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梧桐樹邊羽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前兩句是什麼意思?

循環反覆是「道」的運作方式(反者道之動),而在無形中對萬物施加影響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

這是在闡述「道」的特質和運行狀態。

從這裡看,後兩句好像和前兩句沒有聯繫,為什麼會在一起闡述呢?

老子的話說得玄玄乎乎,我們該如何簡單明白的理順呢?

「道」與「德」,實際上是「道」與「得」,而「得到」就是「得道」。我得到了,就是我擁有了。我擁有了什麼?擁有了對「道」的理解。

《道德經》重在講敘「道」與「德(得)」之間的關係,並以深層哲理來規勸天下統治者處理好萬物、萬民的關係——對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實是天下之策的副產品。

當然,這個副產品過於高級,最終已經讓人們淡忘了老子寫經的主要目的,並且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為道教的思想根源。

《道德經》開篇即表明了「道」這個東西,實際上是雖然存在卻不可捉摸的,它本來也不叫「道」,只是老子為了指代而強行命名,而一旦命名了,其實指代的這個東西就不是「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那麼指代的這個行為是什麼呢?就是「得」,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德」。萬物初始是「道」的狀態,一旦被我們認識、認知,它就是「德」的行為。

所以,追求「道」的行為就叫做「得道」,這篇研究如何得道的五千字,實際上就是《得道經》,至於為什麼演變成《道德經》,一是《道經》和《德經》在流傳中錯版錯位,二是因為後來者對「德」的追求更甚於「道」。

因為「道」不可捉摸,難於觸摸,而追求道的過程——「德」,是可以具象化的,比如禮義廉恥,愛黨愛國,這些都可以因為後人的夾帶私貨稱為「德」的一部分。

孔子的儒家就是最大的「德經」推崇者——無論多高深的大儒,都是尋求在「德」上面走到極致——因為儒家明白「道」的不可能達到,也許在孔子問道的時候就已經瞭然。

所以孔子放棄了在「道」的層面上去修為,而開始在「德」的層面做到極致,隨著孟子、荀子一系列儒家的異化,產生了法家,那就更是低一層次的思想流派。

相對於老子的頂層宇宙思維,孔子提供的儒家是一種價值觀,是對「得道」的追求上限,而法家只是一種追求德的惡化工具,和孟子的仁義相對應。

正因為這種同源異化的結果,中華民族的百家思想才是開放的、共通的——這也是為什麼「儒表法裡」在中國官場能夠站穩兩千年的思想基礎。

大家都是碳元素,不過有的做成了鉛筆,有的變成了鑽石,作鉛筆的實用(法家),作鑽石的漂亮(儒家),但是它們的本核都是碳元素——而道家,是在研究碳元素變成鑽石的過程中意外地接觸到碳元素最本源的狀態。

這種最本源的狀態,碳元素的自身穩定方式,我們就稱之為「道」,一旦施加外力,變成其他東西,我們就稱之為「得」。

而「道」、「得(德)」作為兩個名詞,自然有相對應的狀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第一章

我們把老子這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重新斷句——原文是沒標點的,本來就因為斷句而產生非常多的歧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樣理解的話,「無」就是指「道」的狀態,而「有」就是指「道」通過「得」的方式轉化為萬物的狀態。

現在理解了「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了嗎?

天下萬物都是因為「得」這種行為產生的,而「得」實際上是從「道」中來。

我們再打一個比方。

假設我站在這個地方不動,是一個初始狀態,這就是「無」,因為我沒有選擇任何方向,意味著我有著朝任何方向前進的選擇。

這是一種「空杯」狀態,也類似於佛教中的「空性」,因為「空」——無,我充滿了「有」的可能性——這就是「有生於無」。

而一旦我選擇了一個方向跨出了一步,這種「有」的狀態自然是從「無」中來,但是已經發生了改變,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自然不能再說是「無」,而是「有」。

實際上我們在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也喪失了朝其他所有方向進發的可能性,但是在往這個方向前進過程中發生的所有事情,產生的所有後果——萬物,就都是來自於邁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有」的選擇——這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

