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2021-01-09 小馬談今古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

」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舉個例子:一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為晝夜,晝夜就是一天的陰陽兩部分,沒了白天或者沒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晝夜對立和轉化,才讓人明白什麼是晝什麼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個階段,它們之間再變化,隨後就有個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時辰、刻、分等,然後它們再互相聯繫影響變化,萬事萬物也就出現了。

「逢七必變」這句話來自《易經》

根據易經的說法,一為太極初始,二為陰陽,即男女雄雌,陰陽所生為三,就是後代,無數的萬物陰陽後代就構成了萬物。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階段,由開始到結束的六步驟,而六步走完就已進入其他大情況,所以逢七必變。

「逢七必變」,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易起變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時便會出現變化。

在中國的時間哲學中,就有「逢七必變」之理。「逢七必變」並可被視為其中一種時間迴圈的作用。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幾次的大興盛冥冥中似有規律。總體看起來,也的確是700年左右。

第一次是周公攝政的時候(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1036年),制定了各種利國利民的制度,周超大興。

第二次是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年登基),「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漢聲威遠播世界,所以即使是改朝換代了,外國人還是喜歡叫我們為漢人。這就是漢朝大興。

第三次是唐朝李世民的貞觀之治(627年~649年),輝煌強盛、四方來朝。為什麼我們被稱為唐人?就是因為唐朝實在太強大了!

第四次是明朝朱元璋時期(1368年建立大明朝),推翻元朝統治、恢復漢唐衣冠,震動四方!俗話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明朝之後雖有康乾盛世,也不過是落日的餘暉。

大家期待的第五次興盛是2044年。我輩就該奮發圖強,創造東方奇蹟。曾仕強教授認為,中國人的觀念更正確:六六大順逢七必變,這也是為什麼中國700年大盛一次的原因。

在西方神話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時間,最後一天累了要休息,於是一周就定了7天。

每周有七天,從一到日,而後又回到一。七天一轉回,這不就「逢七必變」麼?

當然,你可能對此表示懷疑,但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多巧妙的事情。在1995年新疆尼雅,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五星連珠」的錦護膊,上面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而據美國專家推測,2040年將再次出現「五星連珠」的奇觀!

相關焦點

  • 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三生萬物的思想。這裡的「三」並非確切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指。由此可以觀之,三指的便是人類,而人類又創造了世間萬物。然而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常理來看,走完這六個階段,也就意味著圓滿結束。 按照這種思想,一旦出現了第七階段,說明事情發生了變故,也就是逢七必變。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如何表現呢?此事值得人們深究一番。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這部道家的經典,我們不必多說了,相信大家都會有所了解。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
  • 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方式
    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論述,是《道德經》的核心。但是,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般來說,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包括我去百度上看,許多人的解釋也是如此,但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誤的。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受太極八卦圖的影響,包括很多古代學者也將這句話理解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奇偶數的陰陽劃分第一講的上節課我們提到奇偶數亦具有陰陽之分。通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奇數即1、3、5、7、9,偶數即 2、4、6、8、10。但這個分法呢也是不絕對的,在易學的另外一些系統,也有些學派的前輩將5、6、7、8、9、10當作是陰,而11、12、13、1、2、3、4 當作是陽。但通常我們還是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偉大的先知,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中,給我們最大的一比來自於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只有我們思想上覺醒了,才有後來的行動以及作為。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 古代講究「逢七必變」,現代一周有七天,數字7有啥神奇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數字「七」的講究。你有沒有聽說過「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怎麼說?一是太極初始,二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這就是「三」,三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萬物。這是來自《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我就有個問題問大家了?《易經》中每一卦是幾個「爻」呢?
  • 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中國文化裡,除了佔卜和預測以外,古人還總結出了"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前者很好理解,就是《道德經》所提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就是陰,而二則是陽。三其實就是陰陽相合的產物,既符合道家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反相成,既對立又統一。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道怎麼能夠生萬物呢?道生萬物是一個很長的歷程。一就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開始,所以道它是無,因為你看不見,摸不著,你也說不清楚,但是它的現象可以看出來,它從最簡單的生物體開始演化。二就是開始陰陽有了不一樣的性質。陰陽它是分不開的,有陰就有陽。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一、二、三」到底指的什麼?
    《道德經》中講述了萬物的起源。在不同的學說中,對於萬物的起源,也有各自不同的說法。比如西方《聖經》中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佛學中則認為一切都是在「因緣」的作用下聚合而成。《道德經》中,老子講述了一個東西,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天地間有一種東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因此「逢七必變」又被世人視為一種「時間輪迴」的標誌。古語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就是說,萬物發生發展,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容易發生變化。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偶爾每次看,感覺不同,能夠給我的啟發不同,個人覺得你其完全搞懂道德經是不可能的,道德經更像是一種規律的講解,裡面包含了自然中最核心但是又最簡單的道理,可是道理大家都懂,能做到的確實不多,所以古人說,老子5000言,陰符300字,搞懂了就是大成期飛升了。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道德經和易經的這兩句話對照,會發現「道」的規律以「易」的形式出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小編很好奇為何老子不以「易」的形式論述,而把「道」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不符合易的本體思想,後來想明白了,老子沒錯,是小編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了。那麼小編看到了什麼玄機那?
  • 義理|道長道長,你說: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
    在道教中常講一句話叫「道生萬物」或「萬物由道而生」,那麼,有信士曾問筆者: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這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和慣常認知中早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認為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且無所爭議的,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質疑的問題。《道德經》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就是一的狀態,從一種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交融而生和氣,並由此衍生出了天地萬物。
  • 道生一,「生」字到底怎麼解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生」字,很多人都很迷糊,怎麼「生」?像生孩子一樣生嗎?中國古文類似的用法很多,比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不理解這個「生」字,就容易覺得玄,無法理解。即使在權威解讀中,也把這個「生」字,解釋為「創造」或者「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