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標準答案」的質疑

2021-01-09 易中秘

《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道德經》書中的這段論述,古今爭論不休,特別是『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一』為什麼會生『二』?『二』為什麼會生『三』?其邏輯是什麼?『三』為什麼不生『四』,而直接跳過去生萬物呢?二千多年來,從來沒有人講清楚,直到講得讓人心服口服,講得好一點的,也只是偷梁換柱、矇混過關。

但有一種說法、卻被很多人認同,即:「道曰規,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論述出自《淮南子·天文訓》。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雜家,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生、收集歷史資料編輯而成,許多著名的典故因《淮南子》而流傳千古,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還有很多名句出自《淮南子》,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積愛成福,積怨則禍」等,又如「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後來演變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淮南子》影響後世二千多年,許多哲學上的解釋,後人皆以《淮南子》為依據,而《淮南子》卻以虛構的神話傳說為依據,比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說法,古書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有精華必然也有糟粕,本不足為奇,奇就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者以此為「標準答案」,比如本文提到的有關《道德經》的解釋,既是「標準答案」,那就討論一下是否標準。

『道』是什麼這裡不討論,因為已經爭論二千多年無定論,就討論一下「一二三」是什麼?「三」為什麼不生「四」而直接生萬物?《淮南子》的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一二三」並非數量上的一二三,筆者當然也是這個觀點,但是,他們在實際解釋的時候,卻又將之當作數量上的一二三,比如,《淮南子》認為「二」即是陰陽,持此觀點的恐怕佔95%吧?

「三」是什麼乃至萬物,《淮南子》沒有直解,而是說「陰陽和合而萬物生」,算是矇混過關,如果不提及《道德經》的原文,覺得還是挺有邏輯的,既然解釋原文、則應該尊重原文的邏輯,原文用了四個相生,環環相扣,應該解釋清楚怎麼生的,為什麼會生,否則解釋失敗。

原文說一生二,《淮南子》卻說「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也就是說,否定一生二,認為「一」是不可能生的,只是演化成了陰和陽,在這裡,《淮南子》將一和二當成了數量上的一和二,認為「一」陰陽未分,故而不生。

原文說道生一,《淮南子》說「道始於一」,仿佛是對的,但依照原文推敲,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始於一和生一還是有區別的,將四個連環相生打個比方:祖父生爺爺、爺爺生父親、父親生你、你生子子孫孫,但如果說祖父始於爺爺,則是病句呀?

網絡上還流行一個觀點,即「道是唯一的」,或者說「道是獨一無二的」,這顯然也是病句呀?人家說祖父生爺爺,你解釋為「祖父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邏輯很嚴謹,生和生於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關於《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解釋,已經爭論了二千多年,但基本上以《淮南子》的說法為主流,筆者以為,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沒有任何一派否定《易經》,老子必然精通《易經》,《道德經》和《易經》都有闡述陰陽和天地萬物,所以,在邏輯上應該是相通的。

一非一、二非二、三非三,說一二三是表述萬物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這種小朋友都懂的簡單思維,《道德經》不可能有,萬物相生的每一個環節皆必有陰陽,就如前文所說的:祖父生爺爺,只有祖父是不可能生的,必然還有祖母。

陰陽不可能孤立存在,在相生的前提下,陰陽永遠相隨,所以,「一」者、一陽一陰也,其象有二;「二」者、二陽二陰也,其象有四;「三」者、三陽三陰也,其象有八;萬物者、「六」也,萬物的生成變化皆因陰陽,而陰陽的變化,最多只能推演到六陽六陰,已窮盡萬物。

