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書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即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據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其實,嚴格劃分的話,應該算是萬物生成論,因為宇宙生成應該包含「有生於無」,有人認為『道』即是「無」,『一』相當於陰陽未分的太極,『二』則是陰陽,又有人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那不就成太極了嗎?
《道德經》書中的這段論述,古今爭論不休,特別是『一二三』究竟代表什麼?『一』為什麼會生『二』?『二』為什麼會生『三』?其邏輯是什麼?『三』為什麼不生『四』,而直接跳過去生萬物呢?二千多年來,從來沒有人講清楚,直到講得讓人心服口服,講得好一點的,也只是偷梁換柱、矇混過關。
但有一種說法、卻被很多人認同,即:「道曰規,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論述出自《淮南子·天文訓》。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雜家,由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生、收集歷史資料編輯而成,許多著名的典故因《淮南子》而流傳千古,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還有很多名句出自《淮南子》,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積愛成福,積怨則禍」等,又如「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後來演變成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淮南子》影響後世二千多年,許多哲學上的解釋,後人皆以《淮南子》為依據,而《淮南子》卻以虛構的神話傳說為依據,比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說法,古書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有精華必然也有糟粕,本不足為奇,奇就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者以此為「標準答案」,比如本文提到的有關《道德經》的解釋,既是「標準答案」,那就討論一下是否標準。
『道』是什麼這裡不討論,因為已經爭論二千多年無定論,就討論一下「一二三」是什麼?「三」為什麼不生「四」而直接生萬物?《淮南子》的說法是否經得起推敲?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大多數的學者都認為:「一二三」並非數量上的一二三,筆者當然也是這個觀點,但是,他們在實際解釋的時候,卻又將之當作數量上的一二三,比如,《淮南子》認為「二」即是陰陽,持此觀點的恐怕佔95%吧?
「三」是什麼乃至萬物,《淮南子》沒有直解,而是說「陰陽和合而萬物生」,算是矇混過關,如果不提及《道德經》的原文,覺得還是挺有邏輯的,既然解釋原文、則應該尊重原文的邏輯,原文用了四個相生,環環相扣,應該解釋清楚怎麼生的,為什麼會生,否則解釋失敗。
原文說一生二,《淮南子》卻說「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也就是說,否定一生二,認為「一」是不可能生的,只是演化成了陰和陽,在這裡,《淮南子》將一和二當成了數量上的一和二,認為「一」陰陽未分,故而不生。
原文說道生一,《淮南子》說「道始於一」,仿佛是對的,但依照原文推敲,又總覺得哪裡不對,始於一和生一還是有區別的,將四個連環相生打個比方:祖父生爺爺、爺爺生父親、父親生你、你生子子孫孫,但如果說祖父始於爺爺,則是病句呀?
網絡上還流行一個觀點,即「道是唯一的」,或者說「道是獨一無二的」,這顯然也是病句呀?人家說祖父生爺爺,你解釋為「祖父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邏輯很嚴謹,生和生於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關於《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解釋,已經爭論了二千多年,但基本上以《淮南子》的說法為主流,筆者以為,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沒有任何一派否定《易經》,老子必然精通《易經》,《道德經》和《易經》都有闡述陰陽和天地萬物,所以,在邏輯上應該是相通的。
一非一、二非二、三非三,說一二三是表述萬物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這種小朋友都懂的簡單思維,《道德經》不可能有,萬物相生的每一個環節皆必有陰陽,就如前文所說的:祖父生爺爺,只有祖父是不可能生的,必然還有祖母。
陰陽不可能孤立存在,在相生的前提下,陰陽永遠相隨,所以,「一」者、一陽一陰也,其象有二;「二」者、二陽二陰也,其象有四;「三」者、三陽三陰也,其象有八;萬物者、「六」也,萬物的生成變化皆因陰陽,而陰陽的變化,最多只能推演到六陽六陰,已窮盡萬物。
一二三相生的邏輯,其實就是陰陽的變化,有陰則有陽,有陽則有陰,一二三相生的過程,表述的是蠻荒時代,只有「六」、才是大自然萬紫千紅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