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釋義

2021-01-13 小張兒大夫

第一章: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

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

jiǎo 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

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析】

道是虛無而又實有,是超越空氣的另一種氣體狀態。道又是化生

宇宙、天地萬物的本源能量。道從體形上說,大道無形,大而無外小

而無內,彌淪六合便滿十方無處不在;道從色相嗅覺上說,無聲無嗅

無味無形無相;道從時間上說,無生無滅無始無終;道從形象上說,

道化生萬物,萬物又都不是道;道從名字上說,大道無名,化生出萬

物各有其名,所有的名字也都不是道的名字。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

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

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

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

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

出來。第二個「道」是可以用語言說用語言講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

第一個「名」字說的是萬物都有名字,都不是「真常名」的名字。這

兩句話意思是:道不可以說,能說出來的不是「真常道」;也不可以

用名字物相來形容,有相有名的名,也不是「真常名」。說明這個玄

之又玄的神妙之道,只可以神領意會不可言傳也不可以命名。

那麼道與宇宙萬物到底什麼關係、從宇宙日月星辰和世界萬事萬

物中又怎麼去認識道呢?

道是無極大道,無極化生了太極,道德經說:「道生一」,無極就

是道,太極就是一,太極一氣化分兩儀,兩儀化生三界(兩儀陰陽交合產生了三)。無極太極(道和一)基本相同,但是還有區別,大家知

道就行,我們直接說道就不說太極一氣了。

道在上界是神是光明,道在下界是鬼是黑暗,道在中界有黑有明,

陰陽各半。因為道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清者明,濁者黑,動者陽,靜

者陰,才形成了兩儀、三界、陰陽、黑白和動靜。道化生了太空在太

空又化生日月星辰,日月星辰的運行,是遵循道的規律而運行。道在

太陽系,太陽系的日月星辰光明黑暗和運行也道的作用和規律。道在

地球星,地球的一劫一元一年一月一天一時的運行,都是道的規律和

作用。地球上的山河大地飛潛動植都是道的化生,而且飛潛動植萬物

都具備道的特性—道性。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這個負陰抱陽,陰陽未分的太極元氣是非常接近於道的道氣,也可以

說是道。人為萬物之一,更是萬物之靈,因為人六根九竅俱全,其他

任何動物都不具備。道在人就是生身之本的本性元氣(在精卵之前),

人出生後道就潛藏(玄關氣穴)於內了,雖說潛藏於內,仍有端倪在六

根顯現,所以六根叫根性,雖說根性也不完全是性,順著六根的根性

修行就能漸入真道,就能得道了,所以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

謂道。

繞了半天還要歸於道德經開篇兩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凡是可以說出來的都不是道,凡是有名相的物類也都不是

道,為了方便形容,命名為「道」也是勉強命名的。

「無名天地之始」:道是虛無抽象而實有之物,道在天地萬物之

前,在思想意識之先,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的太極和天地,是生成萬物的生母,但

是萬物生成之後道又在萬物之中。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道常且清靜無為無欲,其妙用敦敦厚實

生生不息,人如能達到六根清淨無心無欲,六根根性就是性(神)的妙用,這時候就能體注性了,修行達到這一步就能慢慢的漸入真道。

「故常有欲以觀其繳」:無欲是清靜無為,有欲是氣動有方法有

作為,人能達到無欲(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靜到極點,靜極生動,動為

元陽真氣,氣機發動之後,按照軌道穴位和關竅(繳)混合迴風運行,

金鼎黃芽在望。「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和無是兩個,有和無、陰和

陽還有兩儀都是道化生出來的,有無陰陽兩儀同出自於太極一氣,名

字不一樣,所以說同出而異名。

「同畏之玄」:道是玄妙的,太極也是玄妙的,兩儀(神和氣)也

是玄妙的,玄妙是神化無方神不可測,妙用是神妙無窮隨便可用。

「玄之又玄」:玄是神,也是氣,是性也是命,神氣相合,性命

合一。八卦合四象,四象合兩儀,兩儀合一氣,一氣是太極,太極合

無極,就是玄之又玄的理念。

「眾妙之門」:神氣相合性命合一歸於太極歸於道。人能開悟得

道,就能知道而且左右一切,就是眾妙之門。道和太極能化生一切,

也是眾妙之門。

【釋義】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根源,道是虛無抽象的。

道是不能用語言說出來的,可以用語言和形相來比喻和說出來的,不

是真常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萬物都有個名字,凡是有形相有名字的都不

是真常(道)的名字。

「無名天地之始」:無名的道是化生天地的開始。

「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是無極,有名的是太極一氣,一氣(道

氣)化生萬物。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人能在經常無欲的清靜狀態下,六根能觀能覺,是本性神的妙用,無欲是修性。「故常有欲以觀其繳」:無欲則靜,靜極生動,動為元陽真氣。

氣動之後不要洩露,要按照氣穴關竅(繳)混合迴風修命。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有與無、陰與陽、動與靜、性與命,都

是出自於太極元氣,名字說法各異。

「同畏之玄」:不管是真陰真陽,不管是性還是命,都是神妙玄

妙的。

「玄之又玄」:玄是神,神是妙,神妙合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見性開悟聞道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切

能量從此產生,可以化生一切,是眾妙之門路。見性開悟聞道之後見聞覺知欲所欲為,所有的神妙眾妙之門從此處展開展現。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一、上善若水 【釋義】指最好的德行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往往有4大「衰相」,一生命途多舛
    廣東人經常稱一些敗家子,倒黴鬼為「衰仔」,他們身上往往有著一些共同的言行特徵,這種特徵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就說4大「衰相」,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命途多舛、不能幸福。一、層次低的人複雜《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釋義: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太極八卦、道德經與宇宙大爆炸
    太極八卦、道德經和宇宙大爆炸理論有啥子關係?是不是有點扯。別急,想像力本來就是人類前進的動力。道德經也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我們再來看下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這個理論是當前宇宙形成理論中最權威最可信的一個理論。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德」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道」是:「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生養萬物的責任,「道」從來不推遲。「道」生養了萬物卻即不佔為己有,也不主宰支配它們,而是讓萬物自由地發展。《道德經》老子《道德經》對什麼樣的人是有「德」之人,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筆者選擇了其中比較主要的論述集合成下面一文,以方便讀者了解老子「德」的含義。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衝氣(和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一即是道,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這個大家都清楚,是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經》,讀得一知半解才恰到好處!
    《道德經》將老子神化的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它樸實的文字,真的十分具有魅力。有時候,人們寧願神話他當作信仰,也不會覺得他只是簡單的一本書籍。我國古代的優秀流傳實在太多了,但是基數也很廣大,說句用量堆出來似乎也不過分,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