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2021-01-08 我是青夜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這樣一種道如何去認知?《道德經》第一章節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出《道德經》談論的道不是一種普通之道,而是一種非常之道、永恆之道;它不是一種普通之名稱,而是一種非同尋常之名。進一步指出:「無名,天地之始」(參見《道德經》第一章節),即天地的初始狀態是無形位、無名分的,而這種無形位、無名分的東西就是道的雛形。

關於天地的初始狀態及其演變,《三五曆紀》說:盤古開天之前,天地渾沌如雞子。天地的初始狀態猶如雞蛋一樣,是無極性的、混沌的,此時還沒有分離出陰氣、陽氣。

宇宙中,是先有道還是先有天地?老子在《道德經》中第四章節回答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即明確地指出道先於天地而生。《三五曆紀》對此也有解釋:盤古開天之後,這種渾沌無極性的如雞蛋狀的東西解體並產生了陰陽兩股氣體。清澈的陽氣上升生成了天,而混濁的陰氣下沉便產生了地,盤古(中國人認為他就是人類的祖先)也誕生在其中。由此可見,道不但先於天地而生,而且還是天地的生身之母。

老子指出:「有名,萬物之母」。天地有了形位之後,天地就擁有名分了,即天地之間不僅有上下之分(天在上,地在其下),而且還有功能之分,它們的基本品質也迥然不同。所謂有名是指有高低、上下、貴賤、尊卑之區分。天與地的功能、基本品質是由陽氣、陰氣的性質所決定。

所謂陽氣是給萬物生養、成長提供能量,它是物質運動和生命運動的推動力;而陰氣是給萬物生養、生長提供物質營養,是生命運動的基礎。通過陰氣和陽氣的交合作用,施之以甘露,灌之以靈氣,萬物生養在天地之間,而地猶如母親般哺育著萬物,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大千世界。

正如《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節說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產生序圖。天地起源於同一種「元氣」,所謂「元氣」是指無極性的、渾沌的初始氣體,而這種「元氣」是道所生,即「道生一」。正如前面所述,「一生二」是指「元氣」解體後生成的陰陽兩股氣體;「二生三」是指在陰氣、陽氣交合作用下所生成的天、地、盤古三者;「三生萬物」是指生長在天地之間或地之上的人和其他萬物。

相關焦點

  • 道生一一生二,《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只存在於地球嗎
    《道德經》看似離你我的生活遙不可及,但又息息相關。普通人的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它,那它從何而來?對你我有什麼意義呢?傳世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最早的版本,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當時出土了五十多部帛書,其中有兩張不同年代、形制的帛書,用不同的朱絲欄墨書(一種古字體),分別抄有《德》和《道》兩篇文章。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因此,老子才講「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冠之「以名而稱之」的話,那就意味著已經被人為地帶上主觀,帶上分別心,於是不但不能完整地詮釋「道」的本義,反而會把「道」這一內涵帶入了某種局限,甚至帶上了某種社會道德觀念以及人為的是非分別等。
  • 道德經:大道無形,道在囗中——柔弱勝剛強
    就象是說普通民眾,都那麼的委曲求全,不明是非,做人沒有原則,哪還有什麼真理可言?社會怎能夠飛速發展?善良老實者,豈不更加的吃虧?柔弱可憐之人,也就更加的沒有出路!真的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通過反覆的,通透的學習理解,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從而有了質的飛躍。更加認識到,老子的道德經無愧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間的真諦,一字值千金。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道德經的精髓之處,而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個版本,深入淺出,通過他的個人感悟,以及他的豐富知識,講道德經的智慧,通過通俗的語言表述了出來,很容易讓人理解,讓人融會貫通。有人也許會問,道德經到底講得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當然是講道德了。這個回答不算錯,也不算對。因為此道德非彼道德。
  •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說到《道德經》,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作者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之恢弘後世幾乎無人能及,唯有莊子可與之並肩。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道德經》一開場就回答了生命起源的問題,不過它解釋的不是哪一個物種的來源,也不是人類的起源,而是直接開車開出了高鐵的氣勢,回答的是世界上一切物質來自哪裡的問題。 你就說,解不解氣,霸不霸氣? 老子怎麼說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曾國藩是滿清政府漢人中地位最高權位最重的一個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從沒在省裡為自己買過一畝田地,建造過一所房屋。他還親自對軍中的同僚下屬宣誓說:「不取軍中的一文錢挪做私用。」用他的盡忠職守影響身邊的人和後代子孫。因為曾國藩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受到儒家文化傳統的薰陶,所以能用經典中講的道德仁義來規範自己。
  • 《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麼解讀?
    《道德經》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在道家思想中,關於萬物的起源,以及先秦時期對於宇宙起源的思考。可以說是古代哲學中的核心思想。不同的人對於這方面有不同的認識,我對他的總結如下。「道生一」,「一」是什麼?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道」生出了萬物,也一直在滋養著萬物的生長。它生養了天地萬物有巨大的功勞,卻從不彰顯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只是默默無聞地工作,以至於很多人連它的存在都不知道。這種默默無聞地工作而不彰顯自己,不求什麼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老子講,能繼承「道」這種精神的人,就稱之為有「德」。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 《道德經》中的「知雄守雌」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有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前兩句是什麼意思?循環反覆是「道」的運作方式(反者道之動),而在無形中對萬物施加影響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這是在闡述「道」的特質和運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