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2021-01-19 騰訊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三生萬物的思想。這裡的「三」並非確切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指。

《易經》中也曾提到,八卦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男女。由此可以觀之,三指的便是人類,而人類又創造了世間萬物。然而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常理來看,走完這六個階段,也就意味著圓滿結束。

按照這種思想,一旦出現了第七階段,說明事情發生了變故,也就是逢七必變。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如何表現呢?此事值得人們深究一番。

三生萬物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話用在人類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三生萬物的思想,承認了人類的價值。這一思想不僅適用於古代,更適用於現代。不僅適用於中國,更適用於外國。

放眼整個宇宙,人類無法確信自己就是一切的主宰。但是從目前所能掌握的情況來看,人類確實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第一次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縱觀歷史長河,凡是能夠成就一番霸業之人,大多意識到了人的重要性。

人指的不單單是人口數量,更代表著民心。若是一個人贏得了世人的肯定,創造一番事業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代表著民心所向。而一個朝代的毀滅,更是失去了民心的結果。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小到只能做好一件事。但是千千萬萬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夠創造出偉大的奇蹟。遙想我國歷史上輝煌的元朝,雖佔領了大片的領土。然而忽略了百姓的感受,最終也落得滅亡的下場。

直至今日,我國依然堅持著以人為本的治國方針。為此,國家開展了大量的民生項目,確保老百姓維持正常的生活。

在此基礎之上,才會有其他方面的規劃。得益於這樣的治國原則,中國的發展一向是穩紮穩打。雖然沒有特別令人驚訝的飛速增長,卻一直保持著上升的趨勢。放眼國外,各個國家也都明白人的重要性。

以美國為例,美國人一直以來強調的就是自由與人權。但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美國的主導由人轉變成了資本。誠然,資本為美國提供了飛速發展的機會。但與之相伴的,是複雜的社會問題。

三生萬物,本質之上便是在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倘若一個家庭沒有了人的支撐,不過就是一間冰冷的房子。而一個國家沒有了人的支持,再多的財富也無處可用。

整個世界如果沒有如此多的人類,在其他生物面前也是不堪一擊。沒有了無數人類的辛勤創造,再多的資源也有耗盡的那一天。人類,是世間最為寶貴的財富。

逢七必變展現了人類對於圓滿的追求

在中國,有著六六大順的說法。人們對於六這一數字的追求,可謂執著異常。《易經》中認為,萬事萬物都會經歷六個階段,此之謂圓滿。

而七的出現,則意味著出現了變故。逢七必變絕非單指七這個數字這樣簡單,其背後代表著人類對於變故的恐懼。頗為巧合的是,在西方基督教著作《聖經》中,七也有著獨特的含義。

上帝創造世界之時,剛好用了六天,因此將第七天作為休息日。這種巧合的出現,也為七這個數字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是逢七必變並非一件壞事,變是一個中性詞,這種改變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壞的。

縱觀中國的歷史進程,也與其有著不解之緣。每隔700年,中國就會面臨一次重大的變革。

新舊王朝的更替,書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如果沒有這樣的改變,中國絕對無法成為如今這般輝煌的模樣。因此對於七這個數字,中國人可以說是又愛又恨。而放眼日常生活,逢七必變的思想也被廣泛應用。

股票為例,人們常常將7天看作是一個周期,一旦某一支股票連漲或連跌7天,就要發生改變了。不少人依照著這一規律,在股市上賺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逢七必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的是真是假

對於當代人而言,所事情還是講究一個科學的道理。「三生萬物,逢七必變」的思想,確實缺乏強有力的科學依據作為支撐。

但是每一個思想的存在都有著它的實際意義,「三生萬物,逢七必變」自然也不例外。對於它人們不需要完全相信,也不應該全盤否定。首先,「三生萬物,逢七必變」代表了我國古代人們對於未知的一種寄託。

在古時候,人們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對於很多情況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這種未知帶來的恐懼,令人們驚慌不已。而隨著「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思想的出現,困擾人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就是它最為重要的意義。

其次,這種思想有利於對前期所發生的事情進行復盤,便於及時調整。一周共有七天,本著逢七必變的觀念,人們會在第七天的時候對當前的情況進行分析。

能夠取得一番事業的人,不僅在面對挫折之時不會輕易倒下,還會在成功之時不失去自己的本心。許多人雖然沒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但是依據逢七必變的原則,他們也能夠做到及時收手。