這麼講清楚了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這其實也是一個道理,是不同表述。

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大道」產生道家思想(研究宇宙和萬物運行規律,並得出「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即「道生一」;流變中的儒家思想(不語怪力亂神,只是世界運行規律的一個方面)是源於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即「一生二」;而荀子的「性惡論」支持的法家(拋棄性善論,強調用規則約束統治萬民),又是儒家思想的一衍生,即「二生三」;在儒家思想指導下,法家規則管理下,社會正常運轉,即「三生萬物」。

「無」是「道」的初始狀態,「有」是「德」的運行狀態。

搞清楚這一點,很多東西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了,以上只是個人理解,不值一提。

相關焦點

  •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究竟是什麼意思?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意思是陰陽,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老子這個老祖宗啊,就是擔心後輩們看不懂《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不厭其煩的,翻來覆去的講解「道」,「有」,「無」這些個概念,真的是,太難為他老人家了。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嗎?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個「無」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嗎?首先我們可以肯定這個「無」並非什麼都不存在的意思。這個「無」具體要如何解釋,得看我們自身對《道德經》的「道」的理論如何理解。
  • 道德經:「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那麼,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呢?其實「有」之所以不生於道,而生於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本身就是「無」在起的作用,正是有了「無」的作用,「有」才得以出現,就好比水杯,即水懷之所以有作用,正是由於它中間部分是空(無)的,才可能起到「有」作用,繼而符合於「道」。
  • 每天一篇國學心得分享: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本期將為大家分享的是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此經共81章節,共5000字,是道家文化的代表著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國人,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中的「道德」非傳統理解的道德行為規範,所謂「道」是指自然或天地之間萬物運動的規律;所謂「德」是指人心運作的法則。
  •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實前面還有一句更重要
    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就相當於西方哲學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傳統。雖然這種說法並不全面,但讓我們可以更加簡單和樸實地看待我國兩種哲學思想的主要差異。 那這兩派哲學思想有什麼共同點嗎? 當然有! 「物極必反」是兩大哲學思想的共同點,意思就是:一個事物發展到極端之後,就會走向相反的另外一個極端。就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
  • 世界本原探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說,不僅指出了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要素,而且也指出這些基本要素是怎樣生成的。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繫辭上》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繫辭傳》的啟發,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作《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物質是如何從無中生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經》,我們該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這句經文的含義我們首先要知道有和無這兩個概念的意義。看到無這個字我們首先會想到空無和虛無,認為無這個字就意味著無有和無物。看到有這個字我們就會想存在和實在,從而有這個字就意味著實有和有物。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段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如果採用直譯法,我們就可以將這段經文寫作:向相反的方向上走,是道的基本運動方向。柔弱是道的基本功用。天下萬物產生於有,有產生於無。如何理解謂「反」?與什麼樣的方向相對稱「反」? 經文第二十章講到: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萬物產生於有形物質,有形物質又產生於無形的「道」。 道產生了萬物並在無形之中制約著萬物的發展。道在整個時空中有不同的表現,卻都離不開宇宙的基本特性。在此特性之下,天地萬物循環往復,繁衍生息。 老子在闡釋「有無相生」的同時沒有忘記回歸到根本的「無」,正是這個可以衍生出無限的「無」讓這個世界成為可能。 人生也是一樣,從零開始,就有無限種可能。張寧和吳強從小一起長大,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生一」這個是什麼,以前一直沒想通,後來總算找到了答案。讀了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現在普遍學術界能接受的觀點是:「一」指的是「氣」,「二」指的是「陰陽」,「三」指的是「多」。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名之名是在發展過對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隨著對事物不斷提高認知深入理解而改變的,非常名。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講過,《道德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道和德這個中心的。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生肖豬的你,農曆生於以下幾月,根本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於五月: 其豬男豬女是人世顯赫的財主,除了早年較為貧窮一點外,中年,晚年極點富豪。本月生的豬人,極有經濟腦筋,極會經營自己的工作,又有文明修養,為人處世恭順,與人協作極為誠篤,極得人心,生於這個月的豬人,終身無災險,無大難,萬事滿足。大吉大利地過終身。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