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道德經》正確理解氣的概念?

2021-01-17 夜述封神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

大家好,顛覆傳統認知、揭露洪荒隱秘的夜述封神,在粉絲們的尖叫聲中,又厚顏無恥地來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天地之靈氣」的說法,那麼本期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氣」的正確打開方式。

《說文解字》:氣,雲氣也,象形。

雲氣

所以「氣」的原始意義是指氤氳聚散形成的萬物之氣。隨著人類認知不斷發展,「氣」被賦予了更多含義,比如空氣、真氣、靈氣、力氣、氣血等,那麼除了物理學上的氣體之外,道家中的氣又是什麼意思呢?

既然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我們相信可以從萬經之王的《道德經》中尋找到答案。

衝氣(和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

一即是道,為虛無之氣,二為陰陽,一、二合而為三,從而生出了萬物,這個大家都清楚,是老子提出的宇宙生成論。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由此我們看出:「有」從「無」而來,「無」從混沌的「道」而來,「有」和「無」既相生又相對。所以萬物出於天地之間,都是陰陽相結合的,天地也是如此,天為陽地為陰。道是混沌的,但是陰和陽是對立的。

正是由於陰陽對立,才有陰陽二氣的交融,形成萬物而生生不息。所以衝氣是混沌而化且不停的運動的,能夠衍生萬物;同時又因為陰陽以衝氣為和,陰陽調和,我們也可以稱其為「和氣」。

生氣(生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有生命的動物身體伸縮自如,死後屍體卻很僵硬,「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所以斷定生命個體體內含有一種氣,相對於死亡者而言,這氣稱為「生氣」,作「生機」理解。

從醫學上來看,人體是通過血液循環和呼吸這兩個循環系統,傳輸氧氣和能量,方能夠保證生命鮮活,所謂「抱精」「養神」。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心裡欲望主使的力氣叫做強,因為凡事都有頂點,所以過分的強壯便會走向衰老,即是不合於道,不合於道便會加速其消亡。

所以生氣的表現形式有血氣和力氣,血氣為內在的本質,力氣為外在的形象。

《道德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

入定

養身——做到載營魄抱一而能使靈魂肉體不分離;調息——運氣至精氣神合一,通體氤氳;調心——洗清雜念,摒除妄想,收視反聽。這其實也是入定的前三步,所謂身合,息柔,心無。

所以當人們按照自己的觀念來理解氣的概念和作用之後,便開始嘗試操作操控,甚至以此來作為更高的追求。在漫長的時間裡,但凡與「氣」有關的都備受關注,連呼吸吐納也被深刻地研究,比如「納氣有一,吐氣有六」。

以上就是通過《道德經》對「氣」的理解,同時也是解釋吐納練氣傳承的原因。通過夜述封神的解釋,相信大家能夠正確理解所謂「氣功」中的氣的真正意思了吧!

感謝收看,歡迎關注並留言,我是夜述封神,咱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易傳》與《道德經》的關係
    《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同源同理,同源於《河圖》《洛書》,同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之理。雖然《易傳》和《道德經》用詞存在時代的差別,但是可以互相解釋。老子和孔子的生活時代接近,他們應該生活在相同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學術環境,他們的文化結構和用詞用句範圍應該接近。但是,把《道德經》和孔子在《易傳》中的用詞加以比較,可以發現一些差異。
  • 《道德經》中的三生萬物,原來是這麼回事!
    《道德經》中有一句非常引人入勝的話,古往今來有不少的人都在註解,直到現在還爭議不斷,沒有形成一個定論,這句話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讀了不少講解《道德經》的書,現在普遍學術界能接受的觀點是:「一」指的是「氣」,「二」指的是「陰陽」,「三」指的是「多」。意思說的就是,由「氣」生出「陰陽」,由「陰陽」生出了萬事萬物。但是對於惜墨如金的老子來說,在書中寫出:「陰陽生出萬物」這種廢話,小編就覺得不太可能,答案一定在別處。
  •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分析,老子是如何把善與水聯繫到一起?
    《道德經》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著作,出自春秋末年哲學家老子之手。其中「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在《道德經》中是這樣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短短數字就道出了中國的水文化。老子以水論道,將「道」的含義具象為水,在「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老子借「上善若水」來教人處事和治國,同時也以「水」的標準來對君子和聖人做出規範。
  •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說到《道德經》,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作者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之恢弘後世幾乎無人能及,唯有莊子可與之並肩。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看手相的正確姿勢,一眼就能說到點上,道德經早就給出解答了
    如何來卻別這兩種類型的人呢?攤開你的手掌手掌比較厚實,手指比較短的人屬於獸形人。不難理解,因為在陸地上奔跑的動物,幾乎都是掌大指短。有的甚至只有掌沒有指,叫做蹄子。而飛鳥的爪子就是指長掌短,所以,手指長,手掌短的就是禽形人。那麼了解這個有什麼用處呢?這裡面學問就打了。從道德經裡延伸出來!大家一定要記住:獸不可瘦,瘦則無力。這個道理很簡單,這道理很簡單。
  •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道德經》:所謂的修道,就是要將所有人道的東西,轉化為天道!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修道就是不停地打坐,遊歷。但是真正要如何提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的。特別是遇到事情時,自己到底該怎樣去做才,才能真正達到清靜無為的要求?對此,無數人感到非常的茫然。其實,《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就提到了具體的方法。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妙」是宇宙天地運行的內在規律,「徼」讀作(jiao),是邊界輪廓的意思,萬物豐富多彩形狀不一秉性各異,通過觀察萬物就可以間接窺見道的端倪。如何去「觀」,不是我們日常的走馬觀花,而是用心靜觀領悟。《周易》第20卦觀卦專門講述觀察之道,其核心是透過表象觀其本質,觀卦用六爻(yao)將世間之人的觀察之道分成六種情形,分別是「童觀、闚(kui)觀、觀我生、觀國之光、觀民和登高觀天下」。
  • 《道德經》:如何真正「得道」?像嬰兒那樣就可以了
    孟子認為每個人內心都是向善的,就看怎么正確引導,所以他把「仁義禮智」作為道德規範。但是,另外一位聖賢荀子提出了與之相反的觀點——「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本來就是惡的。荀子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順從人性的惡,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非常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人是要被教育,被道德和法律約束的。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經》,讀得一知半解才恰到好處!
    《道德經》將老子神化的有些面目全非,但是它樸實的文字,真的十分具有魅力。有時候,人們寧願神話他當作信仰,也不會覺得他只是簡單的一本書籍。我國古代的優秀流傳實在太多了,但是基數也很廣大,說句用量堆出來似乎也不過分,這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本質。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