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2021-01-09 沐離君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

一、自然

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這句話闡述了宇宙的屬性和天地間的真理,即萬事萬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規律,不可強行改變,也不主宰萬物。

道教把自然之道奉為思想核心之一,在做事上講究順應自然,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強行改變別人的意志,也不幹擾事情發展的趨勢,進而將自然之道引申為順勢而為,做事為人因勢利導。

在生活上,講究親近自然,許多道士都在深山中的道觀修煉,自古以來,道士都將有山有水之地奉為寶地,並長期在此修煉。在行為上,道教講究與自然相互融合,和諧相處,他們不推崇改造自然,崇尚與自然融為一體,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就是自然之道。

二、清靜

清靜是一門學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致虛極,守靜篤」。我們只有做到清靜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麼事也做不成。對於道教而言,修行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制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擅動」,動就會被欲望左右,被欲望左右還談什麼修行呢?

對於克制欲望,《道德經》中的清靜是最好的法寶,唯有靜能制動,做到「致虛」,才能「守靜」。老子為了讓弟子在大道與欲望面前意志堅定,還著有《清靜經》,如果道士被世間的繁華擾亂,會通過念經使自己的心清靜下來。這是清靜。

三、無為

我們知道,老子的治國之道乃「無為而治」,老子強調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無為而無不為」,即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這與上文的順勢而為很像。老子治國講究順應大勢而為,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其他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堅決不做,這便是無為而治。

無為是道教核心思想之一,他們認為,有「道」的存在,萬事萬物自然在既定的軌跡上發展,自己不必多加幹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化有為為無為,這才合乎「道」。這就是無為。