如果這種觀念能夠幫助人們克制自己的貪婪,學會適可而止的道理,那麼它就是一筆無價的寶藏。而對於普通人而言,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身居高位不貪婪,身處低谷不放棄後悔,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中國文化中的寶貴財富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這種文化底蘊的積累,並不局限於實物。與古董書畫相比,中國傳統思想中蘊含的種種道理,才是更為寶貴的財富。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此,饒是僅僅理解了它的字面意思,也能夠讓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居安思危的思想,也在逢七必變中得到了體現。

世界上的一切每天都在發生改變,哪怕是對於人類而言存在過很久的東西,站在歷史的角度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因此面對一時的成敗,人們不應該過度沉湎其中。

在身處順境之時,人們不應該忘記時刻保持警醒,堅持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到了發生變故的時候,才能夠從容地應對一切,不被生活打倒。

這是無數歷史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的真理,也是一個人堅持奮鬥的最大動力。時刻提醒自己周圍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當身處困境之中時,人們也不應該過多的抱怨。因為即便再艱苦的日子,遲早也會有改變的那一天。

在這種改變之前,我們需要做的是默默積蓄能量,等待著一個改變現狀的機會。這種改變是好是壞沒人知道答案,而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每個人應對的表現。

人類是渺小的,面對戰爭與災害,生命轉瞬即逝。但人類又是強大的,三生萬物就是最好的證據。而時刻保持前進的步伐,才能夠輕鬆應對生活的改變,讓一切向著好的方面發展,這就是逢七必變帶給人們最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在華夏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耐人尋味的定理及奧妙,神秘非凡,亙古不變。這究竟是人為發展的規律,亦或是大自然獨特的深奧秘密?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
  • 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中國古人從很早開始就研究天地之間的運行規律,他們在定數與變數中不斷的探索找尋,希望能夠窺探出宇宙的奧秘。同時,又有一定的實際用途,可以方便靠天吃飯的農民適時的進行農業生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出人的命運。(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 古代講究「逢七必變」,現代一周有七天,數字7有啥神奇之處?
    其實我國傳統文化中,也有比較受寵的數字,你想到的是幾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數字「七」的講究。你有沒有聽說過「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怎麼說?一是太極初始,二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這就是「三」,三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萬物。這是來自《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我就有個問題問大家了?
  • 中國文化六六大順,逢七必變,在這其中有什麼學問,為何逢七必變
    對於中國的歷史你了解多少?如果有心,就應該知道中國歷史從黃帝時期算的話,已經有五千年了。而在這幾千年裡,最明顯的就是朝代的更迭。有人專門對中國的大事件進行了統計,發現中華民族每七百年都會迎來一次繁盛。曾仕強也說,中華民族六六大順逢七必變!他讓我們算算是不是這樣。那你是不是從來都沒有算過?
  • 教你用「逢龍則化」定理,統一五虎遁和五鼠遁
    對於「逢龍則化」,在八字格局裡面的化氣格,研究得比較多,但是在目前出版的八字書籍中,卻沒有學者重視用在基礎知識上。
  • 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
    第五講: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觀物吟[宋] 邵雍地以靜而方,天以動而圓。既正方圓體,還明動靜權。靜入必成潤,動極遂成然。潤則水體具,然則火用會。水體以器受,火用以薪傳。體在天地後,用起天地先。就是中國古人對天地的體悟,地球是方是圓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方圓」的思維,「外圓內方」就是中國人重要的立身之道。對外與時俱進,靈活變通,但作為自己要守正如一,不忘初心。生生不息,變動不居,循環往復,無問東西,這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體悟。有了體悟,還要學以致用,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道德經和易經的這兩句話對照,會發現「道」的規律以「易」的形式出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小編很好奇為何老子不以「易」的形式論述,而把「道」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不符合易的本體思想,後來想明白了,老子沒錯,是小編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了。那麼小編看到了什麼玄機那?
  • 三生萬物——三才思想概論
    三生萬物陰陽易,天人合發定其基。大道至簡無玄妙,三才兩儀兼太極。前面我們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的兩個表達方式,即孔子模型和老子模型,兩個模型在最初階段是一樣的,都是從無中生出了有(太極),又從太極中生出了二(兩儀)。但在二之後,兩個模型就分道揚鑣了。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陰陽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陰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對蘊藏在自然規律背後的、推動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種事物孕育、發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動力,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首先說這裡的「道」,在這裡是宇宙本源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之前最原始最根本的那種存在。老子認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道」這個宇宙本體衍生出來的。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先了解漢字
    22日在「老長沙 · 新味道」第二屆書堂山文人書法周開幕式上,86歲高齡的王蒙以《文字、文學與文化》為題進行了精彩的講座,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為在場800 餘位觀眾送上了一場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國人對漢字有崇拜敬畏之情 「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