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遇到那悟性不好的,看見喜歡的就要,就耍心機用手段去爭取,完全把自己感官上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快之上,這個用「佛教」的話說是「造業」,每個人造那麼一點,眾生加在一起這個「業」就大到沒邊了,良心這個東西也就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還有那麼一些,越長大是越沒有,因為心裏面這個欲望太多了,被業債纏得死死的,開什麼悟呀!
在我看來「開悟」就是能發現自己還有顆良心,這算是「得道」嗎?依我看也算,也不算,要知道文字語言都是假借的。《金剛經》裡面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這說一大推文字概念,是可以把我們思維邏輯搞通暢了,讓我們漲漲知識,多一些見識,然後呢,不再現實生活中實踐,整個「雲得道」嗎?那這是虛無主義。開悟若是發現自己還有顆良心,「得道」就是明心見性的真功夫。所以說開悟即是得道也不是得道。兩者說是一樣也可以說成不一樣,那這麼一來不等於沒說嗎?
這開悟和得道兩個名詞就得這麼「陰陽」兩面看,當然在這裡是褒義的。凡事從對立統一面去看待,這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的認知問題的根本,能夠從源頭加以分析並解決問題。這是科學的哲學分析方法,對「開悟」和「得道」兩個名詞也適用。
開悟是發現自己的良心從而得到一個「小道」,而「小道」慢慢地去培養,壯大最終成為一個「大道」,到了最後發現「大道」原來就是「小道」原來就在自己這顆心裏面,只是自己愚昧所以不知道,就假借了這副肉身去探索,假借了文字語言去認知。所以無有大小,無有高低,無有貴賤等等。
一個人在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因外界環境一直在變動,所以開悟的變化,對自己良心的認知一直在變化,這個「小道」也就隨之變化,這很像數學公式,隨著某一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並且還是個非常複雜的規律變化關係,我們中國古代的老子把這個稱之為「道」,有本《道德經》專門講這個。
道家從天地上講「天道」,儒家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講「人道」,佛家從宇宙萬物所有上講「究竟道」,三者都有點「開悟良心」到「明性得道」的味道在裡面。所以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假借文字語言時,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遞進關係,當某人完全貫通後也就不再需要這些假借的名詞概念等等了。不過現在咱們還麼貫通少不了要假借一些文字語言圖形符號,所以佛教經典有很多,八萬四千法門,海了去了。眾生根性不同,針對也就不同,有本《楞嚴經》很不錯,究竟「道」,打算研究研究,用現在流行的事兒帶進去解釋,估計挺有意思,算是給自己和眾生修福德了。
雖然還沒究竟,不過也算是禪門前的一株小小草了,慢慢悟唄,急也急不來,長存敬畏之心就好,雖然不一定時時做到,心裡能有這麼一句話也是極好的,未來繼續接著順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