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萬物——三才思想概論

2021-01-09 鴻儒講壇

三生萬物陰陽易,

天人合發定其基。

大道至簡無玄妙,

三才兩儀兼太極。

前面我們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的兩個表達方式,即孔子模型和老子模型,兩個模型在最初階段是一樣的,都是從無中生出了有(太極),又從太極中生出了二(兩儀)。

但在二之後,兩個模型就分道揚鑣了。孔子模型繼續按照陰陽二分法,由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直至萬物。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更類似於一個旁觀者,觀察並記錄著宇宙萬物在陰陽寶刀的切割之下發生的千變萬化。

老子模型則充分考慮到了人的作用,高度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子模型中,人不再是萬物生成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親自參與到了萬物生成的過程之中。

老子模型與孔子模型

老子模型

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老子模型:

「道生一」,就是從道(無極)中生出了一(太極)。這個太極就是盤古出生前的那個渾如雞子的混沌,是天地未判、陰陽未分的狀態。「道生一」就是「易有太極」。

「一生二」就是從太極中生出了陰陽兩儀,這個陰陽就是乾坤,就是天地。其中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所以「一生二」就是開天闢地那一刻,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

從「二生三」這裡開始,老子與孔子的認識就有所不同了。在老子看來,「二生三」就是從天地之間誕生了人(生命)這一天地的精靈。

人的誕生,或者說生命的誕生,對於一個宇宙來說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在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中,都講到他們按照自己的樣子用泥土來造人,這兩個故事裡有三個要點我們不容忽視:

女媧造人

第一個要點是泥土。

女媧與上帝都是用泥土來造人。所謂的泥土,廣義地說,就是天地之間的物質,也就是說構成人體的各種要素都來自於外部的環境,來自於天地,所以人才會與天地一體,天人合一。

第二個要點是「樣子」。

他們都是仿照自己的樣子造人。這個「樣子」不僅僅是指他們的外貌,更包括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複製的過程,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克隆技術,將他們自己的一段遺傳代碼(DNA片段)複製粘貼到了這些泥人身上,才讓泥人有了和他們相似的外貌和相似的靈魂。

人類近年來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實已經跨界進入到了神的傳統領域,能夠代替神創造生命了。

克隆羊多莉

第三個要點是神靈本身。

造人的這兩位神靈——上帝和女媧,或者神話傳說中的其它神靈,我們將他們稱為造物主。那麼是否也可以將他們理解為天地之間最早誕生出來的意識?或者他們本來就是天地的意識,不過是如盤古一樣從昏睡中覺醒了?

宇宙本質上是有意識和思維的生命,意識同樣是一種存在,和普通意義上的物質一樣,永恆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這一觀點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所謂的生命形式(生物)不過是宇宙意識海洋中的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是意識與普通物質結合形成的產物,在宇宙中生生不息、聚散無常。

生命不過是宇宙意識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但對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宇宙、這個地球來說,生命的誕生卻是一件大事。原本時空中只有天地這兩種材料,只有自發覺醒的宇宙意識,現在有了人類,有了生命,就湊成了天地人這三種材料。

原本宇宙要靠自己混沌恍惚的意識去開物成務,去造物創物,但這三種材料湊齊後,天地這個自發覺醒的意識就只需去維護天道的運行,然後由人類遵循天道的指示,發揮主觀能動性,協助天地去創造萬物,這就是「三生萬物」。

所以,易經中的數字三就是指能夠協同創生萬物的三種材料,即天、地、人,以及更具有積極主動意義的三才思想。

三才思想

三才思想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與太極思想、陰陽思想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構成易經思想體系的三塊基石。

三才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芽於夏商以前,形成於周秦之際,到兩漢時期才成為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三才思想認為我們所生存的宇宙時空是由天、地、人三種材料共同構成的。先有天地,後有萬物,人居於天地萬物之中,同時天、地、人也是萬物之一。

天地人三才

西漢時期的哲學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曾對天、地、人協同創造萬物的分工作了描述: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

董仲舒

董仲舒認為天、地、人是創造萬物的根本,萬物是由天而生,由地而養,由人而成,因此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天、地、人這三才。

在《黃帝陰符經》中對天地人協同創造萬物的分工也有自己的見解: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這兩段話描述了天地人三才如何協同動作,創造萬物。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也是萬物,因此天、地、人三才均歸屬於萬物,或者用一個統一的概念,天、地、人三才都是物質。

