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2020-11-23 騰訊網

《道德經》開篇有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特別是這一句「有名,萬物之母」,對於創建一個新品牌的指導意義尤大。

可能很多人會說了,不就是給品牌取個名字嘛,這麼淺顯的道理還用你搬出老子這麼一位大人物來說嗎?誰做品牌不是如此這般先取名呢?

如果僅僅只是這一層的淺顯意思的關聯,那確實是有點故弄玄虛。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我們做一個新品牌,必然會取一個名字,而且是要取一個好的名字,這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但接下來的問題就變得關鍵了,取一個什麼樣的名字?怎樣才算是好的名字?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另外,「有名」與「萬物之母」這個聯繫,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信息。

再者,「無名,天地之始」這一句,是放在「有名,萬物之母」之前,為何放在之前,聖人可不會做無聊的事,因此也需要對這其間的深意加以理解。

當三個「大道」信息疊加,其實在命名這件事情上,老子其實已經通過以上文字告知了我們原則大道。

這大概就是「大道至簡」,簡到我們似乎都沒有明顯的知覺,直以為這說的就是幾句大白話。

讓我們先從第一句的這個對仗——「道」與「名」,來說起。

關於取名,尤其一個新品牌的取名,我們都知道不應該隨隨便便的來對待。但至於為什麼不能隨便呢,其實就源自老子在這裡開篇提及到的那個「道」。

在對新品牌進行命名時,「道」,是排在第一位需要注意的點。

這裡面我們能看到的離「新品牌」最近的關聯,是新品牌所屬公司或者所屬的商業集體。這個集體,在新品牌誕生過程中與它的距離最近,影響也是最為直接。

因此,在這新品牌命名以及誕生以前的狀態,就對應著《道德經》的這一句——「無名,天地之始」。

而這個新的品牌所屬的這家公司甚至小到具體運作的小組團隊,其實全部都可以視作為老子所述的「天地之始」,至少是這其中的一部分、一份子。

也即是,在推出品牌且在命名之前,這一家主體(商業或非營利組織),需要先具備著這個主體自己運作的「大道」(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以下文字,會統一用商業社會裡熟知的「企業」來替代主體的名稱)。

為何這麼提出呢?

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而社會則是天地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從而推知,企業也全都得在整體自然的「大道」體系下運行。

社會,就是一個系統化分工合作的體系。企業若要想在其中佔據一個位置,需要它能解決社會中某類問題,否則也就無法具有持續的存在性。

這也是整個天地社會的自然法則,每一個天地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具有自然意義的。

舉幾個例子,「醫院」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的疾病問題,而「整形醫院」的存在,是為這個社會解決容貌美觀的問題。

「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的教育問題,而「藍翔技校」的存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社會的專業技能的教育問題。

如果以上這些例子,都不具備解決疾病、教育的基本能力,那它自然也沒辦法存在,會被社會所淘汰。

再換大一點說,天地間發生的諸如森林大火、動物滅絕、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其實全都是天道自然,或者說是具有自然意義的存在。

也如同看不見摸不著的萬有引力、四季輪迴一般,那都是客觀自然的存在。這種發生必定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來,而絲毫不以人類的看法所左右,這自然就是天地間的「大道」。

其實《道德經》中也有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再回到小的角度,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提出的「有名」的思維,放在與企業相適配的角度來理解。

只有「有名」,企業才會存在於社會的認知裡。只有被具名到某個名,如「醫院」、「技校」等,才代表這企業有了存在性,有了解決某個問題的能力。

同理可證,新品牌也是如此,你首先也是需要確立你的「名分」在哪裡?

新品牌的命名,當其還處在「無名」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其所在企業的「名」以及「道」應如何確定。

新品牌的命名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動作,在這個動作之前,其指導原則是源自「企業之道」。

套用《道德經》裡的句式,企業之道,也是道可道,非常道,但我們還是儘量來找到一個方式方法,用文字給企業定一個「道道」。

比如阿里巴巴,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至少對於決定這些個新品牌名字的集體或者決策人而言,他們必須要有這個「道」在心中,才可以達到符合「天地之始」的狀態。

這個道,在現代商業體系的話語中,我們稱之為企業使命。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阿里巴巴公司在這之後推出的一系列的所謂的品牌——「阿里巴巴電商--速賣通」、「淘寶--聚划算」、「支付寶--花唄」、「天貓商城--雙十一購物節」等等。這一系列的新的品牌或者說名字的誕生,都是源自企業那個確立出來的整體大道才得以「命名」。

有了「道」,緊隨其後推出來的一系列新品牌,才會順之有「名」。這些「名」,其實是圍繞著「如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來」,才得以變成——「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在我們做品牌的首先一個任務,看似是給品牌命名,實際上從老子推出《道德經》裡我們能夠指導到的原則其實先定好品牌的「所屬企業的大道」。用現代的話語,就是定企業的使命,經營的策略或戰略。

