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不打誑語,莫輕談什麼開悟是根本

2021-01-11 老龍居士

近來忽覺舊時光竟無一是處。

談經論道者,動輒能讓我不忍一看。

開悟,開悟,明心見性,見性見性。腦瓜都要被悟開了,也沒見到幾個明白人。還有修學者喋喋不休的問,涅槃無上,淨土無上。好吧,你說的都對。可是你在哪裡呢?

無畏生死,不住涅槃。彌勒菩薩接引你到淨土,不是讓你久住,而是淨化靈魂。維摩詰自淨土入娑婆世界,入汙泥而不染,來去自如,度化娑婆。

你有何功德?念幾句淨土,就往生淨土?一句心清淨則自生淨土,你清淨過嗎?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人笑話這成佛也太容易了,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了,這世間折磨我們的貪嗔痴都是屠刀,你放下過嗎?你看到的享受世人敬重的佛菩薩,有那個不是承受了世間的極大痛苦,經過多少的努力,經過多大的宏願,才成為佛菩薩的。你只看到世人心中佛菩薩的樣子了,而心起羨慕之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說開悟是根本,修學之人,根本就是信願行(戒定慧)。根本是什麼?是滋養我們善法的根基。開悟,不是本也不是果,開悟是一個個的過程,打開覺悟之門,照見無明即是開悟。

開悟之後呢?有人求神仙,有人求這求那的。你本來就是神仙,看看你心在曹營身在天堂,從來不缺分身術。

有修學者求證見性後的心依處,以求正覺。人生恰似,「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有依處即是著相。

開悟之後如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便是正道,好好學習,是善知識,天天向上即是身證菩提。

