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2021-01-09 開卷有益l侯公子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今譯】

道是獨立無偶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產生天地,天地產生陰陽之氣,陰陽兩氣相交而形成各種新生體。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

人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轂」,但是王公卻用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減損它有時反而得到增加,增加它有時反而受到減損。別人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人。強暴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當作施教的張本。

【我讀經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說道生成萬物的活動過程,由簡至繁,生生不已。

「混而為一」的「道」,實已稟賦陰陽兩氣,<易傳>所說一陰一陽之謂 「道」。「二」就是指道所稟賦的陰陽兩氣,是構成萬物最基本的原質。「三」應是指陰陽兩氣互相激蕩而形成的適均狀態,每個新的和諧體就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出來。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就是說,人不該驕矜恃氣,而應謙虛自守。「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比如有些時候,人受到一點挫折,反而容易警醒自己,不要忘乎所以。

我們經常聽到教育孩子的話——「溺愛他就是害他」,目前讓孩子吃一點苦,將來他才能深刻體會什麼是苦而後甜,痛而後快,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安穩生活,這也是「損之而益」。

有些花草樹木長到一定階段時,剪枝去葉,將來花能開得更美,果實結得更大。如果不加修剪,拼命施加肥料,不但開不出好花,結不了好果,反而可能因施肥太多,整個就枯死了,這叫「益之而損」。

所以說「衝氣以為和」,要使陰陽調和,損益適當。就像常言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的人凡事喜歡追求完美,卻什麼也幹不好。與其挖空心思彌補你的短處,不如一心一意地發揮你的長處;實在想不到歷史上有哪個人,是因為沒有缺點而名垂青史的。

當人生處在低谷時,別太氣餒,在自己慎重選擇的領域精耕細作,用心把事情做好,不斷積累自己,低谷過後往往就能一步步走向高峰。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教導我的,我也用來教導人。更需牢記,逞強恃暴是沒有好結局的,「吾將以為教父」。

(以上內容屬於道德經解讀的系列文章之一)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諒解!

相關焦點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道怎麼能夠生萬物呢?道生萬物是一個很長的歷程。一就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開始,所以道它是無,因為你看不見,摸不著,你也說不清楚,但是它的現象可以看出來,它從最簡單的生物體開始演化。二就是開始陰陽有了不一樣的性質。陰陽它是分不開的,有陰就有陽。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一、二、三」到底指的什麼?
    《道德經》中講述了萬物的起源。在不同的學說中,對於萬物的起源,也有各自不同的說法。比如西方《聖經》中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佛學中則認為一切都是在「因緣」的作用下聚合而成。《道德經》中,老子講述了一個東西,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天地間有一種東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首先說這裡的「道」,在這裡是宇宙本源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之前最原始最根本的那種存在。老子認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道」這個宇宙本體衍生出來的。
  • 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方式
    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論述,是《道德經》的核心。但是,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般來說,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包括我去百度上看,許多人的解釋也是如此,但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誤的。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受太極八卦圖的影響,包括很多古代學者也將這句話理解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萬物負陰而抱陽」,直譯過來就是萬物都背負著陰而懷抱著陽,也就是說說萬物在結構上說都是陽在正面而陰在背面。陰陽為二氣。萬物本原為氣的學說,是我國早期的哲學信條,所謂有無相生、虛實相形、陰陽相依。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奇偶數的陰陽劃分第一講的上節課我們提到奇偶數亦具有陰陽之分。通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奇數即1、3、5、7、9,偶數即 2、4、6、8、10。但這個分法呢也是不絕對的,在易學的另外一些系統,也有些學派的前輩將5、6、7、8、9、10當作是陰,而11、12、13、1、2、3、4 當作是陽。但通常我們還是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偉大的先知,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中,給我們最大的一比來自於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只有我們思想上覺醒了,才有後來的行動以及作為。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買了回來,看一次,其實文章不長5000字,後面一些簡單的註解,也就沒有了,可能正是沒有什麼專家或者大師長篇大論的講解,反而讓我更專注內容和古文。所以,個人觀點,就是大家看道德經,不需要真的說要非常明白裡面說了啥,知道其中內核含義即可,靠字面的一些解釋,許多內容是無法領悟的,需要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去領悟,或者遇上一個事情,你拿起來對照,會廓然開朗,明白了這段話的內容,可是過段時間,你再去看,發現同樣一段話,理解也是出現了新的領悟,這才是道德經的奇妙之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何理解呢?
  • 致道絕學:世間萬物皆一體,人生不過體悟道
    人生在世也只是體悟道,不論秦皇漢武亦或唐宗宋祖,都無一避免地被碾壓於時光的巨輪之下,被埋葬在時空裡。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釋道三家都有萬物一體論之說,這是中華文化的共同點。萬物一體論是說宇宙萬物本源和根基是相同的,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是本源所衍生,所以世間萬物才會有息息相通的存在。志公禪師曾說: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牛羊炕上坐,六親鍋裡煮。
  •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強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①。①對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稱。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道德經和易經的這兩句話對照,會發現「道」的規律以「易」的形式出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小編很好奇為何老子不以「易」的形式論述,而把「道」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不符合易的本體思想,後來想明白了,老子沒錯,是小編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了。那麼小編看到了什麼玄機那?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學會運用陰陽調和,讓你懂得「為和」的處世思想
    老子曾指出了宇宙生成的過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先是由道生成陰陽二氣,然後陰陽二氣再生成第三者,萬物由此而生。老子也對萬物的性質做出了論述,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即世間萬物的生成與存在都是由陰陽相互協調,最後達到一種勻稱和平衡之後的結果。
  • 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雖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如何都有其內在的規矩。"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