《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許多人生哲理等待著我們探尋,其中自然之道、清靜之道和無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經》的三個要點。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七月中元至,道教會在鬼月做些什麼呢?今天是農曆七月一,在傳說中是開鬼門的日子,農曆七月,是民俗中的「鬼月」,傳說閻王會從七月一日起,下令大開地獄門,終年禁錮在地獄受苦受難贖罪求解的冤魂厲鬼,這個時候就可以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間香火的機會,直到七月三十日鬼門關閉,即是開門也給了超度的機會,那麼道教在七月會做些什麼事呢,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下。
  • 道教的九大經典書籍
    道家經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佛教有四大菩薩、四大天王,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四大天師之說,那麼這四大天師是誰呢?作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為一般大眾所熟知,但是另外三大天師,知道的一定是對道教有相對了解的人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這四大天師。
  • 道教的九大經典書籍 - 我與冬天有個約會
    道家經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提起道教經典,以三洞四輔十二類作為分類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難以入手。如果並非是教內人士,而又僅僅只是想對道教的思想做個興趣了解,那麼筆者在推薦人們閱讀的時候,必然會告知其應該先去閱讀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經》。作為道教的首要聖典,《道德經》不論是在教內,還是在傳統哲學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華文化的整體概念中,都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 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八十一章明道德,百千萬億鎮玄都
    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太上道祖無始無終,生天生地,為教化眾生降聖成凡,世號老子,度人無數,屢世為王者之師,傳授的《道德經》雖僅五千字,但包含了天地、宇宙、人身的大智慧。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道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道教道祖老君的聖誕。
  • 道教法器之乾坤圈|道德經|道教|陰陽
    一、取象於圖書文字: 道教重「玄」,崇「玄」。《道德經》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認為「道」杳冥幽遠,不可妄予推測,故而強以形容為「玄」。後世稱我道為「玄門」、「玄教」者,蓋源於此。漢許慎《說文解字》解「玄」曰:「玄,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也。」
  • 道教八大神咒,「神咒」指的是什麼?神咒都有哪些?帶你走進道教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十六說:「夫大法旨要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秘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可見在道教法術中,道教咒語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皇經集注》卷五《神咒品第一章》云:以經中秘法語,能度人籙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曰神咒。從此可看出咒是神明宣經說法的秘言法旨,是具有很多神通力量的一種語言。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mp310:07來自大唐亮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 「經功浩力不思議」,道教為什麼極為重視誦經功德?
    《玄門日誦早壇功課經》中有一段「小贊」韻,其韻詞寫道:「誦經功德,不可思議,諸天諸地轉靈機。」意思是說,通過恭誦祖師經典,可以達到不可思議的奇妙功效。如果誦經之人願力虔誠,就可以得到天地神明的護持,從此消災解厄、保命延年。道教中諸多具有祈福禳災的科儀法事,皆是以誦經作為行法的客觀載體。
  • 道教經典《北鬥經》是本什麼樣的經典?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因常簡稱《北鬥經》,很多人便以為主要記述有關北鬥的相關靈驗以及禮鬥的諸多利益。其實不然。
  • 道教經典|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闡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相傳是太上老君西遊龜臺之時,為西王母說常清靜經。後經仙人轉傳,為葛玄所得,筆錄而傳之於世。即經文中葛玄所說:"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 道教三清指的是什麼?道教基礎,修道之人都該知道
    道教的三清,既可以指道教所尊的三清勝境,也可以指位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三清勝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其中,玉清聖境的居住者為元始天尊、上清真境的居住者為靈寶天尊、太清境的居住者為三教宗師混元皇帝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三清尊神是道教最高神。
  • 在道教文化中,從「一」到「九」,都暗藏著什麼玄機
    在道教文化中,從「一」到「九」,都暗藏著什麼玄機?提起數字,任何人都不會陌生,從「一」到「九」,在我們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之前,恐怕就已經優先學會去書寫它們了。數字很簡單,尤其是從「一」到「九」這九個數字,更是連三歲的小朋友都會數,不過,若是把這九個數字放在道教的文化中,那可就不簡單了。在道教文化中,從「一」到「九」,其實都暗藏著玄機。一在道教經典《道德經》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大概就是這麼一句話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顯然,在道家看來,「道通為一」,「一」就是「道」的別稱。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這是南詔王異牟尋用道教天師道的宗教禮儀歡迎唐朝使者規格最高和最為隆重的一種外交禮節,從中可見南詔崇奉道教的程度。南詔時期,從一世祖細奴羅至第十主勸利晟都崇奉道教天師道,至十一世祖勸豐祜即位後始廢道教,改崇奉佛教中的密宗教,但是道教仍在大理民間廣為傳播,從未終止。符篆派至今仍在大理12個市縣傳播和發展,民間凡祈神求雨和病、超度祖先亡靈或道教官觀為神仙塑像開光時,都請符篆派遣士念經祈福。
  • 持誦道教《北鬥經》的諸多功德利益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為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精邪之厄,在道教經典出現也比較普遍。《三官寶號經》、《度人經》、《真武經》、《東嶽經》、《玉樞寶經》等基本所有的道教經典都有化解辦法。下面我們從《北鬥經》出發看精邪厄究竟是怎麼回事?
  • 中國道教神仙級別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
  • 道教修持「五字真言」
    至於道教的文化價值觀,以往尚未有人予以總結,最近幾年來,我經常揣摩這個問題,覺得也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道、德、善、靜、安。現在,我就從道教文化角度談談這五個字的內涵。(三)善如何達到「真」的精神境界呢?古典道教進一步提出了「善」的理念。《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北極天蓬大元帥,北極四聖之首,帶你走進道教
    道珂每次喝醉回家時,會跑進廟中朗誦《天蓬神咒》,那廟中卻是什麼動靜也沒有。別人見到他這般大膽,無不驚訝。一天雞剛叫,道珂跟著挑大蒜趕早市的村人一起進城,途經白馬廟,忽然倒地。正在倉皇無計的時候,只見有幾隻野狐狸,眼睛放出火炬般的光,將他咬住拖進廟中。只聽堂上有人責罵他說:「你怎麼敢仗著酒性跑到我廟中,念咒驚動我的家屬!」道珂心中倒還明白,默默地背誦《天蓬咒》,相持一陣,才甦醒過來。
  • 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是漢朝至南宋時期逐漸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