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為何鬥不過講「仁義禮智信」的儒家?

2021-01-09 讀文增益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周朝歷史進入後半段,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逐個崛起的諸侯漸漸不把周天子放眼裡,楚莊王甚至直接問鼎。這個時期,中國歷史趨勢是朝著封建化去的,昔日奴隸制的生產關係註定要被淘汰。但,新興諸侯短時間內誰也無法完成統一,他們急需人才為新的社會秩序提供理論指導,於是百家爭鳴出現了。

根據《漢書·藝文志》對那個時期的記載,當時諸子百家中數得出名字的就有189家,後來的《隋書》和《四庫全書》資料則說諸子百家數量上千。無論這個整體數量是怎樣,最後形成有影響力流派的不過十多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農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方技家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對後世影響都十分深遠。

秦朝曾出現「焚書坑儒」,漢朝又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罷黜不是指儒家之外流派的主張完全消失了,而是儒家被選中為封建王朝思想文化的正統。比如法家思想就依然沿用,讓西漢中興的漢宣帝反對讓儒術一家獨大,他認為治國應該「霸道」、「王道」雜治,這霸道就包括了法家刑法思想,「本以霸王道雜之」。

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法家從來都是站在儒家背後,儒家掌控社會輿論,劃定思想界線,法家作為一種維持穩定的「術」存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刑部專管司法刑法,「掌天下刑罰之政令......尚書侍郎率其屬以定議,大事上之,小事則行,以肅邦犯」,法家的實用性多過教化民眾的需要,教化民眾那是儒家的事兒。

自科舉制確立以來,儒家經典是讀書人的教材,即便任職於刑部,官員仍然是讀儒家學說出身,儒學先賢孔孟更是封聖,千年來祭祀尊崇不絕,這些都是法家所不能比的,可以說在封建時代,法家怎麼也鬥不過看起來溫吞吞毫無殺傷力的儒家,這點很有意思,因為早在戰國時期,法家就很看不慣儒家了。

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少,經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發展,在戰國時期趨向成熟,出現了一個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關鍵人物:韓非。韓非整理了前人的學說觀點,綜合之後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法學主張,和強調「仁義孝悌」的儒家格格不入,就差把儒家弟子祖先都拎出來罵一遍。

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什麼意思呢?儒家是主張克己復禮的,孔子就想著恢復周朝的禮樂宗法,強調仁愛,韓非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他認為儒家那些道德說教都是陳腐破爛,儒家重視的「禮樂詩書」都是早該被淘汰的遠古垃圾,要維持一國穩定,就必須「以法為教」。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韓非代表的法家,在和儒家爭奪「教」的地位。誰能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更受君主的青睞,誰就能更加深入人心,上到廟堂下到江湖都有其學說散播,然後長久傳承下去。為此,韓非犀利地指出了儒家的一大堆缺點,他說「儒以文亂法」,儒家私學妨礙法治,不利於君王維繫穩定。

此外,韓非子還罵儒學是「愚誣之學」、「貧國之教」、「亡國之言」,這一點倒是跟近代提倡新文化、主張廢除傳統儒學禮教的學者看法相似。韓非子主張定法家於一尊,他的前輩商鞅同樣鄙視儒家,商鞅表示儒家學說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其理論都浮在表面,起不了富國強兵的實際作用,因此他也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事實證明,商鞅輔佐秦孝公,重視農戰、輕道德文化教育確實讓秦國從貧弱走向強大,躋身戰國強國之列。但,以法家思想為主導的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卻只歷經二世14年便走向毀滅,還落得個「暴秦」的名聲,反倒是被法家百般瞧不起的儒家日漸繁榮,在孔孟二聖的基礎上,又出現了董仲舒等後繼者,董仲舒將儒家準則擴成「仁義禮智信」五常,後代代沿用。

儒家在思想文化層面上長久起主導作用,直到現在,反映儒家價值觀的古語照樣是人人會背兩句,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什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個人以為,現代社會許多人喜歡搶佔道德制高點,借著三觀名義對一些法治案件中的受害者隨意指點批判,甚至衍生出荒唐的受害者有罪論,其中恐怕就有幾千年來儒教洗腦的原因。

從這層來看,法家在中國歷史上與儒家相鬥一直落於下風,要探究原因,還得回到漢朝前法家思想自身的一些特徵上去。仍然以韓非舉例,韓非的主張是禁絕其他學說,獨尊法家,在他看來君王如果任由民眾被這些五花八門的學說影響,民眾就會是非不分;君王如果自己也兼聽這些學說,同樣會造成治理混亂。簡而言之,韓非和商鞅一樣,都想簡單粗暴、搞嚴格單一的思想專制。

但法家思想專制與儒家不同,打個比方,法家是硬刀子,儒家是軟刀子,嚴苛的刑罰是直接割人血肉,無孔不入的禮教是慢慢滲透進血肉,如果想維護穩定,緩和社會矛盾,後者無疑比前者更好用,這是法家輸給儒家的一點。

在君臣之道這方面,法家主張也比儒家激烈。韓非提出要尊君卑臣,把君主和臣子擺到了矛盾對立面,「強公室,杜私門」,君王必須有絕對的權威,君王定法出令,一切的生殺大權掌握在君主的手中,而臣子不能有自己勢力,以免成為誤國權臣。但這顯然不符合封建王朝的需要,君王只能平衡勢力,如果臣子毫無利益可言,為什麼要傻頭傻腦地忠君?

韓非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儒家主張「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肯定貴族的特權,把禮教看得比律法重,這又符合了封建時代貴族集團的利益需要,封建王朝是私家財產,如果真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話,皇帝身邊還有親信拱衛嗎?