雖然古人有天尊地卑的看法,但實際上在創造萬物的過程中,天、地、人三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三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太極,一個系統,萬物均由天生地養人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三才沒有大小高下之分。

老子在《道德經》也強調了三者平等的地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宋代的易學家郭雍更是明確指出了天地人三才平等的地位:

天道不以天高而大於地,地道不以地廣而大於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於天地,故三畫皆無差殊。要其至也,混而為一,復於太極。

郭雍所說的「三畫皆無差殊」中的「三畫」,講的就是八卦的上中下三爻。所謂的「爻」就是我們在陰陽部分介紹的陰爻和陽爻,陰爻是一根中間斷開的直線,陽爻是一根連續的直線。

八卦由三個爻組成,每個爻有陰陽兩種組合,那麼三個爻就一共有2的三次方,也就是八種組合,所以有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在八卦的這上中下三個爻中,上爻為天位,下爻為地位,中爻為人位,體現了天地定位,人居其中的哲學思想。所以說八卦就是三才,「三畫皆無差殊」就說明了天地人三才的平等地位。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體系中,每個卦由六個爻上下排列組成,即六爻卦。其中上面兩爻為天位,下面兩爻為地位,中間兩爻為人位,同樣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之間的關係。

三才與卦象的關係

孔子在《繫辭傳》中提到: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說卦傳》對「兼三才而兩之」這樣解釋: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說卦傳》認為三才中的每一才都由陰陽相對的兩部分組成,則天地人三才共有六部分,分別用六個爻來表示,構成六爻卦,即「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在介紹陰陽思想時,我們曾提到過莊子認為整本易經都是在講陰陽,即「易以道陰陽」。而郭雍在其所著的《郭氏傳家易說》中則認為整本易經都是在講三才,即:

《易》為三才之書,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郭雍認為《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其餘六十二卦均為人。郭雍還認為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這四位聖人對易經的貢獻則分別在於「象三才之道、盡三才之義、列三才之事、著三才之教」。

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易經這個萬物時空全息模型的主要表達形式,其中的每一爻都是陰陽,而八卦的三爻和六十四卦的六爻又都分為三才,同時八卦自成一個太極,六十四卦也自成一個太極。這進一步說明了太極思想、陰陽思想和三才思想在易經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是易經理論體系的三塊基石,缺一不可。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易經,立刻就將易經與封建迷信畫了等號,或者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看相、看風水、捉鬼除妖,或者認為易經消極避世、屈從於命運、寄託於神靈,甚至在很多人的故弄玄虛之下,易經還成了騙術的代名詞。

這些都是對易經非常大的誤解。易經的三才思想高度重視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重要作用、在造物創物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抗爭來改變命運,趨吉避兇。

