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開篇有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特別是這一句「有名,萬物之母」,對於創建一個新品牌的指導意義尤大。
可能很多人會說了,不就是給品牌取個名字嘛,這麼淺顯的道理還用你搬出老子這麼一位大人物來說嗎?誰做品牌不是如此這般先取名呢?
如果僅僅只是這一層的淺顯意思的關聯,那確實是有點故弄玄虛。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頭一篇的這段話,當然是有其在哲學高度層面的深意。
但這其中的「深意」與「大道」,對於創建品牌這件具體的事情上,其實指導性也同樣存在。
我們做一個新品牌,必然會取一個名字,而且是要取一個好的名字,這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但接下來的問題就變得關鍵了,取一個什麼樣的名字?怎樣才算是好的名字?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另外,「有名」與「萬物之母」這個聯繫,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信息。
再者,「無名,天地之始」這一句,是放在「有名,萬物之母」之前,為何放在之前,聖人可不會做無聊的事,因此也需要對這其間的深意加以理解。
當三個「大道」信息疊加,其實在命名這件事情上,老子其實已經通過以上文字告知了我們原則大道。
這大概就是「大道至簡」,簡到我們似乎都沒有明顯的知覺,直以為這說的就是幾句大白話。
讓我們先從第一句的這個對仗——「道」與「名」,來說起。
關於取名,尤其一個新品牌的取名,我們都知道不應該隨隨便便的來對待。但至於為什麼不能隨便呢,其實就源自老子在這裡開篇提及到的那個「道」。
在對新品牌進行命名時,「道」,是排在第一位需要注意的點。
這裡面我們能看到的離「新品牌」最近的關聯,是新品牌所屬公司或者所屬的商業集體。這個集體,在新品牌誕生過程中與它的距離最近,影響也是最為直接。
因此,在這新品牌命名以及誕生以前的狀態,就對應著《道德經》的這一句——「無名,天地之始」。
而這個新的品牌所屬的這家公司甚至小到具體運作的小組團隊,其實全部都可以視作為老子所述的「天地之始」,至少是這其中的一部分、一份子。
也即是,在推出品牌且在命名之前,這一家主體(商業或非營利組織),需要先具備著這個主體自己運作的「大道」(為了行文的方便,我們以下文字,會統一用商業社會裡熟知的「企業」來替代主體的名稱)。
為何這麼提出呢?
因為,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而社會則是天地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從而推知,企業也全都得在整體自然的「大道」體系下運行。
社會,就是一個系統化分工合作的體系。企業若要想在其中佔據一個位置,需要它能解決社會中某類問題,否則也就無法具有持續的存在性。
這也是整個天地社會的自然法則,每一個天地間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具有自然意義的。
舉幾個例子,「醫院」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的疾病問題,而「整形醫院」的存在,是為這個社會解決容貌美觀的問題。
「學校」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的教育問題,而「藍翔技校」的存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社會的專業技能的教育問題。
如果以上這些例子,都不具備解決疾病、教育的基本能力,那它自然也沒辦法存在,會被社會所淘汰。
再換大一點說,天地間發生的諸如森林大火、動物滅絕、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其實全都是天道自然,或者說是具有自然意義的存在。
也如同看不見摸不著的萬有引力、四季輪迴一般,那都是客觀自然的存在。這種發生必定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來,而絲毫不以人類的看法所左右,這自然就是天地間的「大道」。
其實《道德經》中也有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們再回到小的角度,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提出的「有名」的思維,放在與企業相適配的角度來理解。
只有「有名」,企業才會存在於社會的認知裡。只有被具名到某個名,如「醫院」、「技校」等,才代表這企業有了存在性,有了解決某個問題的能力。
同理可證,新品牌也是如此,你首先也是需要確立你的「名分」在哪裡?
新品牌的命名,當其還處在「無名」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其所在企業的「名」以及「道」應如何確定。
新品牌的命名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動作,在這個動作之前,其指導原則是源自「企業之道」。
套用《道德經》裡的句式,企業之道,也是道可道,非常道,但我們還是儘量來找到一個方式方法,用文字給企業定一個「道道」。
比如阿里巴巴,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至少對於決定這些個新品牌名字的集體或者決策人而言,他們必須要有這個「道」在心中,才可以達到符合「天地之始」的狀態。
這個道,在現代商業體系的話語中,我們稱之為企業使命。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阿里巴巴公司在這之後推出的一系列的所謂的品牌——「阿里巴巴電商--速賣通」、「淘寶--聚划算」、「支付寶--花唄」、「天貓商城--雙十一購物節」等等。這一系列的新的品牌或者說名字的誕生,都是源自企業那個確立出來的整體大道才得以「命名」。
有了「道」,緊隨其後推出來的一系列新品牌,才會順之有「名」。這些「名」,其實是圍繞著「如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來」,才得以變成——「有名,萬物之母」。
所以,在我們做品牌的首先一個任務,看似是給品牌命名,實際上從老子推出《道德經》裡我們能夠指導到的原則,其實是先定好品牌的「所屬企業的大道」。用現代的話語,就是定企業的使命,經營的策略或戰略。
定好了「大道」,才有了根據這個大道的「定名」。至於定名的「好與壞」,則是有了名之後,自然就會帶來區分和評價對比。
這不,談了無名有名之後,老子順著《道德經》第二章就開始了區分、對比: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取的名字好或者不好,這個品牌是好還是不好,就是在這有了「道」和「名」之後,第二部分自然而然的有了區分,有了評判的依據和原則。
所以,看似此篇在講著品牌創建的第一件事——「命名」,其實也不過只是為了引導出前置的更為「大道」的事項,企業的「道」。
這還果真是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接下來理該討論如何確定「企業的道」,限於此一篇幅和主題的關係,留待後續探究。
文後附註:
我華夏傳統文化思想之顯,在儒、道、釋三家。
儒家已入我國人骨裡,道家則是原生原態發源於斯,禪則為西域釋家之傳東土結合本土特色的獨特文化思想。
今日此篇接續著前一篇,卻又自然而然的從原生態的道家經典《道德經》開說,冥冥中暗含巧合。
作為傳統文化、國學方面非專業之愛好者以及品牌管理市場營銷多年的從業者,或許不成體系又或思維跳躍的思考著這傳統文化如何聯繫商業中「品牌之道」。這看似東、西兩方的理念,如何能夠相互映照。
所有的嘗試與思考,皆為學習探究。偏重於討論「道」,蓋因「術」的變化總會隨時間年代而變,獨這「道」,卻能相對恆久、歷久彌新。
歡迎同好們一起討論、切磋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