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2021-01-20 千面略懂先生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

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道德經》之所以晦澀,並不是其中的道理難懂,而是文章皆是古文,通過白話文翻譯後,所表達的意思、語境很難精準表述出來,所以使人不知所云。

其實,整部《道德經》的精髓提煉出來只有六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一個人若能悟透這六個字,可以說就讀懂了《道德經》,其受用也是無窮的。

01順勢

《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有強大的外力壓迫時,始終保持硬直容易損毀,而選擇彎曲才能保全自己,從而再次伸展;而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夠積攢滿滿的水,東西過於陳舊則會被人翻新或者更新……

老子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運轉的本質,是陰陽兩股勢能的來去交替,此起彼伏。

陽勢代表著生發、壯大、成果,而陰勢則代表隱去、衰退、消散。這兩股勢能是此消彼長,互相對立的,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曾經孔子周遊列國,見到一老者順著瀑布走了下去,不一會兒,在百米開外,老者又從旋渦裡冒了出來。孔子驚奇地問老者:「你是如何駕馭旋渦的?」老者回答說:「我哪有那麼大的力量去駕馭旋渦,我只是讓旋渦駕馭著我,順勢而為,讓自己順著旋渦進去,再順著旋渦出來。」

懂得順勢而為,不僅自己毫無阻力,還能借取「勢能」的力量使得自己更加強大,這也是智者成功的秘訣。

生活中有些人不會判斷局勢,認死理不撞南牆不回頭,站在「勢」的對立面,以為這就是恆心,其實這樣的堅持是愚者所為。

就如一個人偏偏要在冬天的時候賣扇子,自然會虧本;若是冬天因為天冷賣熱水袋,自然會有人需要,才能有生意上門。

還有,一個人在氣頭上時去跟他商量事情,肯定很難得到他理智的回應,或許還會被當成發洩的對象。如果等他情緒好點再去自然更好,也能得到有用的建議。

因此,順勢能使自己的人生變得順利,事倍功半。而逆勢而行,往往難以成功,即使有所成就,也是艱難為之。

過剛易折,做任何事都講究勢能,不能太強硬,也不能太軟弱,盲目地去做事,無論自己選的是哪條路其實都是走向失敗。

懂得判斷局勢,不同的時機和環境,用不同的方法對症下藥,這就是順勢,才能抓住好時機,從而藉助勢能的力量,使得自己更容易成功。

02微著

《道德經》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粗大的樹木都是由小樹苗長成的;九層的高臺築起於一堆堆黃土;千裡的行程,也是從腳下一步步邁出才能到達的。

任何強大的東西,皆是從小積累而來,而任何弱小的東西,積累多了也能變得強大。所謂「聚沙成塔,積微成著」正是這個道理。

生活中許多人想要成功,吵著要暴富,可每天卻是懶懶散散,從不用心做好一件事。問他為何不努力,他們總說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不屑於去做一些微末小事。

這種人不知道的是,從小到大、從微到著、從弱到強,是自然給予一切事物的力量,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就像一個人想要考上好的大學,指望自己忽然開悟,就什麼都懂了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日日月月的苦讀積累,才能提升自己的知識量,知識量到了,自然就能考出一個好的成績。

因此,不要想著一夜成功,積累不夠,一切都只是幻想。每個人都可以到達自己想到的終點,但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恆心去堅持。

積微才能成著,水滴也能使石穿,自身只要不放棄,腳踏實地地去積累,那麼終有一日能獲得成功。

03放下執著,隨緣不變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在這裡是遵守,順從的意思。

宇宙間的道理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刻意,隨緣。當一個人順應自然,能夠隨緣放下執著,這個人就接近於道,接近於自在了。

這世上,大地板塊會隨運動變化,草木也會隨季節生長和枯萎,這一切的得與失,其實並不會讓眾生因此而產生多少煩惱。但為何有些人卻偏偏對於名利如此看重,窮其一生都去追求?還有些人,對於情感一直放不下,飽受愛情的痛苦?

那是因為他們內心對這些東西的執著,所以在得失之間嗔怒煩惱皆生,導致自己不得安寧。

就如同太陽在早上會升起,在晚上會落下一樣,陰陽勢能是不斷變化的,這世上沒有哪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一個人太執著,得失心太重,註定煩惱無窮,苦痛無盡。

因此,老子勸世人要「無為」,要遵循「大道」,就是順其自然,無為就是不要強求。只有順應時令和萬物生長規律,讓一切都按照其本來的樣子無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方能安定。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痛苦來自內心深處的欲望,沒有欲望的內心是強大的。我們要學會順其自然,隨緣不變,如此,方能真正做到無為,讓人生自在灑脫。

大道至簡,《道德經》的精髓就在於順勢、微著、自然這六個字,悟透了,就能懂得順勢而為,積微成著,無為清淨,如此的人生做什麼事都將事倍功半,厚積薄發。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是這四個字,悟透受用一生!
    《金剛經》在佛教經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東晉至唐代,先後有六個不同的譯本。其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玄奘法師翻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金剛經》是大乘般若部的精髓,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以《金剛經》印心,用來驗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更容易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而《道德經》中有4條天規,我們只要悟透了,就能做到避禍求福:一、低調收斂,立身以謙《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金剛經》說了什麼?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包含了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
  •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無論是儒、釋、道,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儒家曾子《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若你問我《道德經》有什麼,這篇文章告訴你,反正我在讀第4遍了
    這是拂塵記c的第424篇原創文章,字數2369,閱讀大概需要6分鐘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來分享學習《道德經》方法以及收穫。當然我的理解和方法,只適合我,不一定合適你;我覺得這樣好,你不一定認為正確,如果有不同意見或更好的方法,歡迎批評指正。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道德經》這部著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道德經》是由春秋時期的老子寫的,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也被其他各家思想所借鑑,為各家思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道德經》的全文共有5162個字,這個字數放到現在,可能也就是一篇普通論文的字數,字數真的算不上多。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的心得體會
    《道德經》第四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很多區別。除卻一些影響不大的用字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馬王堆帛書版中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很多通行版中沒有這段話。帛書版相對而言可信度和準確度更高,所以還是姑且尊重。
  • 《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1/自知之明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自知」是「知人」的基礎,要了解別人,首先要對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就像《易經》一樣,古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但能成為易經高手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悟性研究的只是皮毛而已。對古老的經典著作,理解淺顯,運用出錯也是正常現象。學者說的話也不是絕對的。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易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悟透這4個道理,便會擁有好運氣
    《周易》告訴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悟透這4個道理,便會擁有好運氣:《易經文言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怨不得天,也怨不得人。明代作家方小如說:「好心人在寧家,好人是孫興的後代。可知福報不在別人,也不在別處,而在自己日復一日的修行。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根本說不清楚。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