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9章說:「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什麼意思呢?王是因為得道所以成為了天下人的首領。這個道理我們誰都懂,得道的人一定能成功,那道德經講了那麼多次道,我們如何才能得道呢?
我們都知道,要得道,首先要解決的是認識問題?只有知道"道"是個什麼內容,至於我們能不能做到那在其次,如果連思想認識都沒解決,自然也就沒辦法做到?
人的「道」是什麼呢?老子在本章說「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又給了我們一個結果或者現象,還是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在這之前有人問經典的智慧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嗎?老子講了這麼多關於」道「的內容,我也認真學了,為什麼還不能了解它的真諦,成為那個得道之人呢?
智慧不是邏輯類知識,也不是事物的具體形狀或者表面現象,我們每個人對人、事、物的思考都在看不見的思維空間運行,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個人當時的情緒,所處的身份地位,年齡閱歷等等抽象的內容都會影響思考判斷的過程和結果,這是人作為智慧生物了不起的地方。這也是前人智慧沒辦法用1加1等於二,用這樣直接的方法讓我們學習的原因。
」候王無以正,將恐蹶」,候王如果失去道,恐怕就會失去天下,人類失去道,恐怕就會滅絕,個人如果失去道,就一定會失敗。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平常讀來就有點像家長教育孩子,你如果不好好讀書,以後生活就很艱難。可是我們很多人在小的時候總聽不進去,等到成家立業明白這個真理的時候,又只能用同樣的話教育下一代了。
智慧就是能使我們對成功作出正確判斷,導致我們成功,和預測未來的能力。老子用他的智慧寫成的《道德經》留給了我們智慧的原理。「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人在生命中面對自己人生的榮譽無需讚美,成功的人心裡裝著普通大眾,一切的基礎在基層,在下不在上,真正能成功的人,做人就像路基上堅硬的石頭。
老子在本章節用一正一反的事實,告訴我們思考問題時應該警惕事實,讓我們學習得道之人思考問題的基本理論,擁有得道之人擁有的智慧。
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天、地、人、萬物得道得欣欣向榮,得成功,「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同樣如果天、地、人、萬物失去道,就會萬劫不復,走向失敗死亡。
有了這三個基本原理,一、以下為基礎;二、任何事物都有最好的結果和最壞都可能;三、智慧是根據基礎理論思考的過程;那我們離得道之人也就不遠了!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