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2021-01-21 騰訊網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欲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慾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範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鬥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

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這一章還很有意思,如果反過來呢?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裡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醜。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麼?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裡,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樸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樸」的心態,面對複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鬆。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

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勳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臥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

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鍊,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影響著國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並根植於中國人的習性之中。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世界上會做事的不如會為人的,會為人的,不如會說話的。其實,無論什麼樣的狀態,處在什麼樣的角色之間。會為人處事,會說話,都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個優點。
  • 道德經的終極奧秘:古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人真的越來越笨嗎
    《道德經》是古代哲人老子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五千言字字珠璣,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給人生以深刻的啟迪。道德經的智慧是全世界所公認的。值得深思的是,在老子寫《道德經》的年代,東西方世界出了不少的智者。在中華大地上,百家爭鳴,出現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在西方出現了蘇格拉底,印度出現了釋迦摩尼,那個時代可以說地球文明是一個智慧大爆炸的年代。可是,現代卻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智者。那麼為什麼 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智慧呢 ?人真的越來越笨嗎?仔細品味道德經的奧秘,會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道德經》中,參透了《道德經》的奧秘,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古代人為什麼比現代人更智慧?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老子《道德經》講:「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老子無處不在,細數那些用「道德經」做歌詞的流行歌曲,太經典了
    但是,很多人低估了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事實上,如果說孔子思想對中國人思想滲透到了肌膚裡,那麼,老子的思想就可以說是滲透到了血液裡、骨髓裡、靈魂裡。其實這一點都不誇張,我們的舉手投足、家長裡短事都和老子的思想密不可分,只不過是我們日用而不知吧了。比如說,現代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你能想到他們和傳統文化《道德經》有聯繫嗎?恐怕沒人想得到,一個是新潮的流行元素,一個是古板的傳統元素。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老子「道德經」兩大價值:終極追問與理性邏輯
    王東嶽評論老子【道德經】是先秦時代朱子百家之元祖,說老子目光別致而深遠,其思想所達到的高度,中國後世文人學者,無人能企及。有讀者反駁說,難道當今中國,沒有人能超過2000年前的老子?我們今天來分析下,為什麼老子的思想能達到如此高的高度,以致於被評價為中國唯一哲人。為什麼說中國後世文人學者,無人能企及老子的思想高度?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以其無私,故成其私——「中式智慧」,洞察天機
    想讓自己擁有這種格局,首先就要做到老子所說的"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當你見識的世界大了,心也自然可以放寬了。《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蘊含大智慧。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隱居時路過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挽留,相談甚恰。尹喜深感老子所言充滿智慧,懇請老子寫下來以傳後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言。尹喜為了不讓老子五千言失傳,親自操刀刻簡,使老子之說得以傳世,稱為《老子》,而後發展為《道德經》。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什麼是《道德經》?道家老子的文化巨著,五千真言,影響萬千
    什麼是《道德經》?道家老子的文化巨著,五千真言,影響萬千無框天書道德經顧名思義,就是講有關道和有關德的一本書。但是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它加上的。最早這本書就叫老子。這個老子,不是罵人的老子。而是以這本書的作者的名字來命名這本書的,那本書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古時候書籍的命名非常簡單,不像我們現代人那麼虛榮。作者叫什麼,他的著作就叫做什麼。比如說,莊子寫的書就叫做莊子,叫南華經也是後人加上的。比如說,孫子兵法最早其實就叫孫子。也是後人給他加上了兵法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