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2021-01-10 大有玄機張昀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33章,

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

這段話共計38個字,

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

環環相扣,

逐層晉級,

抵達人生之巔峰。

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

是聰明;

能了解自己的人,

方為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認清自己。

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大部分人看得清別人,

卻看不清自己,

看待自己的問題時,

喜歡自帶美顏功能。

自我認知是個人成長的起點,

但很多人看不見自己的問題,

甘當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

如此在認知盲區徘徊不前,

最終無法進入人生下一關。

三國時期的劉備,便是一位「知人」亦能「自知」者。

劉備深知自己沒有排兵布陣之能,

更不具備諸葛亮的「經天緯地」之才,

但他深知:「要成就大事者,非賢明之人相助不可」,

故而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當其軍師。

知人善任,虛懷若谷,

諸多英雄賢將為他所用,

最終奪得了三分天下。

若想做到真正的自知之明,

每日自省是一個好方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堅持每天自我反省,

如能再主動尋求他人的批評,

獲得逆耳忠言,則更好!

曾國藩即用此法修煉自身。

曾國藩為官期間,

每日用寫日記的方式自我批判,

定期把日記給師友批註,

獲得客觀的評價與反饋。

「自知」力與日俱增!

自勝者強:克制弱點,戰勝自己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

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英雄,

但真正的英雄從不是那些最能打的莽漢,

而是能夠戰勝自己內心弱點而成長的人。

三國時期的呂布,

驍勇無比,

堪稱三國第一猛將。

但他有勇無謀,

貪戀美色,

為貂蟬不肯出城,被曹操用水淹城。

最後於落魄中自縊而亡。

他的武力雖能勝天下群雄,

但卻敗給了自己的本性弱點。

於企業管理而言,

好的管理是反人性的。

它幫助人們克服貪婪虛榮、好逸惡勞等人性弱點,

讓每個人戰勝自己,

成為更好的自己。

無論是誰,

成長的唯一路徑,

不是戰勝對手,

而是克制欲望,戰勝弱點,戰勝自己,

而後方能擔當重任。

知足者富:止步能力邊界,克制財富欲望

老子曰:「知足者富」。

知道滿足的人,

才是真正的富有之人。

真正的富有不是有錢,

而是知足。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

財富似乎成為人們的「信仰」。

但財富多的人,

精神世界往往乏味空虛。

那些能做到知足而放鬆者,

精神與物質都富有,

人生更有品質。

於事業與企業經營而言,

凡具備知足的心態,

堅守在一個行業實幹的,

聚焦在一個領域深挖的

都賺了很多錢;

而那些什麼錢都想賺、什麼好賺幹什麼的人,

最終都沒有前者更富裕。

懂得止步於自己的能力邊界,

懂得在大量金錢面前保持克制,

方能成為真正的「巨富」,

方為「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堅忍強行,迎難而上

老子曰:「強行者有志。」

堅持力行、堅韌不懈的方為有志。

如果你做到了「自知、自勝、知足」,

但若不能持之以恆,

也許前期所有的努力終會前功盡棄。

為了達到自己的志向,

堅強、頑強,勤奮、堅韌,

不畏挫折,嘗盡苦辣,

而堅持到底的人,即為有志者。

「進步」如滾石上山,稍有放鬆就滾回起點;

「退步」如順水推舟,隨波逐流,一瀉千裡。

大部分人選擇了舒服與容易,

只有少數人選擇迎難而上。

但最後,選擇舒服的人,日子越過越難;

而選擇迎難而上的人,日子越過越舒服。

不失其所:探究本質,駕馭複雜

老子曰:「不失其所者久。」

不離失本分的人,

方能長久不衰。

事物有表裡之分,

智慧之人洞悉內在本質,

尋其規律。

而表象則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

如夢幻泡影般萬般迷離。

《禮記大學》有云: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任何複雜的事物,

背後都有其規律之道,

而越接近本質的東西,

越簡單。

只有掌握了本質的簡單,

方能駕馭事物的複雜。

比如商業競爭之中,

能抓住本質的企業家,

尋找到客戶消費心理的本質之源,

方能在商業模式與產品上持續創新,

最終成就偉大的企業與品牌。

死而不亡:無形勝有形,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

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對人生成功的最高定義,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

不是當多大的官、賺了多少錢,

而是「立德、立功、立言」。

正如老子的《道德經》,

雖僅有簡短五千多字,

內容卻博大精深,

成為流傳千古而不衰的文化寶典。

而老子本人,

雖已逝去二千多年,

但其傳世巨作,

卻一直影響著人類,

以身印證「死而不亡者壽」的內涵。

於企業經營與管理而言,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會改變與流逝。

真正的成功,

是即便你離開了,

你所創造的東西還在發揮長遠影響。

一個組織若想要長久,

就要擺脫對諸如人治這類「有形」的依賴,

建立規則、流程、體系與文化,

逐步形成「無行」自我進化的文化體系。

如此,便可實現「無為而治」。

結語

人生成長,

從來無法一蹴而就,

而是要歷經坎坷,

逐級晉升,

這便是《道德經》告訴我們的人生晉級六部曲:

1、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

2、自勝者強:克制弱點,戰勝自己

3、知足者富:止步能力邊界,克制財富欲望

4、強行者有志:堅忍強行,迎難而上

5、不失其所:探究本質,駕馭複雜

6、死而不亡:無形勝有形,無為而無不為

看似簡單,卻又複雜,

一切都由我們內心而定!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陰陽觀是東方哲學的主要思想。影響著東方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道德經:「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因此,老子才講「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冠之「以名而稱之」的話,那就意味著已經被人為地帶上主觀,帶上分別心,於是不但不能完整地詮釋「道」的本義,反而會把「道」這一內涵帶入了某種局限,甚至帶上了某種社會道德觀念以及人為的是非分別等。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人生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長時間地積累才完成的。如果急於求成,想一蹴而就,往往導致失敗。二,不爭之人,無人能與其爭。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國、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而且見解精闢,受到後世乃至外國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天師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布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道德經》一開場就回答了生命起源的問題,不過它解釋的不是哪一個物種的來源,也不是人類的起源,而是直接開車開出了高鐵的氣勢,回答的是世界上一切物質來自哪裡的問題。 你就說,解不解氣,霸不霸氣? 老子怎麼說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中間的「道」,是名詞用作形容詞,為「可以表述的,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表述,一行走,就有時間空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可名之名是在發展過對事物的認知命名是隨著對事物不斷提高認知深入理解而改變的,非常名。其實,《道德經》這本書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道」,一個是「無」,一個是「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3條「天機」,只有11個字,卻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裡面包含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透露出3條「天機」,雖然只有短短的11個字,讀懂的人,卻無往不利。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道德經:人生所有的刻意追求,都只會讓我們物極必反,凡事要有度
    人生,都在講求一個度字,所有的刻意追求,都只會讓我們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凡事要有度,過猶而不及。白巖松老師說:「這個世上最糟糕的一種人就是勤快的人。」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其實這還要追溯到《道德經》上來。《道德經》中說這樣一段話: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意思也就是:善於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被敵人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面爭鬥,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這叫做不爭的德行,這也叫善於使用人的力量,這叫做善於配合自然之道,是古代德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