的客觀規律,不論你信與不信,它都在哪裡,從未離開。我們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是不能質疑因果。在佛教裡,因果是通三世的: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想知道自己前世如何,看看自己今生的受報就知道了。而今生的所作所為又決定著來生的命運。

與其抱怨自己命不好,不如行動起來自己改變自己的命運。懺悔消業、廣結善緣,種好因,福報才會越來越深厚,命運也才會越來越好轉。「莫疑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行善必有善報,作惡自有天收。不信因果報應的人,再求佛也無用。

二、心術不正、邪思邪念之人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我們的內心就是我們的命運,就是最重要的「風水」。佛門裡常說一句話:佛在心中,莫向外求。修行就是在修心,在不斷修正自己的念頭。我們心存慈悲善意,吸引而來的自然是福報和好運。因為人的內心就是一個磁場,心善的人吸引而來得都是正能量,事情也自然而然朝著好的方面發展。

反之,如果一個人心術不正,惡念、邪念叢生,須知「存心有天知」,你心中所想,別人不知道,因果知道。人的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輪迴、一個因果。你心存惡念,吸引而來的便是災禍、負能量,這樣的人障深慧淺,自損福報,求佛也無用。

三、愛造口業、挑撥是非之人

一個人可以沒有多大的才能,但是一定不能缺德,一定不能做「小人」。不要在他人背後搞小動作,惡意去詆毀中傷損害他人,損人不利己,甚至有些人惡言惡語,心存嫉妒,太強勢,看到他人比自己過得好就嗔恨抱怨,在背後說人閒話、挑撥是非,這樣的人口業嚴重,果報疏而不漏。須知,在背後傷害他人的同時,自己的福報已經漏掉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話我們都知道,世上大多禍事都是禍從口出,覺得說些難聽的話沒什麼,但其實嘴是最容易漏掉福報的。人的嘴也是一種「風水」,少說話、多思考、多覺悟,多說善語、吉祥話,才能守好自己的福報。

四、好逸惡勞、「臨時抱佛腳」之人

我們拜佛學佛,不是要向佛菩薩求得什麼,因為有求皆苦。佛教更不是眾生的避難所和什麼捷徑之選。我們信仰佛教、皈依佛門,是為了求取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從而自己渡自己、自我覺悟。妄想著多燒香拜佛、多磕頭,就坐享其成,等著佛菩薩幫助自己滿願,簡直是迷信愚痴無知。

沒有曾經的因,何來今日的果?你自己不耕種,哪來的收穫?一切好逸惡勞、「臨時抱佛腳」的行為都是功利主義的盲修瞎練,都不值得提倡。佛菩薩只成就人的善緣,佛菩薩最喜歡那些積極努力,又充滿正能量的人。一個人最好的護身符不是佛像,而是自己的行為和內心。

