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2021-01-09 祁華勝

1、其實這個是對立統一的,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因為人這個東西是有立場、角色、利益、以及情緒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

2、傳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太多人心血和精力,智慧和付出,那能一票否決,況且真心化,傳世的不一定就對,但是會更更多人幫助。

3、帛書版是另一個思路,可以相互映照的參悟、修行、研討,不一定《九陰真經》歐陽鋒就練錯了,他誤打誤撞也打通任督二脈了,全天下這麼多人,只有一種衍生品,和工廠流水線出來的有區別嗎?並沒有。

我們需要多樣的人,不需要一模一樣的東

4、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有人覺得德在前,道在後,有人覺得道在前,術在後,有人覺得德是德行,有人覺得德是智慧,有人覺得上德是高層次的德,有人覺得下德是層次低的為人。根本說不清楚。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

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7、《道德經》的智慧應用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做人做事,人際關係,自己身體健康和習慣,以及社會治理,公共管理、還有人格塑造,知識體系構架,還有對於宇宙觀的建立,都大有裨益。

8、其實最早《道德經》演化出來的流派和巫術類似,更多是失傳的上古時代的巫術,包括治癒術、靈慧、控魂、還有攝物。

一陰一陽謂之道,一呼一吸謂之人

9、《道德經》一氣化三清,有專門的道教道脈,道學文脈,還有法脈(盜墓、茅山、陰山)。

10、普通人別人後世的《道德經》都研究不了,何況帛書版,就連翻譯版本也錯漏百出,無奈很多人奉為圭臬,沒有辦法,修行是個人和事,與別人一點關係也沒有。

11、老子的智慧,宏觀上講,就是提出太極圖/八卦圖,空間算法機制,通過對規律的掌控,順勢而為,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知道否極泰來,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看到的太過表面,而不得其本質。

12、老子的智慧,從人的角度來說,不同於儒家的禮和仁,而是修德,就是內心從內而外的磁場,知道根據天時地利人和,來判斷自己的言行舉止,通過主客之間的關係,懂得利用環境、磁場,營造出一個極好的溝通氛圍。

思維模型的建立,讓你更快速思考人生

13、老子的樸素唯物主義,先天地生,真理,老子告訴很多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人和動物,以及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的產物,道法自然就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順勢而為。

14、傳世的《道德經》是通俗易懂的,和當下文化觀念、思維習慣、以及文化屬性契合的,所以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看傳世的道德經更容易理解並應用,都有幫助,關鍵在於內化。

15、帛書《道德經》多是一些研究過傳世的《道德經》之後,映照著看,看得是帛書背後哪個時代,以及被顛倒的歌詞大意是什麼?想探討一下,為什麼很多書籍在流傳後世的都是顛倒過的內容,誰顛倒的,為什麼要顛倒,他們在害怕什麼?

16、就做學問而言,每個人悟性、根器、慧根、時間地點、心理各種變量太多,就相由心生而言,每個人看到的道德經並非道德經而已,而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一書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7、《道德經》作為儒學和道學共尊的源頭,有其智慧在裡面,無論如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人性管理方面有大智慧。

18、其實最重要的告訴我們一點,就是周而復始,無始無終,那麼作為人,追求的即使有始有終,所有人都被刷上了底色,人生活的意義也是這樣,都給自己人生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這叫靈魂歸屬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9、《道德經》對於六韜三略思想的影響。文韜、武韜、龍韜,豹變、犬變、......對於後世戰爭學和政治生態有教科書級別的意義。

20、《道德經》對於奇門遁甲,帝王心術、縱橫捭闔術、以及經天緯地術的影響,因為可以說,流傳下來的智慧,指導五花八門的人去研究,應用,即使盜墓、偏門、千術、騙術,都是很多人利用道德經的智慧去布局,策劃、甚至實施。

21、其實看書沒有用,用才有用,大家都殺雞用牛刀,其實《道德經》很多人看成哲學書、文學書、和國學書了,其實人家根本苗紅的「修真書」,就像呂洞賓寫的《太乙金華宗旨》一樣,講負陰抱陽,天人合一,開啟自己身體寶藏的方法,通過打座等方式快速入定,尋找自身智慧所在。

22、也有很多人和醫學、養生學、以及預測學結合在一起,通過五行學說、身體器官、以及氣血循環來治病,治病治未病。

23、僅僅想通過看書改變命運,幾乎不可能,因為知識改變命運的前提,是學以致用,身體力行,是強大的執行力和心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24、在沒有讀懂任何一個典籍,不要試著觸類旁通,自己心不淨容易走火入魔,容易建立錯誤認知,一定要在監護人陪同下觀看《道德經》因為你對照著看,顛覆認知,跟人看歷史一樣,根本就不是歷史書寫的那樣,真相早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

