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2021-01-09 專注感情生活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

上善若水道人家,道德經卷伴香茶,齋醮不為名和利,笑看紅塵如煙霞,劍膽琴心撫詩畫,青燈一盞亦芳華,苦盡甘來道緣下,方知世間幾造化,道生萬物乾坤大,陰陽玄機伏八卦,天人合一日月明,道法自然心無暇,恬淡心境似蓮花,羽衣如蝶遊天涯,濟世利人善為樂,尊道貴德莫浮誇。

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

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

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和我們老百姓沒有關係,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本道德經,已經走出了國門。

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

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很多人都在解讀《道德經》,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道德經的精髓之處,而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這個版本,深入淺出,通過他的個人感悟,以及他的豐富知識,講道德經的智慧,通過通俗的語言表述了出來,很容易讓人理解,讓人融會貫通。

有人也許會問,道德經到底講得什麼?可能有人會回答,當然是講道德了。

這個回答不算錯,也不算對。

因為此道德非彼道德。

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往往是指道德品質的意思,就是一個詞彙,而道德經的道德,卻是分為兩個詞,道在先,德在後,什麼是道?就是萬物之規律,這就是道。

而按照規律做事的規律就是德,有道才能有德,無道自然無德。當然,你硬要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道德品質,也不是不可,也含有這方面意思。

為什麼《道德經》被奉為道家經典,這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讓你悟道的書。

我認識一個老道,他把《道德經》倒背如流,講起道德經來頭頭是道,而且,旁徵博引,告訴你修身做人的道理。

正所謂,修道之路很長,要從知道、信道、修道、悟道、行道、得道,這六個」道「展示出來。

《道德經》一共區區五千字,也許只有老子才能解釋清楚這部書的所有涵義。

修道之人研究它,是為了得道成仙;古代帝王研究它,是為了尋找治國之道;很多成功人士研究它,是為了尋找人生智慧,悟出人生道理;很多學者研究它,是為了感受這部經典的精髓所在。

但是千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敢說,他將這部道德經融會貫通,全知全解了。就連齊善鴻這樣的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敢妄言真正領悟了《道德經》的真意。

不過,有一句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看得更遠。

作為同修身份的人,會從他人的身上吸取營養,《齊善鴻講道德經》分享了他學習、修行和領悟《道德經》的感受,來和修道之人做一個交流,這樣一來,同樣是鑽研《道德經》的人,就會相互對照,相互感悟,從而悟出更多的道。

齊善鴻讀完《道德經》之後,有六點收穫如下:

第一,突破了自滿與傲慢。第二,把嘴巴上到功夫用在做事上。第三,擺脫魔鬼般的衝動。第四,擺脫自私自賤的魔咒。第五,超越與低層次人的無效惡爭。第六,升級自己的人生模式。

這是齊教授的理解和收穫,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通過和老道交流道德經,他們的理解,我想還是更為深刻一些。

老子認為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

有人說無中生有是一個貶義詞,但在這裡卻是一個基本規律。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問題,道可以讓你從無到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所以說大道至簡,只要你悟道了,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你就堅守了自己的道,有了自己的道,才會慢慢積累,悟道其中,走出自己的一條獨特的路。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每個人的道不同而已,不是有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嗎?

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堅守自己的道,也就是悟道了。沒有對錯,只有信念的不同而已。

道德經的首句只有區區幾十字,確實開篇經典,尤其是最後一句,我想基本上沒有人能解讀清楚。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後是什麼?是道理?是精神?是嚮往?或是修仙之路?

眾說紛紜,就算是有說對的,也沒有人給憑證,所以,只有各自理解不同罷了。

但在和老道交流過程中,他對眾妙之門後的世界有著很深的感悟。

道家是修仙之道,追求長生,他們相信,只要修行到一定的深度,悟道了,就可以成仙的。

雖然我們普通人沒有看到成仙的例子,但真正成仙之人尤其是我等能夠看到的。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的,但你看不到的也未必是假的。

當然,這些事那老道所言,真假如何,自己體會。

對於《道德經》的解讀,每個修道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悟,只有真正悟道的人,才知道道德經到底講些什麼,不過《齊善鴻講道德經》這本書已經給你指明了一條路,讓你在悟道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畢竟,他的理解,他的悟道已經是頂尖的層次,如果你站在他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悟道的話,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所以,想要悟道,就不得不看這本《齊善鴻講道德經》,它給你打開一扇門,讓我們去看炫妙之門背後的風景。

我是專注感情生活每天分享不一樣的精彩!

