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的人得天下,成功者的道是什麼?老子教我們學習的方法在這裡

2021-01-10 蜂聞言事

道德經第39章說:「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什麼意思呢?王是因為得道所以成為了天下人的首領。這個道理我們誰都懂,得道的人一定能成功,那道德經講了那麼多次道,我們如何才能得道呢?

我們都知道,要得道,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只有知道"道"是個什麼內容,至於我們能不能做到那在其次,如果連思想認識都沒解決,自然也就沒辦法做到?

明王

人的「道」是什麼呢?老子在本章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又給了我們一個結果或者現象,還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在這之前有人問經典的智慧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嗎?老子講了這麼多關於」道「的內容,我也認真學了,為什麼還不能了解它的真諦,成為那個得道之人呢?

智慧不是邏輯類知識,也不是事物的具體形狀或者表面現象,我們每個人對人、事、物的思考都在看不見的思維空間運行,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個人當時的情緒,所處的身份地位,年齡閱歷等等抽象的內容都會影響思考判斷的過程和結果,這是人作為智慧生物了不起的地方。這也是前人智慧沒辦法用1加1等於二,用這樣直接的方法讓我們學習的原因。

掃描大腦

」候王無以正,將恐蹶」,候王如果失去道,恐怕就會失去天下,人類失去道,恐怕就會滅絕,個人如果失去道,就一定會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平常讀來就有點像家長教育孩子,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生活就很艱難。可是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總聽不進去,等到成家立業明白這個真理的時候,又只能用同樣的話教育下一代了。

智慧就是能使我們對成功作出正確判斷,導致我們成功,和預測未來的能力。老子用他的智慧寫成的《道德經》留給了我們智慧的原理。「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人在生命中面對自己人生的榮譽無需讚美,成功的人心裡裝著普通大眾,一切的基礎在基層,在下不在上,真正能成功的人,做人就像路基上堅硬的石頭。

孩子嬉戲用的河卵石

老子在本章節用一正一反的事實,告訴我們思考問題時應該警惕事實,讓我們學習得道之人思考問題的基本理論,擁有得道之人擁有的智慧。

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天、地、人、萬物得道得欣欣向榮,得成功,「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同樣如果天、地、人、萬物失去道,就會萬劫不復,走向失敗死亡。

有了這三個基本原理,一、以下為基礎;二、任何事物都有最好的結果和最壞都可能;三、智慧是根據基礎理論思考的過程;那我們離得道之人也就不遠了!

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善為士者——深諳為士之道的得道之士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是說古時候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洞察微妙之機變,通曉玄妙之天道,深藏若虛,難以辨識。在這裡,「善為士者」,是指「深諳為士之道的人」,或者「得道之士」,或者「高明之士」,即」上士「。
  • 利用好老子4招處世之道,福報才能越積越多
    道家集大成者老子,認為禍福因果皆有跡可循。面對難題,不同的解決方法可以積累不同程度的福報。積福報的方法有很多種,學會老子這四招,福報才能越積越多。故事告訴人們:父母是我們的根,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大的福報。
  • 《道德經正義》四:「和光同塵」是不是教我們「明哲保身」?
    演說這一章是說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的聖人、得道在身、以虛無為體、以衝和為用。「衝」字從「中」從「氵」,是從中道所流出。「中」所發為「和」。「道衝」就是「中和」的意思。太和之氣,充滿乾坤,可以定位天地、化育萬物。大道的氣象淵淵浩浩,沒法名狀,然又不恃德、不居功,慈祥太和,就象嬰兒一樣,恬淡無欲。混合自己的光輝。其實就是「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景界。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強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①。①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前面還有一句更重要
    在老子經典的《道德經》有一句經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深刻地反映了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當然這句話還有後面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尤其體現了道家哲學思想的精華,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在經文第四十章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一、二、三」到底指的什麼?
    《道德經》中,老子講述了一個東西,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天地間有一種東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個東西,老子也不知道是什麼,就強行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道」。這也是《道德經》中的道的來源。《道德經》中認為,天底下的一切東西,都是由道所創造的。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從這裡看,後兩句好像和前兩句沒有聯繫,為什麼會在一起闡述呢?老子的話說得玄玄乎乎,我們該如何簡單明白的理順呢?「道」與「德」,實際上是「道」與「得」,而「得到」就是「得道」。我得到了,就是我擁有了。我擁有了什麼?擁有了對「道」的理解。
  • 淺論「道」與「術」的關係
    「道」一定是個好東西,不是有句話叫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嗎?可見這「道」不僅好,還值錢,更神奇!可是,這「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老子都感嘆:道可道,非常道!看來這個「道」還真就不可言狀,其變幻莫測,且來之不易。那麼,這個「術」呢?一定也是個好東西。
  • 道德經:定靜的功夫越深,欲望就生不起來,漸漸入道,到達無為
    有人以為,得道的人,是道家傳說中的仙人,至少是看淡名利、雲淡風輕之人。事實上,道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只需要擦亮自己的心性,就可以見道。道本自足,何須外尋?得道的人,不一定隱居深山之中。相反,真正厲害的人,隱藏在人群中。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一個凡人,要突破3重境界,才能到達無為,成為得道者。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嗎?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個「無」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這個「無」具體要如何解釋,得看我們自身對《道德經》的「道」的理論如何理解。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意思是: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