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道藏》
《道藏》者,道教一切經書之總集也。夫生天地,和陰陽,包囊萬物,亙古不易者,道也;弘道德,正紀綱,成就仙業,利樂群生者,教也。總而謂之曰經,聚之於室曰藏。誦經者足以勸善植福,聚藏者足以積德累功。仙真聖人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自度而度人者,莫不以經教為津梁也。
一般認為,將道書收集整理,編成叢書,從東晉就已經開始,但多數已經流失。現存的早期《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的《正統道藏》。後來繼續編撰的還有《萬曆續道藏》,《道藏輯要》等。
1996年起,由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以明代正統、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有《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體》《道教眾法》、《道教科儀》等,每一類還有其他分類,真是包括所有道教典籍。
道家經典——《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舊題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將其分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名《道德經》。
《道德經》本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漢末張陵創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典教誨道徒,並作《老子想爾注》,以宗教的觀點解釋《老子五千年》,自此成為道教的基本經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道家經典——《文始經》
《文始經》全名《文始真經》,又名《關尹子》或者《關令子》。今見之《關尹子》,乃是唐宋間人託名之作。此書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以及思想認識水平,批評了修道人中的種種邪迷醜惡,指出了一條超越自我而進入精神絕對自由王國的光明大道。作者採用《道德經》的筆法,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宇宙和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根本規律,針砭時弊,表揚大道;揭示真理,撥迷正誤,有益於眾生多矣。英國著名科學思想家李約瑟先生曾經在他的《中國科技思想史》中大量地引用了《關尹子》一書中的觀點和論斷,評價甚高。
全書共分九篇,各有所側重。書之所以分九篇,乃是因為道家重視陽數,而九正是陽數之極。老子《道德經》便分成八十一章,正是重九之數,所以《關尹子》則取法為九篇。《關尹子》之所以為道教的代表經典,是因為它不僅有理論的突破,更有實踐的總結,既有宏觀的論述,又有微觀的把握,加上牛道淳的註解,更能讓人們明白宇宙和人生的根本規律,並且依法修行,從而合乎大道,順其自然,得其自由。
道家經典——《莊子》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被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
道家經典——《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洛陽嵩山少室虎口巖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
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呂坤的注序云:「《陰符經》必非黃帝語,然亦非漢唐以後人所為,其言詞造化精微,極天人蘊奧,契性命歸指。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養生,兵家得之以制勝,術數家得之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縱橫家得之以股掌人群。此書可以指導人們的方方面面,不失為一部千古奇書。」它更充滿了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均各以對立面為前提,相互轉化。「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歷史上,《陰符經》與《周易》、《老子》並列為先哲的哲學經典,「陰符」二字就是「暗合」的意思。
《陰符經》有許多關於養生的論述。如「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又有,「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沉入水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它在暗示,天與人相通,練習者要排除貪慾,從水火之道趨脫,著意於陰陽自然之道。此經還有樸素的唯物論思想,認為自然法則不可違背,卻可以認識和利用,「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又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是第一性的,「心生於物,死於物。」
道家經典——《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今本《列子》八篇,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來看,可能是晉人所作,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成的,晉張湛注釋並作序。
《列子》裡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道家經典——《周易參同契》
《周易參同契》,又被稱為《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魏伯陽其人,正史無載。宋曾《道樞》卷三十四稱魏伯陽為字,名魏翱,自號雲牙子,漢代人。古籍中最早提到魏伯陽及其著述《參同契》的是葛洪的《神仙傳》,據其記載,魏伯陽吳人,本是高門之子,性好道術,不肯做官,閒居養性。作《參同契》、《五相類》,其學說雖似解釋《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
道家經典——《悟真篇》
張伯瑞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另有《奇經八脈考》,收錄於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瀕湖脈訣》中;還有《紫陽真人語錄》,收入佛教《大藏經》內清雍正帝御選語錄中。近人陳攖寧評曰:「紫陽師一刀兵吏耳,徹悟後,居然能用非常手段,斬絕塵緣,不可謂非大智大勇矣!」
《悟真篇》自序所言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之本。除《金丹玄旨》直接得魏祖心傳以外,尚有《悟真篇》外集,深契達摩最上一乘之妙道,久已收入佛教禪宗語錄內。性命雙修之學,至師始集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悟真篇》用詩詞形式總結了宋代以前的內丹修持之道,仙宗視為丹學正脈。張伯瑞被道教尊為紫陽真人,奉為南宗第一祖。
道家經典——《還丹復命篇》
《還丹復命篇》為薛道光所撰。此篇共收五言律詩十六首,七言絕句三十首,《西江月》詞九首,又附七絕一首,以及《丹髓歌》三十四首。卷前有薛道光于靖康丙午年(1126)作還丹復命篇序,略述自己學道之經過及金丹要旨。 自雲學道多年,未遇真傳,在宣和庚子歲年(1120)得至人口訣:
「大道之祖,不出一氣而成變,喻之為日月,名之為龍虎,因之為陰陽,託之為天地。一清一濁,金木間隔於戊已之門;一情一性陰陽會聚於生殺之戶。採二儀末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精,大於黃房,產成至寶。別有法象樞機,返還妙用,長生秘訣畢於此矣。」
故而依師口訣,寫成五律十六首,以表金丹十六兩之數;七絕三十首,以應三十日(一轉)之功;《西江月》詞九首,應九轉之法。此篇可以看作薛道光本人的內練體會及其經驗總結。《修真十書》收錄之。 此篇宗承張伯瑞《悟真篇》,論及內丹學理及採藥、抽添、火候等要點。認為內丹藥物就在身中,真正功夫就在片刻。
《西江月》有云:「竹破須還竹補,人衰須假鉛全,思量只是眼睛前,自是時人不見。」又云:「長生妙藥在家園,一餉工夫便現。」其說大略以先天一氣為丹本,真鉛真汞為藥物,龍虎交騰為鍛鍊,以凝神入氣穴為下手工夫,認為修道在於濁中取清,如雲「煙花柳陌頭頭是,穢濁馨香任所需。」論述丹法,《丹髓歌》較為分明。
道家經典——《中華仙學》
《中華仙學》分為四編:第一編《仙學實證》,第二編《仙學理論》,第三編《詩歌雜抄》,第四編《仙學專著》。第一編《仙學實證》,包括乾道(即男子)修煉和坤道(即女子)修煉兩大部分,主要是陳攖寧答覆全國各地讀者之問道函,內述做功之各種情況,居於功法部分。其中女子丹法佔有相當比重,體現了丹道男女平等的原則。
第二編《仙學理論》,主要是陳攖寧和他的同道、學生等人所撰之修道論文。屬於功理部分,陳攖寧的仙學思想多在其中體現出來。第三編《詩歌雜抄》,包括各種詩詞,多有陳攖寧先生之批註。
第四編《仙學專著》,包括陳攖寧所著之《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功內丹次第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等,及其他人所做丹經注釋。注本淺顯易懂,較歷代丹經注釋頗為明晰。 本書體現了陳攖寧所倡「仙學」的基本思想。他在繼承傳統丹道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構築了適應時代發展的「仙學」理論,從而發展了道教的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