一二三相生的邏輯,其實就是陰陽的變化,有陰則有陽,有陽則有陰,一二三相生的過程,表述的是蠻荒時代,只有「六」、才是大自然萬紫千紅的狀態。

相關焦點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首先說這裡的「道」,在這裡是宇宙本源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之前最原始最根本的那種存在。老子認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道」這個宇宙本體衍生出來的。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的宇宙論嗎?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01【名家解說】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的前半從「道生一」到「衝氣以為和」講道是萬物的總根源。這裡的道理並不複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說明事物由簡單到複雜逐漸分化的過程。前人註解雖多,但失於穿鑿,替老子說了些老子沒有說過的話。可供參考,但不能當真。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小白學易」第一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奇偶數的陰陽劃分第一講的上節課我們提到奇偶數亦具有陰陽之分。通常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奇數即1、3、5、7、9,偶數即 2、4、6、8、10。但這個分法呢也是不絕對的,在易學的另外一些系統,也有些學派的前輩將5、6、7、8、9、10當作是陰,而11、12、13、1、2、3、4 當作是陽。但通常我們還是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出自《道德經》第42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這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方式
    我們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關於宇宙生成的論述,是《道德經》的核心。但是,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真的正確嗎?一般來說,大家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包括我去百度上看,許多人的解釋也是如此,但其實這樣的解釋是有誤的。這也怪不得大家,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受太極八卦圖的影響,包括很多古代學者也將這句話理解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呢?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孔子,老子,孟子等等偉大的先知,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的財富,在這些財富中,給我們最大的一比來自於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只有我們思想上覺醒了,才有後來的行動以及作為。而道家且恰恰是無為之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精髓全在這句話上!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道怎麼能夠生萬物呢?道生萬物是一個很長的歷程。一就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開始,所以道它是無,因為你看不見,摸不著,你也說不清楚,但是它的現象可以看出來,它從最簡單的生物體開始演化。二就是開始陰陽有了不一樣的性質。陰陽它是分不開的,有陰就有陽。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一、二、三」到底指的什麼?
    《道德經》中講述了萬物的起源。在不同的學說中,對於萬物的起源,也有各自不同的說法。比如西方《聖經》中認為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佛學中則認為一切都是在「因緣」的作用下聚合而成。《道德經》中,老子講述了一個東西,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天地間有一種東西,「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
  • 泮一書院,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以「泮一」立名,意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溯文化源流、拓君子人脈、彰時代智慧。 泮一書院,則是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習中外經典的教學環境。 有事你就忙,有空你就來。永遠有師友,開卷抒開懷。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生一」這個是什麼,以前一直沒想通,後來總算找到了答案。讀了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現在普遍學術界能接受的觀點是:「一」指的是「氣」,「二」指的是「陰陽」,「三」指的是「多」。
  • 道生一,「生」字到底怎麼解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生」字,很多人都很迷糊,怎麼「生」?像生孩子一樣生嗎?中國古文類似的用法很多,比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不理解這個「生」字,就容易覺得玄,無法理解。即使在權威解讀中,也把這個「生」字,解釋為「創造」或者「創生」。
  • 道生一一生二,《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只存在於地球嗎
    要理解它離不開另外一部書:《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是楚墓竹簡,1993年10月發掘於湖北省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經考古發現是和《道德經》同一時期產物。《道德經》中常用「大,一」代指「道」,比如:道生一;聖人抱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跟「太一」這個詞彙很接近。兩部書都有崇水,天道貴弱,和周而復始的思想。所以有考古學家認為《太一生水》是老子的著作。
  • 義理|道長道長,你說: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
    在道教中常講一句話叫「道生萬物」或「萬物由道而生」,那麼,有信士曾問筆者:道為什麼要生萬物呢?這看似是一個非常荒謬的問題。因為在我們的教育和慣常認知中早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認為道生萬物是自然而然且無所爭議的,甚至很多人從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質疑的問題。《道德經》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就是一的狀態,從一種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交融而生和氣,並由此衍生出了天地萬物。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三生萬物——三才思想概論
    三生萬物陰陽易,天人合發定其基。大道至簡無玄妙,三才兩儀兼太極。前面我們介紹了易經萬物生成模型的兩個表達方式,即孔子模型和老子模型,兩個模型在最初階段是一樣的,都是從無中生出了有(太極),又從太極中生出了二(兩儀)。但在二之後,兩個模型就分道揚鑣了。
  • 「三」變而生萬物,原來「三」這麼重要
    說文解字中關於「三」字的解釋:「三,天地人之道也。以陽之一合陰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數字,《易經》中太極三變而成八卦,古有太極,是生兩儀,是為一變,兩儀生四象,是為二變,四象生八卦,是為三變,八卦含萬物。從太極到萬物,由三變而成,所以「三」數蘊含著天地造化之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