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021-01-09 國際道學網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康有為曾經狂言「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今人繼而把《易經》推至「群經之始」的地位,稱它為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先不說諸子百家有多少家議論過《易經》這本書,單說我所熟悉的老莊之學,就和《易經》體系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

我個人並不建議拿另外一套理論學說來理解《道德經》,而最好是「以老解老」:用老子,或者一脈傳承的莊子之言去解讀《道德經》。因為但凡一套成體系的理論,必然是前後能相應,內在有勾連的。只要能把那貫穿始終的理論體系整理出來,《道德經》全文之意自然也就明了了。即使有版本的差異,有被人篡改的部分,也能如癬斑一樣顯露無異。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要結合另外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來看,而不能單單去解那個「一二三」。一二三,雖然簡單,但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是能寓意無窮,很容易讓人魚目混珠,矇混過關。

用《易經》之說,看似能完美解釋「一二三」,但落到這個「有」和「無」上就無能了。特別是再結合《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那簡直是矛盾重重,根本不能自圓其說。我當年也是用《易經》解讀《道德經》的信奉者,但正是結合這三章內容打破了缺口,從此跳了出來,見識別一番天地。

「有」,是「有名」,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無」,是「無名」,是「希」,是「微」,是「夷」,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無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二者造生了天地萬物。

「有」,既然有形有質,那麼就必然有高下長短之分,內外左右之別,也就可以拆分為「二」來看,所以用「二」來指代它。「無」,無形無質,無象無狀,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也就只能「混而為一」來看,所以用「一」來指代它。

對於「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流行的解釋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也就是《易經》思想中的「陰相相生」,「互為其根」。

但這種解釋卻明顯與《道德經》全文之意不通。《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假如老子所要表達的確實是「陰陽互生」之意,那麼斷不會在全文中留下這麼多的偏頗之言。為什麼不說輕也同樣為重根,躁也同樣為靜君?為什麼不說大丈夫也要居其薄,也要居其華?為什麼不說天下易事也是源於難事,小事也是起於大事?為什麼非要很偏執地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所以,雖然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後固然是一起出現的,但仍然要加上一層含義:高以下為基,先以後為本,難生於易,長源於短,音起於聲,有生於無。

其實只要跳出所謂的陰陽相生、陰陽互根思維,這一章很好理解。我們常說樓上樓下,有樓上,就必然有樓下;有樓下,就必然有樓上,這二者是同時出現的。但我們起屋蓋房,能先蓋樓上麼?只能是先打好了地基。形體和影子,必然是同時出現的,那麼是影子依附於形體還是形體依附於影子?聲只要發出,就必然有音量音調,那麼音和聲,哪個才是本源?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事物是因為能用才有利,而不是因為有利才能用。

所以「有」和「無」,雖然是同時出現的,但是「有」依據於「無」而生,它就像形體的影子一樣,是無的一種折射,一種化形。之所以「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因為這些「有」,已經大到復歸於它們的本源之「無」,故而無隅,免成,希聲,無形。

我們的意識,它無形無質,為「為」。但同樣也能構建出有形有象的思維空間,造生出奇幻迷離的夢境。那麼這形象和夢境是怎麼來的?源於意識靜寂無聲的運轉。意識在還沒有營造出事物的時候,思維空間是虛無的,然後忽然就能充實起來,就像有種神意在推動著、在發動著一般。

所以我們想要激發靈感,常常就需要靜思,越是沉靜,就越是能感受到這隻手的力量。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種神意,這個「常」,就是道。

至此,道生萬物的過程也就顯而易見了:道→無(一)→有(二)→「三」→萬物。其中,「一」和「二」是同時出現的,但「一」決定著「二」;而「三」,是由「二」所造生的。那麼這個「三」是指什麼呢?