以上這4種人,有沒有你?如果有,要趁早改掉這些惡習,改掉苦厄的命運。「迷路的人,不知歸處;萬般皆苦,只可自渡」,命運在自己手裡,如何去經營,不在佛菩薩身上,而在自己手裡。願大家都能擁有吉祥人生、歡喜自在。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四條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絲毫不爽,疏而不漏。你種下什麼因,日後就要收穫什麼樣的果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禍皆是自找的,都是自我因果業力的感召。「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要想改變命運,求神拜佛是無用的,因為神通也敵不過各人的因果業力,只有靠自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改掉惡習,才能逐漸改善命運。
  • 佛教:這4種人,命苦福薄,看看有你嗎?
    這4種人,命苦福薄,看看有你嗎?一、愛造殺業之人「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絲毫不爽,不是不報、因緣未到;因緣一到,即刻受報。經云:諸餘罪中,殺生為最;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殺生結惡緣、結冤孽,也最損一個人的善根福德,損人法身慧命,致人障深慧淺,壽命短促、疾病災禍不斷,嚴重者要墮入惡道受苦,難脫輪迴。
  • 佛教:因果報應,最損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
    「因果報應非小可,佛言真語莫看輕」,因果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從來因果不用忙」,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真實不虛,也絲毫沒有差錯。沒有誰能背離因果、逃脫因果,哪怕是菩薩。也不要覺得做壞事,一時沒有受到果報就沾沾自喜。因果會遲疑,但從來不會缺席。
  • 佛教:一個人業障深重,會有這4大徵兆,看看你佔幾個?
    這其實講的就是「因果」,因果是宇宙間最根本的法則。「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是不可不信因果。人的命運,包括我們今生的福禍吉兇,都是自己前世種下的因與果,世間一切緣法皆不離因果。佛菩薩的神通也敵不過個人的因果業力,比如一個人做了壞事,跑到佛菩薩面相,祈求保佑,這不是痴人說夢嗎?違背因果的事再求佛也無用。
  • 佛教:這4種人,佛緣深厚,與佛有緣,有你嗎?
    佛陀雖然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成未來之佛,但是絕大多數人的佛性都被自身的欲望煩惱所障弊,五欲六塵,根本認不清自己。這樣的人,越來越障深慧淺,離佛越遠。這一生,要與佛結緣,需要有足夠多的善根與福報,沒有修行的人很難聞到佛法,至於多少劫難、多少輪迴再遇佛得渡,那就要看他自身的因緣了。就像我們提及出家人,並不是誰都出得了家的,出家需要大福報,因緣不具足的人難以真正安心出家修行。
  • 為什麼說,真正信佛之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
    生活中,信佛的人不在少數,人們往往擠破頭角去一些佛教聖地去求佛。今年,如往常一樣,我陪著一向信佛的母親去南嶽衡山去進香。母親是個多年信佛的忠誠信徒,每次一到那些廟宇或者佛教聖地去進香,嘴裡就會默念很多自己的心願,希望佛能助她實現。今年當然也不例外,同母親一般求佛的人還有很多。
  • 佛陀說一切有為法,皆因緣起,這十條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因果報應,無論貴賤貧富殊途,皆有所反應。因果理論由佛教的緣起論所產生,是佛教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展,生活當中,最常見的因果報應10條理論,往往是真實不虛,引人深思。如何看待因果報應? 佛說:一切皆有因果,因果報應是對人善行惡孽的最好處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遵從因果報應所行之人,自然自有佛光相照。
  • 如何理解佛教裡講的「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非常喜歡佛教裡的一句話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做善事雖然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看到,但是自己造的善業會時刻跟隨著自己。自己修善,佛菩薩自然知道。當然,若人做惡事,即使沒有人看到,但佛菩薩會看到,因果會看到。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
  • 佛教:人要相信因果報應,這6件最損陰德,謹記一定不可以做!
    佛教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所以我們都喜歡廣撒善的種子,比如布施、供三寶、放生、幫助印經等等。「萬物皆有兩面性」,正如《聖經》所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如果你種下一個善因,它就會產生好的結果,如果你種下一個惡果,它會產生壞的結果。
  • 佛教:這4種人,不拜佛,也佛緣很深,看看有你嗎?
    佛門有句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中有佛的人,不用到寺院,不同天天守著佛像,也是佛緣很深的人。  佛教不是宣揚崇拜神明,真正信佛就是要我們做一個智者,用智慧解除人生的困惑,遠離煩惱痛苦。學佛就是要我們變成一個善解人意、樂觀慈悲的人,更歡喜地去面對人生的苦樂,而不是逃避人生的風雨。學佛也並非讓我們出家,紅塵即是道場,生活即是修行。
  • 歷史上劉莊在夢中夢見金人,為佛教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漢明帝不但信仰儒家學說,而且還信仰佛教,利用佛教的教義來更好地維護他的統治。永平八年,也就是公元65年,漢明帝劉莊還特意派人前往印度去取經求佛。佛教源自印度,因果報應的「輪迴」學說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教義。按照佛教的說法,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總是像一個車輪一樣不停地轉動著,從出生到死亡,好像車輪轉了一圈。接著,死亡之後就是來世的生。
  • 「男人邪淫,因果報應」:這3種人,「色慾」厚重,要及時自省
    我們每個人的業障和色慾也是存在密切關係的,既可以相互影響又可以相互聯繫。俗話都說色字頭上有一把刀,而那些色慾深重的人,他們結局一定會遭到非常慘烈的報應的。而且我們所說的邪淫的範圍也非常的廣泛,涉及到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小心一點,便可度過。"男人邪淫,因果報應":這3種人,"色慾"厚重,要及時自省。
  • 佛教: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大!
    世間一切不離因果,我們當下所遭受的「果」,皆是曾經種下的「因」。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大!一、善良老實之人其實世上本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人都有兩面性,好人還是壞人,就要看你選擇為「佛」,還是為「魔」。大多數人選擇善良,善良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尊佛。你不要試圖去推倒「佛」,推倒了「佛」,就要做好面對「魔」的準備。
  • 佛教:因果存在嗎?為什麼「好人」多磨難,看完就開竅了
    這句話大眾都廣為熟知,在佛教的《纓絡經,有行無行品》中也講到,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惡有報的觀念,我們從小到大,似乎都在灌輸過,然而面對世界的五欲六塵,隨著人生的經歷,大多數人對此產生了懷疑,因為自己看到的好人,總是受欺負,惡人反而活得瀟灑。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很多人都迷信了佛教,對照一下,看看有你嗎?
    很多人學佛都迷信了佛教,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無法脫離生活而存在,修行就在你平時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學佛不要迷信,所謂迷信,就是迷迷糊糊就盲目地信從,自己連什麼是佛教都不了解,就開始盲目地去寺廟燒香拜佛,求神保佑,如果你把佛教,當成了你求財的工具,或者信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佛菩薩幫你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些行為都是迷信的。
  • 闡釋經典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
    今天看來這種說法並非準確,卻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雖有千差萬別,然而皆注重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引導信眾進行修善止惡的修心,只是依據的理論和採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異而已。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國隋唐以後形成的佛教諸宗,在倡導倫理思想過程中皆將五戒、十善作為根本內容,作為勸導信眾揚善棄惡的基本要求。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家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金銀財寶乃身外之物,存再多錢財,無常一到,都將散去,不過一場空幻。因此,存錢不如存陰德,善業多了,是累世的快樂。福報都是人自己修的,天上不會掉餡餅,種下好因才會收穫福果。「莫疑積德天不見,百年頃刻回頭見」,陰德厚重之人,身上都有這4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 佛教:在寺廟裡為子女許願時,一定要謹記這四點,才能諸事順遂!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好的和壞的一面,自私的一面,寬容和同情的一面。佛教的作用是發揮人積極善良的一面,使人棄惡從良,修身養性,消除貪、怒、痴、慢、疑等惡習,從而改善自己的命運。佛教的因果觀念、慈悲、喜樂、犧牲的理論和中庸之道的教義,激發了人們的仁愛之心。凡事都有因果,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業力的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佛教:因果有報應,有智慧的人,從不說這3種話,感召晚年吉祥
    佛教常講要清淨口業,因為我們是凡夫,話講太多,不懂得善護自己的口業,福報會被折損得非常厲害。儘量多念佛號,縱然心還不清淨,起碼口業清淨。 口業的因果報應很嚴重,前世常說妄語的人,今生就會常被別人欺騙。一個有智慧的人,從不說以下這3種話,自會感召晚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