25、可以說帛書和傳世的《道德經》一樣也不一樣,一樣是內涵和本質一樣,不一樣是表現形式不一樣,你依然要學其他的典籍,也要考據,看究竟如何斷句,如何看字本身。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什麼是江山、什麼是名江山,什麼是江山本質。

26、帛書最顛覆人的認知就是,修德不是我們世俗意義上的仁義禮智信,不是德行,而是同心同德,是由內而外的磁場,是由自身向外散發的能量,也是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教養和氣質。

27、八卦圖的秘密來自河圖洛書,而這樣科學的思辨模式,印證了古代人們的智慧,那時候的修行和修真是真正的修行,不僅要練體、練氣、練元神,陰神和陽神,以及還要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明心見性,如實觀照。

29、三階幻方就是對於八卦最簡單的理解,八卦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是運動的,變化的,也是發展的,我們看事物看人,都需要從不同側面去看,看裡面看外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側面。就像八卦裡面有八個方位,加中間的人,是九宮,陰遁和陽遁就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和反多米諾骨牌效應。

30、古人的智慧對於我們而言來說很遙遠,不是離的真遙遠,而是我們不認真審視自己,其實道就在心中,我們通過修行自己來合道,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是我們的天命。知天命盡人事。

31、區別一下我們和別人的關係,別人的認知是別人的,自己悟到的才是自己的,與別人無關,所以修行也是很私密的事,是自己的事,就看書而言,究竟能不能靜下心來,我看未必。

32、人生有許多難關要過,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貪痴嗔慢疑五毒,還有我們身體也在慢變老,我們的時間一點一點流逝,很多事情我們想抓也抓不住,想學也學不了,造化弄人。

33、生存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同時,還要和環境妥協,我們需要超越夢想的同時還要和兄弟姐妹一起走向未來,錢、權、名利,身外之物,有,夠花就行,多給自己留點時間思考、都行,人生太貴,請別浪費。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的脈太多太多,說不完,講不清,有道脈、文脈、法脈、數理脈、丹脈、藥脈、醫脈、術脈、卜脈。還有專門研究周天星鬥的「天機」脈,專門研究風水堪與的「風水」脈,專門研究驅鬼闢邪的茅山道術、陰山道術、還有很多禁忌法門。流傳西方最廣的修者脈就是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被翻譯成《金花的秘密》流傳西方世界,當成心理學入門典籍被學習。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無咎的狀態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所以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毛病,這樣下去,人才是能長長久久的。《周易》云: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沒有平地是不會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 道生一一生二,《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只存在於地球嗎
    《道德經》看似離你我的生活遙不可及,但又息息相關。普通人的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它,那它從何而來?對你我有什麼意義呢?傳世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最早的版本,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當時出土了五十多部帛書,其中有兩張不同年代、形制的帛書,用不同的朱絲欄墨書(一種古字體),分別抄有《德》和《道》兩篇文章。
  • 白巖松:「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足夠」
    所以才流傳下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但是在1000年之後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卻說:「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在我看來,讀懂《道德經》的四分之一已經足夠了。」為何白巖松說出這麼「狂妄」的話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道德經》的作者牛《道德經》的作者便是老子,被評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也是道教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稱為「太上老君」。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不論對外界有多少欲望,終歸是要回歸自己的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全書八十一章,區區五千字,卻是字字珠璣,句句箴言,很多人只知《道德經》是一部深奧玄妙的哲學著作,老子在書中向世人傳達了一些人生之道。在《道德經》第七章的時候老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天長地久。【原經】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
  • 《道德經》:以其無私,故成其私——「中式智慧」,洞察天機
    他用樸素辯證的觀點,說明利他和利己是統一的。利他往往能轉化為利己,這種謙退無私精神,有積極的意義。對此,《道德經》第七章中提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
  •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經》,讀得一知半解才恰到好處!
    《道德經》將老子神化的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它樸實的文字,真的十分具有魅力。有時候,人們寧願神話他當作信仰,也不會覺得他只是簡單的一本書籍。我國古代的優秀流傳實在太多了,但是基數也很廣大,說句用量堆出來似乎也不過分,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本質。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無論是現在的讀者還是老子時代的王公士大夫,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大道很好啊,可怎麼才能做到呢?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