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十三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是漢朝至南宋時期逐漸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儒家的最早經典為六經,即《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樂經》,可惜《樂經》早佚,遂為五經。五經各有性格,《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漢武帝時,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了官方意識形態,而五經則列為官學,設五經博士。自此,《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由儒家教材升格為經,正式稱為五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是對《春秋》的註解。唐朝時期增加《周禮》《儀禮》《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為九經;開成年間,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南宋時期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與主幹。其內容囊括了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堪稱博大精深。這些思想和精神中的精華已經深深滲透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著積極的影響。
道教十三經,是指《道德真經》《南華真經》《衝虛真經》《通玄真經》《洞靈真經》《太平經》《太平經聖君秘旨》《抱樸子內篇》《文始真經》《常清靜經》《度人經》《心印經》《玉皇經》十三部道教經典,《道德真經》即《老子》,《南華真經》即《莊子》,《衝虛真經》即《列子》,《通玄真經》即《文子》,《洞靈真經》即《亢倉子》,《文始真經》即《關尹子》。這十三部經書反映了道教基本教義和各種修煉之術,以及歷史上各主要教派的思想、信仰及其特點,有助於我們對道教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佛教十三經,即《心經》《金剛經》《無量壽經》《圓覺經》《梵網經》《壇經》《楞嚴經》《解深密經》《維摩詰經》《楞伽經》《金光明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是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受中華書局之邀請,從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中精選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可以滿足廣大佛經愛好者閱讀經典佛經的願望。
十三經、道教十三經和佛教十三經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基本經典,體現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基本精神,能夠教人為人處事,更能提升一個人的心境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