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這樣一種道如何去認知?《道德經》第一章節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出《道德經》談論的道不是一種普通之道,而是一種非常之道、永恆之道;它不是一種普通之名稱,而是一種非同尋常之名。進一步指出:「無名,天地之始」(參見《道德經》第一章節),即天地的初始狀態是無形位、無名分的,而這種無形位、無名分的東西就是道的雛形。
關於天地的初始狀態及其演變,《三五曆紀》說:盤古開天之前,天地渾沌如雞子。天地的初始狀態猶如雞蛋一樣,是無極性的、混沌的,此時還沒有分離出陰氣、陽氣。
宇宙中,是先有道還是先有天地?老子在《道德經》中第四章節回答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即明確地指出道先於天地而生。《三五曆紀》對此也有解釋:盤古開天之後,這種渾沌無極性的如雞蛋狀的東西解體並產生了陰陽兩股氣體。清澈的陽氣上升生成了天,而混濁的陰氣下沉便產生了地,盤古(中國人認為他就是人類的祖先)也誕生在其中。由此可見,道不但先於天地而生,而且還是天地的生身之母。
老子指出:「有名,萬物之母」。天地有了形位之後,天地就擁有名分了,即天地之間不僅有上下之分(天在上,地在其下),而且還有功能之分,它們的基本品質也迥然不同。所謂有名是指有高低、上下、貴賤、尊卑之區分。天與地的功能、基本品質是由陽氣、陰氣的性質所決定。
所謂陽氣是給萬物生養、成長提供能量,它是物質運動和生命運動的推動力;而陰氣是給萬物生養、生長提供物質營養,是生命運動的基礎。通過陰氣和陽氣的交合作用,施之以甘露,灌之以靈氣,萬物生養在天地之間,而地猶如母親般哺育著萬物,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大千世界。
正如《道德經》中第四十二章節說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產生序圖。天地起源於同一種「元氣」,所謂「元氣」是指無極性的、渾沌的初始氣體,而這種「元氣」是道所生,即「道生一」。正如前面所述,「一生二」是指「元氣」解體後生成的陰陽兩股氣體;「二生三」是指在陰氣、陽氣交合作用下所生成的天、地、盤古三者;「三生萬物」是指生長在天地之間或地之上的人和其他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