相關焦點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虛雲大師在《自述年譜》中說道: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轉自嶧山興國寺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
  • 出家人的命運為什麼「算不準」?
    什麼叫善悟?怎樣悟呢?就是對你所學到的東西「不迷信」,這裡所說的迷信跟一般人把所有易學術數統稱為迷信的那個迷信不是一個意思。什麼叫迷信?迷而信之的即是迷信!那麼怎樣才能不迷信呢?就是相信一件事物之前你得對他的原理有個大致的了解。在學術界有這麼句話「信法不信僧」就是相信修行的法門而不要完全相信傳法的人。當然有的時候法也不可盡信。
  • 如何正確稱呼佛門裡的出家人?
    至於「某甲師」、「某乙師」的稱法,乃是出家師長對「晚輩」出家人,或同樣是出家人對「很熟的平輩」出家道友「才敢」這樣稱呼的!一般居士,無論他是多少歲數,或與師父在俗的關係是什麼(乃至是師父的父母),都是不宜對任何出家人,稱「某甲師」、「某乙師」的。甚至晚輩出家人,對於資歷較長的出家人,也是不能這般稱呼的,這樣很失禮。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出家人八字特點
    其實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秉性,脾氣,婚姻等,出家人的八字特點有哪些? 出家人八字特點 1、華蓋逢空或遭受破壞的人 華蓋,原意指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用作命理術語時。華蓋代表文章藝術之星。 通常情況下,有文學才能或文化藝術才華。
  • 禪宗開悟到底是什麼?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聊到這裡,就又不得不提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究竟什麼是開悟呢?有的善信們認為開悟,尤其是「禪宗的開悟,乃是指佛法之啟悟;而徹悟,則指究竟之洞澈。故知,無論是啟悟(開悟)還是徹悟(洞澈)皆為恍然、頓然、豁然之悟,皆非「思想知見」虛妄分別之產物的。即使是「我們和佛想到一起了,思想知見交融了」也只是認知的交融,不能確定就是開悟了!」持有這樣觀點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 什麼是真正的福報與功德?一個出家人的福報,勝過九朝天子命
    什麼是真正的福報!如果真正明白了世間的真相,就會了知那些所謂的才學、能力、榮耀、地位和權利都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而且這些名相也是相對之法,和某些人相比你很優秀;但是給給另外一些人比,你又不值一提了。這個世間真的沒有什麼可值得羨慕和留戀的,歷代祖師大德也說過:他們從來不羨慕世人,從來沒有羨慕過所謂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富翁財主,名流才子等。
  • 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
    以前的我,會在意閒言雜語,到達某種心靜後,就根本不在乎了。很多學易的人,追求理論和術數。我的經驗是,一個平凡人讀懂《易經》,最好的方法是開悟!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知一。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一就是太一,一之後,才是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易傳·繫辭》裡有記載。
  • 如來常擺的手勢代表什麼意思?蠍子精為何專刺他左手中拇指?
    (蝸牛看西遊第2231期)文/牽著蝸牛散步相信大家對上圖中如來的手勢一定不陌生,不過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可能知道的就不多了!有一個笑話,有人和如來猜拳,輸了就讓對方彈一下腦袋,結果那人總是贏,如來被彈得滿頭包。
  • 重視承諾的星座,說出口了就會實現,不打誑語,值得信賴
    主筆:Miya 在這個一切快速發展的年代,承諾似乎變成了一種不太靠譜的代名詞然後一一付諸實踐,從不打誑語。 所以說這個星座的人平日裡冷漠了一點,高傲了一點,但確實也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說話做事都很靠譜,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達到的境界。
  • 解密佛教:古人如何「開悟」?真知道的人不多
    「開悟」一詞,源自《法華經》,關於開悟,經中如此記錄:佛以一大事出現於世,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簡稱開悟。那麼,古人如何「開悟」呢?真知道的人不多。,修行在個人,可見古人對於修行佛法的重視,跟我們這些現代人不一樣,我們當中,看了幾本經書就自以為在修行了,師傅拜不拜都無所謂,個人覺得這也是現代很少有人「開悟」的原因之一吧!
  • 林明傑:出家人的畫也是畫,不是符咒
    我從小愛八大山人的畫,起初並不知道他的傳奇,感動我的只是他的畫。八大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也是因為他的畫,而不是因為他是出家人。李叔同出家後放棄了所有他原來從事的藝術創作,唯獨保留書法,用於抄寫佛經傳播佛理。但後人對他的書法推崇備至,並非只因為他是高僧,更因為其書法造詣確實達到藝術境界。蒙大熙錯愛,囑我為他的畫寫篇序。我說,我只把你作為一個畫家來說,如何?
  •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
    佛教:開悟就是成佛了嗎,看了你就知道了,有個方法比開悟成就高。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所謂的開悟,就成佛了嗎。這裡的見性只是見到了自性佛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金剛經》雖講破「我執」和「法執」,但是我執是很難破的,更別說開悟了。夢參老和尚開示: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
  • 快速開悟的幾個辦法
    開悟的方法有多種,但法沒有高下只有適合不適合,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法度有緣。常規幾個方法:一是在清淨心的前提下閱讀一些佛經,以及善知識寫的經論,論是善知識對經文的理解和注釋,可以幫助你理解經文佛理。觀看善知識講經說法的影碟。這第一步雖不能使你開悟,但經過反覆聽、看,可使自己得到佛經的薰陶,在長期薰陶中加深映象,以為靜中的聞思修打下基礎。
  • 出家人不能給別人算命看相,是真的嗎?
    但能夠修得神通的是極少數,擁有一項神通都是非常難得,而且因為能力程度不同,這些神通的範圍大小和保持的時間也不一樣。佛教的出家人並不以神通為修行目的,因為那與解脫輪迴並沒有關係,佛陀住世時,他的弟子中得了神通的也是少數。而算命、看相、測字、佔卜、風水、「神仙附體」等並不是佛教中的。被預知的未來一定準嗎?
  • 我們學佛修行人開悟與否跟文化層次高低沒有關係
    佛當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開悟,他只能教上根人徹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徹,下根人聽了可能完全沒有,沒有悟,把他所說的當作常識來看待。這種人沒有辦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徹悟的人修行證果就快了。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題記:開悟,意味著簡潔明了,那麼對「開悟」的抽象理解是有礙於開悟的。「開悟」一詞是個術語,佛家常用的術語。開悟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初學者有沒有開悟的訴求呢?當然是有的,如果沒有那他們為什麼要去學習佛法呢?既然初學者都有開悟的訴求,那麼他們就一定會試著去了解「開悟」的境界、理解「開悟」的含義。要是初學者把「開悟」理解為「語言難以描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他們就會試圖從其他的跡象中找尋「開悟」的痕跡。於是就有了「開悟的徵兆」、「開悟的特徵」之說。
  • 與澳大利亞人聊天有禁忌 莫談金錢與性
    原標題:與澳大利亞人聊天有禁忌 莫談金錢與性  中新網11月4日電 據澳洲網4日報導,澳大利亞人向來都以熱情健談的外向性格而著稱,但實際上,當地人在聊天時並非百無禁忌,一旦聊起有關金錢與性的話題,他們常常會感到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