易經有道、有法、有術,上可安邦定國,中可修身齊家,下可降妖除魔。算卦、風水等都是易經中的小術,而非易經中的大道。

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正本清源,努力讓大家對易經有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了三生萬物的思想。這裡的「三」並非確切的數字,而是一個虛指。由此可以觀之,三指的便是人類,而人類又創造了世間萬物。然而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常理來看,走完這六個階段,也就意味著圓滿結束。 按照這種思想,一旦出現了第七階段,說明事情發生了變故,也就是逢七必變。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如何表現呢?此事值得人們深究一番。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把道德經和易經的這兩句話對照,會發現「道」的規律以「易」的形式出現,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萬物。」小編很好奇為何老子不以「易」的形式論述,而把「道」描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看上去不符合易的本體思想,後來想明白了,老子沒錯,是小編的思想太過於狹隘了。那麼小編看到了什麼玄機那?
  • 中國易經文化中「三才」說的是什麼
    「兼三才而兩之」成卦,即這個意思。三才是《周易》裡的基本知識,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去研究它,本身因為《周易》是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所以至今也被國人推崇。孔子曰,三才者,天地人。上有天,下有地,人在其中,是以像天地般有容乃大,才可並稱三才。三才之道」影響深遠。老子的「三生萬物」思想,實質就是三才生萬物的思想。三才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解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古以來,廣為熟知的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的理解是多種、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種是「道代表著宇宙的一種自然規律」。「道生一」 指的是道生出了太極;「一生二」指的是太極生出了陰陽;「二生三」指的是生出了三才。什麼是「三才」呢? 三才指的是天人地。
  • 奇門三才之道
    三才具而萬物興榮,天地始現生機。奇門預測體系,源於天地運化之理,正是基於三才之道而設,故時時處處體現著三才的辨證關係。欲精奇門之道,須識奇門三才之理。三才之道,乃奇門遁甲預測體系之靈魂。奇門屬古之「三式」之一,何以稱三?三才也。奇門起局,以一氣統三元,此奇門三才之由始也。立盤天地人,以應天地間萬物,此奇門三才之根基也。三奇日月星,神出而鬼沒,此三才之用也。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三才之道
    以下的文章就是在某一種很有名氣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三才之道》、《三才之用》,以下是全文。三才之用天、地、人,古時合稱「三才」。關於天、地、人及其相互關係的闡述即是所謂三才理論。三才理論並不專屬於某個特定的派別,而是諸家學說的最大「公約數」,或者說被普遍採用的思想框架。
  • 「三才五格」究竟是什麼鬼?
    什麼是姓名的三才:三才代表天地人,三才的吉兇,嚴重影響一個名字的好壞。三才也說明了父母和自己,自己和子女之間的相處關係和緣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一到三都是依照次序,一個一個生出來的,為什麼到了三就一下子生到萬物了呢,原來二代表的是天地陰陽也就是乾坤的生成,天地陰陽相交又生出了人,人就是三的代表數,所以三就代表了天地人,又別稱三才。
  • 什麼是姓名裡的三才五格
    總格就如植物的根,根好則枝繁葉茂。 因此,名字吉兇一定要看總格。外格:外格通常指和社會上的關係的融洽程度。對人生的作用不是很大,在預測當中也很少去用。外格的數理不用重點去看。(三才)什麼是三才:三才代表天地人,三才的吉兇,嚴重影響一個名字的好壞。三才也說明了父母和自己,自己和子女之間的相處關係和緣份。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天地人三才的運用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所以,天、地、人三才的運用出自於《易經》。因為天、地、人是宇宙間最基本的「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中;從而天分陰陽二氣、地有剛柔二性、人具仁義二德。故人能「天人合一」運用得好就有《泰》卦的結果;「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 易經八卦為什麼要引進三才觀念呢
    何為三才?天地人也。承上篇所述,《繫辭》中所說三極其實就是古人對空間的一種模擬。在古人看來宇宙就是由空間和時間組合成的。「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宇宙不僅是古往今來還包括三維空間,要對宇宙進行全面模擬,就要加進去三維因素,所謂三極就是三維。
  • 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
    第五講: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觀物吟[宋] 邵雍地以靜而方,天以動而圓。既正方圓體,還明動靜權。靜入必成潤,動極遂成然。潤則水體具,然則火用會。水體以器受,火用以薪傳。體在天地後,用起天地先。一、中國人的「體用」和「方圓」思想古人面對這樣的疑問,常常從大自然那裡學習,他們師法自然,敬畏自然,並且設身處地把自己當做大自然中的一員,這種思維就是「體」,並由此產生的設身處地的思考叫「體悟」。「體在天地後,用起天地先。」
  • 古人智慧: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一)、萬物發展,有據可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並不是單純的迷信,而是古人經過長年累月的摸索尋找出來規律。《易經》就是古人智慧的集大成者,它認為雖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變化莫測,但不論如何都有其內在的規矩。"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偉大的先知,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中,給我們最大的一比來自於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只有我們思想上覺醒了,才有後來的行動以及作為。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閒談唐僧師徒中的「三才」及「五行」(上)
    吳學良古人認為自然之理最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和諧相處,而具體的轉換、變化卻是靠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屬性的物質來完成的,把天、地、人喚做「三才」,把金、木、水、火、土喚做「五行」。可以這麼說,「三才」是萬事萬物的結構;而「五行」是萬事萬物的具體組成物質,並且這五種屬性的物質是不斷運行相生相制變化著的。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之中,無處不蘊含著這些我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就唐僧師徒而言,唐僧法號「三藏」,此即含「三才」之意。又他的三個徒弟 「悟空」、「悟能」、「悟淨」;我們常說「天空」,「空」不正是「天」嗎?
  • 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 面相:如何看三才,六府和九骨?
    無極而太極,萬物由沒到有,老子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學,有三才六府,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也,天者額也,人者鼻也,地者頤也,也就腮骨及以下。分別代表少年、中年、晚年。頤,象地,取天圓地方之意,地方厚而載萬物,故頤部闊者,晚年運佳,反之,如果尖削,則晚年運差,老來無依,需積穀防饑。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