在這裡要引用一下莊子所說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指非指」,出自於公孫龍的《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萬物莫不是由自身屬性來表現的,但萬物本身的物質屬性,卻與它們整體表現出來被我們所認知到的自身屬性,並不相同。

我打個比方:一臺電腦,把它拆分成最微小的零件,這一堆零件,與之前的電腦是等同之物嗎?當然是等同,因為物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電腦卻沒有了。

所以說,我們認知的這個電腦屬性,與電腦自身的物質屬性,能視為等同嗎?同樣的物質組成,卻多出了一個電腦,這個電腦,就是由「二」所生的「三」。

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天下萬物,莫不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沒有自身獨有的屬性存在,也就不成其物了。所以,萬物都是由這個「三」而生。

「母子」關係,方是《道德經》所講的「生」,母為本,為根。所以老子所反覆強調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處於「母」的地位。

比如「樸」,為「器」之母,故而聖人掌握了樸,就能成為「器長」。比如「柔」,為「剛」之母,故而柔能生剛而勝剛。比如「靜」,是「躁」之母,故而「清靜以為天下正」。比如「重」,是「輕」之母,故而聖人出行必輜重隨身,然後才能「燕處超然」而「輕」。比如「無為」,是「有為」之母,故而「無為而無不為」。有「母」在手,想要多少「子」而不可得?

道是天下萬物共同的母親,老子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由它所造生之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之,又生之,這才是道生萬物的邏輯和順序。所以一隻蛋,由雞所生,那麼雞又是由誰所生?按照《道德經》所講的道理,就絕不會再把雞的母親再推導至蛋,以至於蛋雞相生,互為其根,無限自循環而不知始終,這只能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因為按照這種理論,把雞置換成人,把蛋轉換成胎兒,就會得出一個極為荒唐的結論:人起源於人。

其實換一種方式來思考,雞蛋生雞,相對於物種演化來說,只是一個標準化的快捷量產模式。因為它把雞這個經過千萬年演化而來的物種演化過程大大縮減了。就像人類的演化可能需要幾萬年,而懷胎只需要十個月。

那麼是先有胎兒,還是先有人?沒有人體,胎兒去哪兒孕育這十個月呢?在天地之中嗎,那就是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了。所以我們再看看現代生產工藝,是不是都必須先有個成品,有一個原始的生產過程作範本,然後才能有量產的生產程序出來呢?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
  • 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方式
    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論述,是《道德經》的核心。但是,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般來說,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包括我去百度上看,許多人的解釋也是如此,但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誤的。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受太極八卦圖的影響,包括很多古代學者也將這句話理解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道德經和易經的這兩句話對照,會發現「道」的規律以「易」的形式出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小編很好奇為何老子不以「易」的形式論述,而把「道」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不符合易的本體思想,後來想明白了,老子沒錯,是小編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了。那麼小編看到了什麼玄機那?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一、奇偶數的陰陽劃分第一講的上節課我們提到奇偶數亦具有陰陽之分。通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奇數即1、3、5、7、9,偶數即 2、4、6、8、10。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這部道家的經典,我們不必多說了,相信大家都會有所了解。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太極八卦、道德經與宇宙大爆炸
    太極八卦、道德經和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啥子關係?是不是有點扯。別急,想像力本來就是人類前進的動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不息萬物生。道德經也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我們再來看下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這個理論是當前宇宙形成理論中最權威最可信的一個理論。
  • 道生一一生二,《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只存在於地球嗎
    由於它們的內容與傳世的《道德經》相似點很多,考古學家根據它成書年代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經考古研究證明,下葬時距今約2170年,正值漢文帝時期,當時入葬的帛書就已經是古董了。它是公認所有版本中,改篡最少的版本,也是已知最古老的版本。要理解它離不開另外一部書:《太一生水》。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循環反覆是「道」的運作方式(反者道之動),而在無形中對萬物施加影響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這是在闡述「道」的特質和運行狀態。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一、二、三」到底指的什麼?
    《道德經》中講述了萬物的起源。在不同的學說中,對於萬物的起源,也有各自不同的說法。比如西方《聖經》中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佛學中則認為一切都是在「因緣」的作用下聚合而成。《道德經》中,老子講述了一個東西,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天地間有一種東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偉大的先知,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中,給我們最大的一比來自於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只有我們思想上覺醒了,才有後來的行動以及作為。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 《道德經》醒醒吧孩子,痛苦源自無明,帶你看清這個世界
    痛苦源自無明,帶你看清這個世界,我們要從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的源頭說起。《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說:天地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它就存在了,它沒有名字,它又空虛無形,又充滿了生機。
  • 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衝氣(和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一即是道,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這個大家都清楚,是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