所以法家的法治長久作為輔助而不是主流思想存在,而儒家卻歷經千年發展變成了更適應皇權需要的教化武器。用道家的話來說,這大概也算一種「以柔克剛」吧。

相關焦點

  • 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就是其本來的意思,仁為愛,仁者愛人,義為正義,在西方國家就是什麼平等什麼的,當然這只是義的一個方面。禮就是禮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等,智為智慧,也是正信正智,信為誠信。當然,這是基本字義。
  •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古代君子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它貫穿於整個儒家文化和倫理的發展過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為「五常」。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
  • 金庸武俠世界之中的「仁義禮智信」,都有何具體表現?
    董仲舒:「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紅塵闖江湖》系列第12篇武俠小說,是我國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身懷絕技的豪俠義士為主人公,講的是「江湖」之中的快意恩仇,因此對於民眾有極大的吸引力。而我國武俠小說中的兩位扛鼎人物非金庸和古龍兩位先生莫屬,兩人的風格迥異,但又各富特色和魅力。
  • 崇州懷遠鎮林氏家族:謹記「忠孝仁義禮智信」
    林氏一族以「忠孝仁義禮智信」為家族的家訓家規林氏家規國法當守 家規當遵 師尊當敬交友當正 處世當明 業當勤儉族誼當敦 嫁娶當慎 教子有方公物當愛 祭祀當誠 寶藏譜牒在崇州市懷遠鎮,林氏家族可謂遠近聞名
  • 仁義禮智信,為何禮是其中的根源
    仁義禮智信,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人們互相遵守的信條。人無信而不立,商無誠而必敗。在這五種信條中,禮是人們最先開始所遵從的。因為禮,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有了保障,各種秩序可以繼續推廣。今天小編將要講述的就是禮在歷史中的發展。一個人有禮貌總是會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
  • 秦尊法家一統天下!法家起源為何?百家思想之融匯大成
    而且法家精通儒學,以其為己之所長。在戰國時期,很多法家代表人物,他們的老師和指導者都是出自儒家學派的。比如魏文侯時期的名相李悝。在魏文侯時期,主導變法,富國強兵,他的師承脈絡也直接繼承自孔子一脈。並且寫出了法家最關鍵的法經。法經的問世直接導致了日後法家的大成者商鞅在秦國的所作所為。而且之中的很多社會概念以及國家治理理念方面也有濃重的儒家情懷。
  • 體悟:超越仁義禮智信,學習人生新三觀
    01資訊時代的華夏人生哲學自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沁潤了民族的血脈。不論是今天的結婚先買房、婆媳矛盾、照顧老人,都體現了我們忠孝的基因。仁是指惻隱之心,為人不為己,寬裕,溫柔匹配於世界大同;義是指羞惡之心,在古代,這個字也稱為「宜」,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禮是指恭敬之心,講究尊卑,長幼有序,以正為本,待人以禮;智是指是非,在古代,這個字也稱為「知」,講究無所不知;信是指誠信。更有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不敗於世的根本。儒家學說,儒字,就是人需,符合人性需要的學問。儒家創始人首先認為,「恥,乃人禽之別也」,在如此認識的前提下,又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治國之道。民若「無恥」,政與刑再多、再重,也難以抑制犯罪率的攀升。
  • 儒家鷸蚌相爭,法家漁翁得利,勢如水火的儒法兩家由相殺走向相愛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儒家和法家打得可謂你死我話,都以發揚自己的學說奔走在各諸侯國;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繼續用法家思想治國,並焚書坑儒以鞏固思想;到了漢朝,儒家各派開始了爭鬥導致了法家坐享其成,逐漸的滲透進了儒家,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治國思想——「外儒內法」。之所以會出現儒家的不斷內鬥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春秋》這本孔子時期的儒學經典。漢朝時期的儒學主要是以《春秋》作為主要的研究思想。
  • 布施持戒產生福報,仁義禮智信守住福報
    布施持戒產生福報,仁義禮智信守住福報。我們之前說過,對於一般人而言,其福報主要由布施持戒產生,當然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可以產生福報。那麼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人命運大起大落。運勢來的時候賺錢數百萬的賺。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坑蒙拐騙,敗落的時候又很衰敗。那麼他們到底差的是什麼?
  • 儒家文化中的義是什麼意思
    儒家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義就是其本意,不偷盜。當然儒家的義擴大化了其本來的意義,為匡扶大義。義是什麼?為何和匡扶有關?義就是守護。所以仁本身是愛,仁不是義,但是守護仁是義。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他們的代表人物都有誰?
    他們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誰?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延續數千年的的學說,儒家的學術理念和禮儀觀念一直源遠流長。但儒家在當時並未受到統治者的重用,後世為了加強皇權儒家逐漸在中國佔主導地位。道家:老子、莊子道家、儒家、墨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並對中華文學、科技、哲學、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在當時道家提倡「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法家:韓非、申不害、慎到法家自春秋以來便受統治者追捧。
  • 天行九歌,韓非的去世時逆鱗在場?逆鱗與韓非是何關係?
    文|小玉談動漫玄機推出的一部動漫天行九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愛,在天行九歌最新的劇情當中,韓非曾經和蓋聶有個約定,甚至見到了嬴政。想必他下一步就會前去秦國,實現自己理想。等到他從秦國回來的時候,肯定是能有能力將夜幕給拿下,進一步將流沙的規模給擴大。他有勇有謀是法家的大家。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開封市長智鎮長智鎮為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縣所轄鎮,下有七步村為曹植七步賦詩之地,有曹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