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1-01-20 紅衣記史官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無私的,它們對待萬物眾生,都不摻雜私慾,就像「芻狗」被使用時,就好像萬物不論貴賤皆被賦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時也像「芻狗」一般如草如土,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

而這句話中的「不仁」其實也並非不仁。在《莊子·庚桑楚篇》中講「至仁無親」,《齊物論》中也講「大仁不仁」。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這句話要體現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的思想影響不了這個世界任何事物的轉移。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到了現代社會,老子教導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有關的那些自然現象,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支配的。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想著「人定勝天」。

至於個人的「無為」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會得到應得的東西,若心中執著於事反而受得連累,以至於走火入魔與道遠矣。

用「不仁」之心做「無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了。

魯迅先生讚嘆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封建統治的以前,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道德經》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專研的著作。

《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學、邏輯、思想之美為一體的國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鍛鍊強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寵辱不驚「,養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

我今天給你推薦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個小故事,結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幫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時還可以擴展你的知識面。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書僅需要59塊錢,也就是幾包煙錢,就可以讓你領悟大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面的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如何理解思想家老子的「上善若水」呢?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中國古代有許多的思想家,他們的智慧是光芒萬丈的,可是現代人卻不是很在意,也無心去研究,即使有研究的人,也可能有大量的誤解與錯誤的解讀。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裡面的智慧的思想俯拾皆是,其中有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讓我感慨頗深。這裡是用水的特性比喻德的特性,觀察水的現象來悟道。上善中的「上」是「最」的 意思,「善」是妥當的意思,不是善惡的善,道無善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殺破狼貪狼》:天地不仁下的沉痛絕望
    「殺破狼」原意本來是紫薇鬥數中的一種命格,代表七殺、破軍、貪狼三星同時入命宮,擁有這種命格的人代表一生處在動蕩與變化之中,命運無常、大起大落,但有一舉成名的英雄命,自古許多英雄都有這種的命格,而「殺破狼」也與「天煞孤星」合稱兩大絕命。明白片名代表的意思,不難想像初看《殺破狼》時帶給人的震憾,除了打戲精採,劇情中也時刻表達命運的擺弄與世道的無情。
  • 老子,釋迦牟尼,愛因斯坦,霍金眼中的宇宙
    宇宙是什麼?一起來看,偉大的思想家是如何解釋宇宙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眼睛是一個小宇宙嗎?釋迦牟尼(佛)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三界本無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萬種法。'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因為裡面有小千,中千,大千,被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國土的世界。"一念覺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墮入輪迴。"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道家一禁忌秘術只有九字,日本抄襲都抄襲錯了,就這樣一錯再錯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如何理解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次和大家分享了吃虧是福,這次和大家分享上善若水,我們先通讀下第八章全文:老子開頭就說上善若水,這句古語被現代的人們所津津樂道,這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智慧呢?意思是說最上等的善象水,水能滋潤萬物,停留在最低處,離道最近。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
  • 王熙鳳說的「燒糊了的卷子」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第一次是在原文第四十六回,鴛鴦抗婚後,王熙鳳說賈母會調理人,把人都調理的水蔥兒似的,賈母就順勢開玩笑,讓王熙鳳把鴛鴦帶了去,給賈璉做房裡人,這時候王熙鳳說:「璉兒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兒這一對燒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罷。」說的眾人都笑起來了。第二次是在原文第五十一回,襲人母親生病,要回家去瞧,王熙鳳打扮襲人時對眾人說道:「說不得我自己吃些虧,把眾人打扮體統了,寧可我得個好名也罷了。
  •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前面還有一句更重要
    那這兩派哲學思想有什麼共同點嗎? 當然有! 「物極必反」是兩大哲學思想的共同點,意思就是:一個事物發展到極端之後,就會走向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就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 《易傳》一書中有說: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在老子經典的《道德經》有一句經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歷史上被「冤枉」的名言,如果你還不了解真正意思,絕對會被嘲笑
    當然,像我室友一樣喜歡歪曲古人名句的「直男」很多,尤其是古代,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王朝都是男權社會,女人天生沒地位,於是很多好吃懶做的爺們就搬出這句話來當藉口,無恥地剝削自己婆娘,遠不遠庖廚另說,這種人就不配當君子。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熟悉的味道中加了新鮮的元素,清新可愛風的主持人龍洋,沉浸式的外景出題,預備團中的老面孔,都讓這一季《詩詞》大會有些與眾不同,但本期選手的實力卻受到了觀眾不小的質疑。先有大學選手分不清「鋤禾日當午」是插秧還是收割,讓蒙曼老師都懵了;後有親友團的高材生用諷刺詩「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來鼓勵選手,讓網友十分不解。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意思的詞語。
  • 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方式
    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論述,是《道德經》的核心。但是,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般來說,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包括我去百度上看,許多人的解釋也是如此,但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誤的。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受太極八卦圖的影響,包括很多古代學者也將這句話理解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嗎?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個「無」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這個「無」具體要如何解釋,得看我們自身對《道德經》的「道」的理論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