定好了「大道」,才有了根據這個大道的「定名」。至於定名的「好與壞」,則是有了名之後,自然就會帶來區分和評價對比。

這不,談了無名有名之後,老子順著《道德經》第二章就開始了區分、對比: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取的名字好或者不好,這個品牌是好還是不好,就是在這有了「道」和「名」之後,第二部分自然而然的有了區分,有了評判的依據和原則。

所以,看似此篇在講著品牌創建的第一件事——「命名」,其實也不過只是為了引導出前置的更為「大道」的事項,企業的「道」。

這還果真是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接下來理該討論如何確定「企業的道」,限於此一篇幅和主題的關係,留待後續探究。

文後附註:

我華夏傳統文化思想之顯,在儒、道、釋三家。

儒家已入我國人骨裡,道家則是原生原態發源於斯,禪則為西域釋家之傳東土結合本土特色的獨特文化思想。

今日此篇接續著前一篇,卻又自然而然的從原生態的道家經典《道德經》開說,冥冥中暗含巧合。

作為傳統文化、國學方面非專業之愛好者以及品牌管理市場營銷多年的從業者,或許不成體系又或思維跳躍的思考著這傳統文化如何聯繫商業中「品牌之道」。這看似東、西兩方的理念,如何能夠相互映照。

所有的嘗試與思考,皆為學習探究。偏重於討論「道」,蓋因「術」的變化總會隨時間年代而變,獨這「道」,卻能相對恆久、歷久彌新。

歡迎同好們一起討論、切磋與探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道教法器之乾坤圈|道德經|道教|陰陽
    北京白雲觀文物展室中,有一明代青瓷道人像,道人左手即持此物,可見淵源已久)。許多人不明其意,作何解釋?問於道士,或稱其為「乾坤圈」;或稱其為「陰陽環」;或稱其為「玄」,眾說紛紜。後學經多方徵引,撰文一篇,解釋此物意義,言詞謬誤之處,敬請高明指正!一、取象於圖書文字: 道教重「玄」,崇「玄」。《道德經》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認為「道」杳冥幽遠,不可妄予推測,故而強以形容為「玄」。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道德經》一開場就回答了生命起源的問題,不過它解釋的不是哪一個物種的來源,也不是人類的起源,而是直接開車開出了高鐵的氣勢,回答的是世界上一切物質來自哪裡的問題。 你就說,解不解氣,霸不霸氣? 老子怎麼說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因此,老子才講「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冠之「以名而稱之」的話,那就意味著已經被人為地帶上主觀,帶上分別心,於是不但不能完整地詮釋「道」的本義,反而會把「道」這一內涵帶入了某種局限,甚至帶上了某種社會道德觀念以及人為的是非分別等。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道,可道也,——道,呈現出來的, (呈現出來之後大家都可以各自理解,所以,) 非恆道也;——不是永恆的;名,可名也,——名,可以表達的,(表達出來之後就有個界限,所以,)非恆名也。——不是永恆的。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坤」的特點是柔順,它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誡人們要堅守正道,這也正是老子把「有物混成」勉強取名為「道」的原因。對「坤」對「乾」的遵循,老子詳細解釋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正道呢?老子說,「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易》教育人應該效法坤德成為心胸開闊、溫順有禮、品德方正的君子,老子更認為這樣一來「王」(君子)可以和「天」、「地」、「道」並列為四大。
  •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說到《道德經》,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作者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之恢弘後世幾乎無人能及,唯有莊子可與之並肩。
  • 道生一一生二,《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它只存在於地球嗎
    《道德經》看似離你我的生活遙不可及,但又息息相關。普通人的吃喝拉撒都離不開它,那它從何而來?對你我有什麼意義呢?傳世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最早的版本,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當時出土了五十多部帛書,其中有兩張不同年代、形制的帛書,用不同的朱絲欄墨書(一種古字體),分別抄有《德》和《道》兩篇文章。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5、有人用《道德經》算命,有人用《老子》看風水,有人用帛書批判《道德經》,有人還販賣焦慮,說不清楚的,無所用無所不用。6、實際上,也很難說,《道德經》是一部心理成長教材,也可以強大自己內心,接受現實,然後衝擊夢想,也未可知。
  • 道德經:大道無形,道在囗中——柔弱勝剛強
    然後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頭,舌頭完整而靈活,老子說完即閉目養神。就這段話,被我反覆琢磨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最近,才多少有所啟發。因為在我看來,現在的社會上,柔弱勝剛強的例子極少,而剛強勝柔弱的例子到好像很多。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出自道德經中有寓意內涵的男孩名字推薦
    如今的家長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往往遵從一種趨勢,那便是喜歡從一些名著或者是詩詞之中選擇字詞,將其放入到自己孩子的姓名之中,顯得名字充滿文藝感。並且,如此的名稱還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大氣特點。今天整理了一些道德經適合男孩的名字,以供家長們參考、借鑑一二。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此消彼長,此長彼消,陰陽觀是東方哲學的主要思想。影響著東方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左右著我們的行為。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