相關焦點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道祖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破天荒地將「道」這個字賦予了一種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並由此開創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學道、修道、悟道的先河。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
  • 道德經:大道無形,道在囗中——柔弱勝剛強
    就象是說普通民眾,都那麼的委曲求全,不明是非,做人沒有原則,哪還有什麼真理可言?社會怎能夠飛速發展?善良老實者,豈不更加的吃虧?柔弱可憐之人,也就更加的沒有出路!真的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通過反覆的,通透的學習理解,一遍一遍的加深印象,從而有了質的飛躍。更加認識到,老子的道德經無愧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人間的真諦,一字值千金。
  • 《道德經》裡暗含的品牌取名之道
    不如聯繫《道德經》的上下文,嘗試著來解一下這兩個議題。 首先,從《道德經》的句式上看,這個「名」,是對應著「道」的。 「道可道」和「名可名」,這是全文中第一個工整的對仗。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7、《道德經》的智慧應用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做人做事,人際關係,自己身體健康和習慣,以及社會治理,公共管理、還有人格塑造,知識體系構架,還有對於宇宙觀的建立,都大有裨益。8、其實最早《道德經》演化出來的流派和巫術類似,更多是失傳的上古時代的巫術,包括治癒術、靈慧、控魂、還有攝物。
  • 《道德經》:38個字,揭示了人生的晉級之道
    ——老子《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第33章,重點探討了關於個人修養與人生規劃設計之道,這段話共計38個字,卻揭示出一個人成長的六個層級,環環相扣,逐層晉級,抵達人生之巔峰。自知者明:自知自省,逆耳忠言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有」為什麼不生於道,而生於無?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五經之一。因此,老子才講「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說,「道」如果被冠之「以名而稱之」的話,那就意味著已經被人為地帶上主觀,帶上分別心,於是不但不能完整地詮釋「道」的本義,反而會把「道」這一內涵帶入了某種局限,甚至帶上了某種社會道德觀念以及人為的是非分別等。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老子是公認的「諸子百家之祖」、「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寫的《道德經》(《老子》),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醫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等等,被譽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也成為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
    《道德經》中談論的道是什麼道?老子沒有以下定義的方式給出明確答案,而是這樣作答的:「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參見《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節),其意思是說:大道之言是平淡無味的,用眼睛看卻看不見,用耳朵聽也聽不到,但其作用是無窮盡的。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老子《道德經》講:「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二,不爭之人,無人能與其爭。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講:「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意思是,不爭利益的人不與別人爭搶領先的地位,而是甘願居於眾人的後面。但別人卻認為他是最有修養的,他才是真正站在前面的人,應該向他學習。老子的做人原則就是不為天下先,甘居人後 ,老子就被後世推崇了2000多年。
  •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
    為什麼教科書裡很少講《道德經》,社會也不提倡老莊思想?《道德經》對我國的文化有何影響?《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思想是高深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是辯證的哲學理論。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思想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而《道德經》又被稱為萬經之王。其實不僅是教科書,就連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只是很少有大片段的描述罷了。
  •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
    《道德經》是如何解釋「道」的,你真的讀對了嗎?說到《道德經》,那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作者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之恢弘後世幾乎無人能及,唯有莊子可與之並肩。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王庶文講壇」之前講過一次《道德經》,總共5篇,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去理解的,從今天開始「王庶文講壇」將從大家喜聞樂見的「主流國學」角度,去重新講解一遍《道德經》,計劃一周更新一篇,歡迎關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 《道德經》:以其無私,故成其私——「中式智慧」,洞察天機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現為不同形式:有自然之道,有養生之道,有處世之道,有耕收穫之道……老子在以天地無窮無盡之道來論述為人處世之道,提出了"無私長存"、"後其身而身先"等道理。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宇宙的終極秘密:《道德經》裡的生命起源和聖人之道
    不得不說,達爾文算得上一個生物系的好學生,但距離哲學意義終極意義上的生物起源,還相差十萬八千裡,照他這個架勢,窮盡三世三生也無法回答生命究竟從哪裡來這樣高級且送命的問題。 一句話,達爾文搞得最多只能算是學術,跟「道」基本沒啥關係。他的研究辦法在中國老祖先面前,也顯得太笨了一些。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