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源自無明,帶你看清這個世界,我們要從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的源頭說起。
《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說:天地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它就存在了,它沒有名字,它又空虛無形,又充滿了生機。它不依靠任何東西,它超越萬物的生滅之上,不生不滅。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它,就勉強稱它為」道「。
這個」道「是老子要告訴我們的,那個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那個的本體,就叫無,無就是道的本體。
《道德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的本體是什麼樣子呢?
老子說:道的本體,無色,無聲,無形,分不清楚他具體是什麼樣子,就把它混而為一,用「一」來代表道的體。
其實這就是告訴我們,在天地萬物還沒有形成以前,道的本體,就是一團無邊無際的能量,所以有了《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中的那句;無明天地之始。一切一切的源頭就是無。無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無極。
那這團無邊無際的能量是如何深化發展生萬物的呢?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有一個很長的歷程,這團無邊無際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充滿了生機造化,從它的現象看出來,它是從簡單的生物體開始演化。這也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道生一,「一」是這團能量深化發展的開始。也就是開始變化了,生天地萬物的開始點。這個「一」就是太極。天地萬物的形成都是從「一」開始的。假設,道是0,0生1,也就是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太極,又產生了新的變化,開始有陰有陽,即有了不一樣的性質。
0生1,1生2,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
二生三,陰陽兩種性質互動,交合,變化萬物生。
《易經》是如何說明道生萬物的這個過程呢?
《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易經》伏羲一畫開天,代表開天闢地,之後萬物始生。乾坤是同時出現的,我們把這個叫做「開天闢地」。有了天地,天地交合,萬物始生。
現代科學也認為,地球是一團能量,天地不分,就是我們所講的混沌,無極。後來經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天地分開,陰陽交合,萬物就開始出現了。
為什麼《易經》《道德經》用生這個字,生是什麼意思,又有著怎樣的含義?
這個」生「就是活力,變化的意思。想要維持這個活力,就要懂得變化,只有變化才會生生不息。
我們本來就是道的深化發展變化而來的世界,道為了維持這個世界的活力,就要不停的變化。比如:一年四季的更替,白天晚上的交替,陽光普照,又要雲行雨施等等。都是為了維持這個世界萬物的活力。
光有白天,萬物活不了,光有晚上,萬物也活不了。所以只有不停的變化,循環往復的運轉,這個世界才會生生不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就已經說的很明白,這個世界是變化的,而且這個變化是有規律的,世間萬物都在遵循這個規律而變化。
我們的痛苦源自無明,無明又讓我們很執著。
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這個規律而變化,我們執著名利,名利會變化,我們執著美女,美女會變老,我們執著金錢,錢會從有變無,又從無變有,總是變來變去,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從嬰兒,變少年,從少年,變老年,都是掌握不住的東西。這也是人力不能勝天真實含義。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儒釋道的文化,為什麼都要我們不執著?
變化當中有不變。
因為"道"(這裡是道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不變)之所以能變化出這麼繽紛多彩的世界,就是因為它不執著任何東西,假設它執著於紅色,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紅色的世界,就不會有別的顏色,就相當於一潭死水,那還會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老子讓我們合道,與道合一。與道合一,我們就脫離了無明狀態,就不會在執著任何東西,就不會為了世間的事物而痛苦。
而儒家的道理,也傳述的是道的精神,只不過是孔子藏道與民,不同的傳道方式而已。
佛,就是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的人,就叫佛。
世人都看見釋迦摩尼的偉大,卻看不見,釋迦摩尼因何偉大,釋迦摩尼頓悟的事自然之理,自然之理,就是老子說的道,只有「與道合一」我們才可以充滿無限生機,身心健康。我們本來就是道所生,本來就有著它的能量與精神,再深一層說,我們本來就是它。
看清了這個世界,你還會執著嗎?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