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2021-01-09 易明修道

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是漢朝至南宋時期逐漸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儒家的最早經典為六經,即《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樂經》,可惜《樂經》早佚,遂為五經。五經各有性格,《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漢武帝時,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官方意識形態,而五經則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自此,《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由儒家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是對《春秋》的註解。唐朝時期增加《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九經;開成年間,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時期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與主幹。其內容囊括了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堪稱博大精深。這些思想和精神中的精華已經深深滲透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著積極的影響。

道教十三經,是指《道德真經》《南華真經》《衝虛真經》《通玄真經》《洞靈真經》《太平經》《太平經聖君秘旨》《抱樸子內篇》《文始真經》《常清靜經》《度人經》《心印經》《玉皇經》十三部道教經典,《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衝虛真經》即《列子》,《通玄真經》即《文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文始真經》即《關尹子》。這十三部經書反映了道教基本教義和各種修煉之術,以及歷史上各主要教派的思想、信仰及其特點,有助於我們對道教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佛教十三經,即《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是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受中華書局之邀請,從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中精選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可以滿足廣大佛經愛好者閱讀經典佛經的願望。

十三經、道教十三經和佛教十三經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基本經典,體現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基本精神,能夠教人為人處事,更能提升一個人的心境和綜合素養。

相關焦點

  • 讀文|季羨林: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
    文轉自:敘拉古之惑 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係因此,它就常為統治者所利用。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佛教的傳入與興隆,道教也許傳播不開。漢族有一整套倫理教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這是統治的基礎。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並不違反它。而佛教卻偏偏破壞這一套。在佛教同道教和儒家的鬥爭中,這是對它很不利的一個方面。 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規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史上就出現了儒家「五經」之說,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到了漢朝後期,又增加到「七經」。到了唐代,又演變成「九經」。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增加到「十一經」。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要善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汲取歷史智慧和經驗,並結合新的時代條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生在孔孟之鄉,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初,縣委宣傳部推出廣場儒學講堂,從北京請了一位社科院教授講了第一堂課。第二堂課由縣宣傳部副部長宣講。
  • 佛教十三經(精裝典藏套裝十冊)
    **內容簡介**  《佛教十三經》:佛教典籍浩如煙海,哪些堪稱經典,哪些經論最能體現佛教基本精神,哪些是研究佛教必讀書?為了滿足廣大佛經愛好者閱讀經典佛經的願望,中華書局請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即《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是為《佛教十三經》。
  • 儒家「十三經」在南宋才確立,而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其原文
    也就是說,所燒的只是非國家正規出版的書籍,並不是將這些作品全都焚毀,所以這些儒家經典在官方和民間自然都是有流傳的,項羽幼時就曾學過詩書,便是證明。要知道「十三經」的意義,就要先知道「十三經」的發展源流以及增改過程,還有這些作品中哪部分內容才是最為豐富的。
  •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經」就是永恆的真理,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從宋代開始,儒家十三經才完成定型,主導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之久,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 東方新聊齋——佛教提倡,儒家拜祭的道教之神: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道教正神,又名文星神。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人間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還被稱作文昌星或文星,古時候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文昌閣提供讀書人祭拜的文昌星過去的儒生對文昌帝君的信奉和對聖人孔子的信仰一樣虔誠。那麼為什麼佛教怎麼會推崇文昌帝君呢?
  •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十三經註疏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 正確認識八卦和佛教道教的關係
    經常有人會問:八卦是佛教的還是道教的?先說下佛教,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天竺),相傳於公元前六世紀由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長子悉達多·喬答摩所創立,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大約在兩漢之際(約在公元紀元前後),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漢地。藏傳佛教中傳說蓮花生祖師遊漢地五臺山,蒙文殊師利菩薩傳授五行八卦之術,所以在藏傳佛教的唐卡裡有時也會見到八卦圖案 。在漢傳佛教地區,八卦一般被認為是道教的產物,視作外道。
  • 古代十三經和四書的形成
    兩千年來,宣揚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煙海。在清朝的《四庫全書總目》中著錄的經部書籍已達一千七百餘部,約兩萬卷。不過作為重要經典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所謂的六經。後來發展為十三部,就是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該如何選擇?很多接觸過佛教,也接觸過道教的人,都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學佛好呢?還是該選擇學道?如果了解了佛法,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這本身就不算個問題,之所以很多人,會無法選擇,還是因為,不了解佛法。
  • 十三經,部部皆精華
    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其形成過程為: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穀梁》為九經;至開成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 「十三經」指的是哪十三部經典著作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經即十三部經典著作,它是浩如煙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創於春秋時期,最初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編著的六經。到了南宋發展定型為13部,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 「十三經」的由來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經典逐漸被推向聖壇,儒家最早的「六經」:《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在漢代《樂》已散佚不存。於是,西漢設「五經博士」,即每「經」設置一定數量的「博士」,一般為每「經」十四人。儒經被立為官學,則成為了進身的途徑。西漢歷史上,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相互詰難,促進了經學的分化與發展。
  • 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一、儒家十三經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儒家十三經二、十三經的地位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它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選擇哪一個更好?
    如果你也接觸了佛教,同時又對道教比較有興趣,也許也會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到底佛教和道教,哪一個更好,如果在佛道之間,做一個選擇,又該如何去選?如果對佛法,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因為佛法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十三經」的形成過程
    後世逐漸把「傳」「記」等書和「經」混雜在一起,所以「五經」才會逐漸拓展到「十三經」,這就是「十三經」之所以會出現的根本原因。到了東漢時代,出現了「七經」的說法。所謂「七經」到底是哪七部經典?歷來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我認為「七經」就是「五經」再加上《論語》《孝經》,這種觀點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本文摘自隨方設教公眾號,作者尚德Shand,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慈航真人)的聖誕。觀音菩薩和慈航真人的信仰相似度極高,不論是佛教還是道教圈子都在宣傳觀音信仰。
  • 《十三經講座》夏傳才著
    《十三經講座》夏傳才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2.00 元。  經典之所以成其為經典,是因為闡釋活動的從不間斷。十三經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十三部儒家基本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道教辯論不如佛教,戊午之辯一敗塗地,靠什麼和佛教相爭2000年?
    而佛教為了反擊,也在經書《起世界經》內編了一個儒童菩薩和迦葉菩薩,並說孔子和老子其實就是這兩位菩薩的化身,儒教和道教其實也都是佛教的弟子。但道教雖然在這方面不如佛教,卻也絕對不可小看,不然也沒資格和佛教相爭兩千多年,道教相對佛教來說有兩個天然的優勢。其一便是本土優勢,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奉太上老君為祖,這讓他佔了很大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