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2020-12-01 今說老子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

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

老子

老子《道德經》講:「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九層高臺是從地面開始,一步步建成的。千裡之行是從腳下開始,一步步完成的。

人生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長時間地積累才完成的。如果急於求成,想一蹴而就,往往導致失敗。

二,不爭之人,無人能與其爭。

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

這段話意思是,最善於作戰的人,並不使用武力,也不發怒。最善於取勝的人,並不與對方交手。都是因為他們有不爭之德,所以他們才能夠不戰而勝。不與人相爭的人,才是最善於取勝的。

不爭的人,無人能與其爭,不爭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不爭先的人,反而最受推崇。

《道德經》講:「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意思是,不爭利益的人不與別人爭搶領先的地位,而是甘願居於眾人的後面。但別人卻認為他是最有修養的,他才是真正站在前面的人,應該向他學習。

老子的做人原則就是不為天下先,甘居人後 ,老子就被後世推崇了2000多年。

道德經

四,不自私,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私利。

這句話來自《道德經》的「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越是自私地與別人爭奪利益,與別人的矛盾就越多,煩惱和痛苦也就越多。如果有些生活條件就能知足,不再與別人相爭,就不會有那些煩惱和痛苦,這樣才能真正生活得好。

所以,不自私的,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私利。

五,盛極必衰。

《道德經》講:「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意思是說,喜好顯露鋒芒的,難以長保自己;金玉滿堂的富貴之家,沒有人能守得長久。

老子之道

有些人得到財富地位以後,不多年就又煙消雲散,最多的也往往是富不過三代。

人生的規律就是盛極必衰,衰落之後再重新開始向上發展。人生就是在一盛一衰之間反覆循環。

六,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的,能夠長壽。

《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受到侮辱或遇到坎坷,都是由於得利益心過於強烈造成的。所以,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侮辱和危險。

追求利益的欲望越強,越消耗自己的精力,越損傷自己的壽命。所以,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的,才能得到長壽。

老子

七,表面看起來愚笨的,才是大智慧者。

這句話來自《道德經》中的「大智若愚」。

看起來有智慧的,是屬於中高層次的智者。高智慧者看起來是愚笨的。

#國學經典推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認為,宇宙原始最初時是虛無的,沒有實在可見的物質,只有一種虛無縹緲的無形物質。這種物質存在於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是它逐漸地演化出了現在紛繁複雜的天地萬物。所以,這種物質可以稱為天地萬物之母。老子把這種物質命名為「道」。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分析,老子是如何把善與水聯繫到一起?
    《道德經》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著作,出自春秋末年哲學家老子之手。其中「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在《道德經》中是這樣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短短數字就道出了中國的水文化。老子以水論道,將「道」的含義具象為水,在「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老子借「上善若水」來教人處事和治國,同時也以「水」的標準來對君子和聖人做出規範。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01、儉以敬物,愛物惜福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事萬物皆為緣,物我一體,物我同源,自當愛物惜福。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讓人大受啟發
    《道德經》中開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其實除了這句,裡面還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和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1、動善時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中第八章,意思是說行動的時候,要把握恰當時機。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3條「天機」,只有11個字,卻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裡面包含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透露出3條「天機」,雖然只有短短的11個字,讀懂的人,卻無往不利。
  • 什麼是《道德經》?道家老子的文化巨著,五千真言,影響萬千
    什麼是《道德經》?道家老子的文化巨著,五千真言,影響萬千無框天書道德經顧名思義,就是講有關道和有關德的一本書。但是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它加上的。最早這本書就叫老子。這個老子,不是罵人的老子。不過,道德經這個名字,後人加的也不錯。這就是一本講道,講德的經典。全書只有區區5000字左右,但是其內容非常博大精深。基本是讀者想從中得到什麼東西,它就會告訴你。因為字數少,恰恰限制就少,無條無框而通天下。所以這本書又稱為5000言,或者是道德5000言。
  • 紫微星讀老子《道德經》第四章的心得體會
    《道德經》第四章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有很多區別。除卻一些影響不大的用字的區別,最大的區別是,馬王堆帛書版中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很多通行版中沒有這段話。帛書版相對而言可信度和準確度更高,所以還是姑且尊重。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老子所說的五善,是衡量行為的標準,也是一種智慧。在這個世界上會做事的不如會為人的,會為人的,不如會說話的。其實,無論什麼樣的狀態,處在什麼樣的角色之間。會為人處事,會說話,都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一個優點。
  • 《道德經》問答17、18章-竹簡本對老子寫作體系的實證
    作為戰國時代一部四、五千字的偉大著作,《道德經》理應具有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寫作體系,這也是成為傳世作品最基本的要求,但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評論道:「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司馬遷基本奠定了其後《老子》研究的思路。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的生生之理《道德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三 」的內涵充滿了神奇玄妙的智慧之光!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