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部巨著,被後世稱為「眾經之首」,不過在當時它被稱為「老子」而不是道德經,而現代的道德經頒布還是被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經過了一批儒生的改版,根據70年代湖南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批竹簡中,當時的版本應該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應該成為德道經。但是由於道德經現在版本已經傳了幾千年,約定成俗要改過來確實有點難度。關於為何當時儒生要篡改道德經,可以關注@靜心匠道,下次我們討論
講講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
個人非常喜歡看道德經,機緣巧合在一次和朋友去新華書店閒逛的時候,朋友買了一本道德經,是最簡單的藍色封面那種,才幾元錢。我看了一下,除了感覺不貴,好像收藏一本也不錯,就也+1來了一本,當然當年沒有第二件半價這種的促銷活動,純屬腦袋發熱買的。
買了回來,看一次,其實文章不長5000字,後面一些簡單的註解,也就沒有了,可能正是沒有什麼專家或者大師長篇大論的講解,反而讓我更專注內容和古文。偶爾每次看,感覺不同,能夠給我的啟發不同,個人覺得你其完全搞懂道德經是不可能的,道德經更像是一種規律的講解,裡面包含了自然中最核心但是又最簡單的道理,可是道理大家都懂,能做到的確實不多,所以古人說,老子5000言,陰符300字,搞懂了就是大成期飛升了。
所以,個人觀點,就是大家看道德經,不需要真的說要非常明白裡面說了啥,知道其中內核含義即可,靠字面的一些解釋,許多內容是無法領悟的,需要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去領悟,或者遇上一個事情,你拿起來對照,會廓然開朗,明白了這段話的內容,可是過段時間,你再去看,發現同樣一段話,理解也是出現了新的領悟,這才是道德經的奇妙之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何理解呢?
其實這段話,不同人不同理解,
第一種:就是簡單的數學疊加,道是0,出現了1,再後面是2,接著就是3,最後三以外,就屬於萬物了,不細說了,這個和古代學寫字那個小童一樣,一是一筆,二是兩筆,三是三筆,四就是四筆了。
第二種:用易經的卦象分析,就是先有了一,代表了陽,後面還有了一,代表了陰,陰陽結合就生出了三,三後面就可以不斷不同的複製,生出了外物。可以說道德經與易經在這裡是可以找到相互的印證的。
第三種:就是一種道家從無到有的過程,道生一,道是虛無的,無裡面生出了一,佛陀講的成住壞空,也就是這樣一個循環,當一生了出來,科學上它等於一個細胞會分裂,就成了二,而這個而與一再組合,那麼就成為三,也是萬物的樣子,這些和現在科學上觀察粒子的組合也非常像,古人是用最唯物的觀點去看到了萬事萬物的一個規律。他們的思維比較宏觀,當然以前沒有顯微鏡和高射粒子機器,不過最後結論驚人的相似,可以這就是一種智慧。
以上只是我參考和的一些理解,說真由於這個題目有點廣泛,講下去非常的多,大家怎麼討論都說不玩,如果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
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道德經,也可以在下面連結,用一頓飯錢的功夫,你就購買一本道德經回去翻閱一下,對於人生的理解,對於國學的傳承,或者讓你能夠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