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萬物陰陽易,
天人合發定其基。
大道至簡無玄妙,
三才兩儀兼太極。
前面我們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的兩個表達方式,即孔子模型和老子模型,兩個模型在最初階段是一樣的,都是從無中生出了有(太極),又從太極中生出了二(兩儀)。
但在二之後,兩個模型就分道揚鑣了。孔子模型繼續按照陰陽二分法,由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直至萬物。人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更類似於一個旁觀者,觀察並記錄著宇宙萬物在陰陽寶刀的切割之下發生的千變萬化。
老子模型則充分考慮到了人的作用,高度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老子模型中,人不再是萬物生成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者,親自參與到了萬物生成的過程之中。
老子模型
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老子模型:
「道生一」,就是從道(無極)中生出了一(太極)。這個太極就是盤古出生前的那個渾如雞子的混沌,是天地未判、陰陽未分的狀態。「道生一」就是「易有太極」。
「一生二」就是從太極中生出了陰陽兩儀,這個陰陽就是乾坤,就是天地。其中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所以「一生二」就是開天闢地那一刻,輕清者上浮而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
從「二生三」這裡開始,老子與孔子的認識就有所不同了。在老子看來,「二生三」就是從天地之間誕生了人(生命)這一天地的精靈。
人的誕生,或者說生命的誕生,對於一個宇宙來說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在女媧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中,都講到他們按照自己的樣子用泥土來造人,這兩個故事裡有三個要點我們不容忽視:
第一個要點是泥土。
女媧與上帝都是用泥土來造人。所謂的泥土,廣義地說,就是天地之間的物質,也就是說構成人體的各種要素都來自於外部的環境,來自於天地,所以人才會與天地一體,天人合一。
第二個要點是「樣子」。
他們都是仿照自己的樣子造人。這個「樣子」不僅僅是指他們的外貌,更包括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複製的過程,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克隆技術,將他們自己的一段遺傳代碼(DNA片段)複製粘貼到了這些泥人身上,才讓泥人有了和他們相似的外貌和相似的靈魂。
人類近年來在基因工程、人工智慧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實已經跨界進入到了神的傳統領域,能夠代替神創造生命了。
第三個要點是神靈本身。
造人的這兩位神靈——上帝和女媧,或者神話傳說中的其它神靈,我們將他們稱為造物主。那麼是否也可以將他們理解為天地之間最早誕生出來的意識?或者他們本來就是天地的意識,不過是如盤古一樣從昏睡中覺醒了?
宇宙本質上是有意識和思維的生命,意識同樣是一種存在,和普通意義上的物質一樣,永恆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這一觀點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
所謂的生命形式(生物)不過是宇宙意識海洋中的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是意識與普通物質結合形成的產物,在宇宙中生生不息、聚散無常。
但對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宇宙、這個地球來說,生命的誕生卻是一件大事。原本時空中只有天地這兩種材料,只有自發覺醒的宇宙意識,現在有了人類,有了生命,就湊成了天地人這三種材料。
原本宇宙要靠自己混沌恍惚的意識去開物成務,去造物創物,但這三種材料湊齊後,天地這個自發覺醒的意識就只需去維護天道的運行,然後由人類遵循天道的指示,發揮主觀能動性,協助天地去創造萬物,這就是「三生萬物」。
所以,易經中的數字三就是指能夠協同創生萬物的三種材料,即天、地、人,以及更具有積極主動意義的三才思想。
三才思想
三才思想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與太極思想、陰陽思想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構成易經思想體系的三塊基石。
三才思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芽於夏商以前,形成於周秦之際,到兩漢時期才成為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三才思想認為我們所生存的宇宙時空是由天、地、人三種材料共同構成的。先有天地,後有萬物,人居於天地萬物之中,同時天、地、人也是萬物之一。
西漢時期的哲學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曾對天、地、人協同創造萬物的分工作了描述: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
董仲舒認為天、地、人是創造萬物的根本,萬物是由天而生,由地而養,由人而成,因此萬事萬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天、地、人這三才。
在《黃帝陰符經》中對天地人協同創造萬物的分工也有自己的見解: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這兩段話描述了天地人三才如何協同動作,創造萬物。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也是萬物,因此天、地、人三才均歸屬於萬物,或者用一個統一的概念,天、地、人三才都是物質。
雖然古人有天尊地卑的看法,但實際上在創造萬物的過程中,天、地、人三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三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一個太極,一個系統,萬物均由天生地養人成,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三才沒有大小高下之分。
老子在《道德經》也強調了三者平等的地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宋代的易學家郭雍更是明確指出了天地人三才平等的地位:
天道不以天高而大於地,地道不以地廣而大於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於天地,故三畫皆無差殊。要其至也,混而為一,復於太極。
郭雍所說的「三畫皆無差殊」中的「三畫」,講的就是八卦的上中下三爻。所謂的「爻」就是我們在陰陽部分介紹的陰爻和陽爻,陰爻是一根中間斷開的直線,陽爻是一根連續的直線。
八卦由三個爻組成,每個爻有陰陽兩種組合,那麼三個爻就一共有2的三次方,也就是八種組合,所以有八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在八卦的這上中下三個爻中,上爻為天位,下爻為地位,中爻為人位,體現了天地定位,人居其中的哲學思想。所以說八卦就是三才,「三畫皆無差殊」就說明了天地人三才的平等地位。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體系中,每個卦由六個爻上下排列組成,即六爻卦。其中上面兩爻為天位,下面兩爻為地位,中間兩爻為人位,同樣體現了天地人三才之間的關係。
孔子在《繫辭傳》中提到: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說卦傳》對「兼三才而兩之」這樣解釋: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說卦傳》認為三才中的每一才都由陰陽相對的兩部分組成,則天地人三才共有六部分,分別用六個爻來表示,構成六爻卦,即「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在介紹陰陽思想時,我們曾提到過莊子認為整本易經都是在講陰陽,即「易以道陰陽」。而郭雍在其所著的《郭氏傳家易說》中則認為整本易經都是在講三才,即:
《易》為三才之書,其言者三才之道也。
郭雍認為《周易》六十四卦中,乾卦為天,坤卦為地,其餘六十二卦均為人。郭雍還認為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這四位聖人對易經的貢獻則分別在於「象三才之道、盡三才之義、列三才之事、著三才之教」。
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易經這個萬物時空全息模型的主要表達形式,其中的每一爻都是陰陽,而八卦的三爻和六十四卦的六爻又都分為三才,同時八卦自成一個太極,六十四卦也自成一個太極。這進一步說明了太極思想、陰陽思想和三才思想在易經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三者是易經理論體系的三塊基石,缺一不可。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易經,立刻就將易經與封建迷信畫了等號,或者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看相、看風水、捉鬼除妖,或者認為易經消極避世、屈從於命運、寄託於神靈,甚至在很多人的故弄玄虛之下,易經還成了騙術的代名詞。
這些都是對易經非常大的誤解。易經的三才思想高度重視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強調人在天地萬物中的重要作用、在造物創物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和抗爭來改變命運,趨吉避兇。
易經有道、有法、有術,上可安邦定國,中可修身齊家,下可降妖除魔。算卦、風水等都是易經中的小術,而非易經中的大道。
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正本清源,努力讓大家對易經有個正確、全面的認識。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