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梳理(普及)

2021-01-09 消失的史詩

一、儒家十三經

儒家核心思想及理論最重要的文獻:《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儒家十三經

二、十三經的地位

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取得主導地位之後,《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它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定、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

三、形成時間及發展

漢武帝時出現「五經」之說,即《詩經》、《尚書》、《周禮》、《周易》、《春秋》(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五代十國時增加《論語》、《孝經》,並稱《七經》。

至唐代,設《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並詩經、尚書、周易三冊,合稱「九傳」之稱。

唐文宗時增《論語》、《孝經》、《爾雅》與「九傳」並稱「十二經」。及至宋仁宗,又補增《孟子》,如此歷經數百年,儒家「十三經」方才完整。

四、儒家十三經的主要內容。

歷朝歷代無數大儒註疏無數,後進之人無望脊之能,唯以淺見簡短分類敘述下:

1.思想哲學

《周易》、《論語》、《孟子》

2.政治制度

《周禮》、《儀禮》、《禮記》

3.人文社會

《詩經》、《孝經》、《尚書》

4.史學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5.經文注釋

《爾雅》。

相關焦點

  •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科技知識
    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古代科技知識,甚至還有專門的古代科技著作,而且,在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是古代 科學 家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來源。如果深入研究儒家經典中所包含的科技知識及其對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所產生的影響,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文化對於 中國 古代科技 發展 所起的積極作用。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主要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但是,其中不少詩篇反映了當時的科技知識,涉及物候知識、動植物知識、地學知識、天文知識等。《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 ]。
  •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諸子百家中對後人影響最為深遠的就屬儒家了,董仲舒也曾經提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想,可見儒家對世人的影響有多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
  • 什麼是儒家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史上就出現了儒家「五經」之說,分別是:《詩》、《書》、《禮》、《易》、《春秋》。到了漢朝後期,又增加到「七經」。到了唐代,又演變成「九經」。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增加到「十一經」。
  • 朱自清:儒家的《周易》和民眾的《周易》有什麼不同?
    導 讀《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內容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全書見解精闢,史筆卓越,通俗流暢,深入淺出,已成為讀者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本文選自嶽麓書社《周讀書系·經典常談》「周易第二」。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我記得甘陽好像有句話:「中國以後二百年的主要學術工作就是翻譯西方經典」,我們當時全是這種觀點。「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書影。               方旭東:對,他當時編的「文化:中國與世界」系列叢書,主要是翻譯西方經典。
  • 儒家十三經——不可不知的傳統文化常識
    儒家十三經,就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經」就是永恆的真理,永遠不變的客觀規律。從宋代開始,儒家十三經才完成定型,主導和影響了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之久,已經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
    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十三經註疏儒家的經典十三經,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於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 儒家思想的《十三經》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和精神動力。我生在孔孟之鄉,對儒家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2014年初,縣委宣傳部推出廣場儒學講堂,從北京請了一位社科院教授講了第一堂課。第二堂課由縣宣傳部副部長宣講。機緣巧合,並不算太熟悉儒家文化的我,被縣委宣傳部選定講第三講,我當時演講的題目是《百善孝為先》。演講後的反響還不錯,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一直堅持聽到結束,並愉快地與我合影留念。
  • 儒家怎麼看待數據隱私問題——兼論「數據化儒家」的可能性
    按照這個眼光去重新審視儒家學說,我們就不難發現:先秦儒家學者對於西周政治制度的復古式眷戀,實際上就蘊含了其對於理想經濟資源組織方式——特別是「井田制」的希冀。以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對於井田制的經典描述為例,在井田制下「方裡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
  • 儒家經典《大學》十句經典名言,睿智深刻,滿滿的智慧
    《大學》是儒家經典,也是四書之一,以人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養,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業。傳說本書的作者是曾參。曾參以政治為軸心,以倫理道德為本位,弘揚並發展了孔子的「仁學」體系。1、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釋義:焉,於此、在這裡。
  • 風水和儒家有什麼關係?很錯綜複雜
    風水與儒家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很多人認為風水是屬於儒家的,這種看法值得進一步商榷。首先,研究風水的很多都是讀書人,也就是儒生,故風水屬於儒家。『可知讀書人進入風水領域是無奈之舉,這種歷史事實並不能說明風水與儒家之間有必然聯繫。若將歷代風水名家的生平梳理一番,可以發現精通風水者儒、釋、道三家都有而不限於儒家,共同點的是這些人都有一定的理論文化修養,說他們都是「讀書人」也不錯,只是不一定是儒家意義上的「讀書人」,而泛稱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風水的反對者也是儒家居多。
  • 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十三經分別為哪些?
    十三經一說出自儒家,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後來,道教模仿儒家的十三經,選擇了道教十三經。至於佛教十三經,則是中華書局邀請了著名佛教研究專家賴永海教授擔任主編,精心選擇了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並且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教典籍。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儒家經典中「義」「務」「義務」概念和相關倫理思想體現了義務倫理的特質,而儒家建構的無數道德規範也鮮明地體現了義務倫理的深刻內涵。儒家義務倫理具有內在性、至上性、對等性和多樣性,它詮釋了道德義務的裁製作用、調節作用和導向作用。通過對儒家義務倫理的闡發,將為建構與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規範倫理學同異互現的儒家義務倫理學提供良好的學理基礎。
  • 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嗟來之食」這個典故來源於《禮記》,原文是這樣的:「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 儒家「十三經」在南宋才確立,而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其原文
    現在所說的儒家「十三經」其實是在南宋才得以確立,在此之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先來說一個誤區,很多人認為秦始皇「焚書」之後,很多如《詩》、《書》類的典籍就失傳了。其實秦始皇只是不允許民間私藏「詩書」。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 儒家是如何從「喪家之犬」變成皇家首選的?分析後,直罵儒生無恥
    其實,很多人根本就不懂儒學和儒家。就像《道德經》和《周易》一樣,他們從出生到今天,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3000多個版本,這些衍生版都是被儒生無限變異之後的超級讀物。儒家思想為何在孔子活著時,如喪家之犬一般受人冷落。而孔子死了那麼多年後,才被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呢?
  • 「三綱五常」,「五倫八德」,儒家思想是精華還是糟粕
    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我們經常會看到像「三綱五常」、「五倫八德」這樣的論述,那麼,這綱、常、倫、德,具體是指什麼呢?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在我國儒家倫理文化中,三綱五常是其重要的思想內核,為歷代儒客尊崇,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 了解儒家思想,明白孝悌的重要意義
    落實孝悌之道的意義在儒家的經典中,關於悌的論述,往往是和孝連在一起的,因為「孝悌」是維繫家族血脈傳承最重要的紐帶,而且孝悌的實現,不僅是一家一姓之事,它是儒家真精神的外化和體現。在家族內,兄弟友愛,家庭才會和諧,不讓父母因兄弟不和而擔憂,這是對孝的初步延伸。走出家門,在外以對待親兄弟一樣的態度對待尊長,正所謂「入則孝,出則悌」,這是孝的再度延伸。
  • 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