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醒醒吧孩子,痛苦源自無明,帶你看清這個世界

2021-01-10 文化化人

痛苦源自無明,帶你看清這個世界,我們要從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的源頭說起。

《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說:天地萬物沒有形成以前,它就存在了,它沒有名字,它又空虛無形,又充滿了生機。它不依靠任何東西,它超越萬物的生滅之上,不生不滅。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它,就勉強稱它為」道「。

這個」道「是老子要告訴我們的,那個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那個的本體,就叫無,無就是道的本體。

《道德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的本體是什麼樣子呢?

老子說:道的本體,無色,無聲,無形,分不清楚他具體是什麼樣子,就把它混而為一,用「一」來代表道的體。

其實這就是告訴我們,在天地萬物還沒有形成以前,道的本體,就是一團無邊無際的能量,所以有了《道德經》開篇第一章中的那句;無明天地之始。一切一切的源頭就是無。無就是道的本體。也就是無極。

那這團無邊無際的能量是如何深化發展生萬物的呢?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萬物有一個很長的歷程,這團無邊無際能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充滿了生機造化,從它的現象看出來,它是從簡單的生物體開始演化。這也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道生一,「一」是這團能量深化發展的開始。也就是開始變化了,生天地萬物的開始點。這個「一」就是太極。天地萬物的形成都是從「一」開始的。假設,道是0,0生1,也就是無極生太極。

一生二,太極,又產生了新的變化,開始有陰有陽,即有了不一樣的性質。

0生1,1生2,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

二生三,陰陽兩種性質互動,交合,變化萬物生。

《易經》是如何說明道生萬物的這個過程呢?

《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易經》伏羲一畫開天,代表開天闢地,之後萬物始生。乾坤是同時出現的,我們把這個叫做「開天闢地」。有了天地,天地交合,萬物始生。

現代科學也認為,地球是一團能量,天地不分,就是我們所講的混沌,無極。後來經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天地分開,陰陽交合,萬物就開始出現了。

為什麼《易經》《道德經》用生這個字,生是什麼意思,又有著怎樣的含義?

這個」生「就是活力,變化的意思。想要維持這個活力,就要懂得變化,只有變化才會生生不息。

我們本來就是道的深化發展變化而來的世界,道為了維持這個世界的活力,就要不停的變化。比如:一年四季的更替,白天晚上的交替,陽光普照,又要雲行雨施等等。都是為了維持這個世界萬物的活力。

光有白天,萬物活不了,光有晚上,萬物也活不了。所以只有不停的變化,循環往復的運轉,這個世界才會生生不息。《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就已經說的很明白,這個世界是變化的,而且這個變化是有規律的,世間萬物都在遵循這個規律而變化。

我們的痛苦源自無明,無明又讓我們很執著。

萬事萬物都在遵循著這個規律而變化,我們執著名利,名利會變化,我們執著美女,美女會變老,我們執著金錢,錢會從有變無,又從無變有,總是變來變去,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從嬰兒,變少年,從少年,變老年,都是掌握不住的東西。這也是人力不能勝天真實含義。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儒釋道的文化,為什麼都要我們不執著?

變化當中有不變。

因為"道"(這裡是道的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所以是不變)之所以能變化出這麼繽紛多彩的世界,就是因為它不執著任何東西,假設它執著於紅色,那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紅色的世界,就不會有別的顏色,就相當於一潭死水,那還會有什麼意思呢。

所以老子讓我們合道,與道合一。與道合一,我們就脫離了無明狀態,就不會在執著任何東西,就不會為了世間的事物而痛苦。

而儒家的道理,也傳述的是道的精神,只不過是孔子藏道與民,不同的傳道方式而已。

佛,就是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的人,就叫佛。

世人都看見釋迦摩尼的偉大,卻看不見,釋迦摩尼因何偉大,釋迦摩尼頓悟的事自然之理,自然之理,就是老子說的道,只有「與道合一」我們才可以充滿無限生機,身心健康。我們本來就是道所生,本來就有著它的能量與精神,再深一層說,我們本來就是它。

看清了這個世界,你還會執著嗎?

相關焦點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道德經》對道教的貢獻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嗎?當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另外三個重要的理論,被道教奉為思想核心。一、自然無論是老子還是現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古文的翻譯上,有些是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文的,但有些是模糊的。
  • 醒醒吧!不肯接受現實的4個星座,看看有沒有你
    醒醒吧!不肯接受現實的4個星座,看看有沒有你雙魚座特別喜歡幻想,每天都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去描繪明天。醒醒吧!不肯接受現實的4個星座,看看有沒有你越是自信的人,遇見困難搞不定的時候,他們受到的打擊越大。
  • 帛書《道德經》和後世流傳《道德經》哪個大有裨益?
    1、其實這個是對立統一的,各有利弊,各取所需,因為人這個東西是有立場、角色、利益、以及情緒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兩個版本有什麼區別。2、傳世的《道德經》流傳至今,太多人心血和精力,智慧和付出,那能一票否決,況且真心化,傳世的不一定就對,但是會更更多人幫助。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易》認為「元氣」是世界的本原,「元氣」又分為「乾陽元氣」和「坤陰元氣」,前者是萬物產生的原因,後者是萬物發展的條件。《道德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為「無」和「有」,前者是世界的開端,後者是萬物之根本。可見,「無」和「乾陽元氣」、「有」和「坤陰元氣」是相對應的,「乾道變化」是無形的,「坤厚載物」是有形的。
  • 老子《道德經》中的人生七大規律
    #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各種規律的總結,每一句都是精華。本文選取《道德經》中關於人生的七大規律並加以解釋,供網友學習時參考。一,每個事業都是從基礎開始,一步步地完成的。老子《道德經》講:「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是謂不爭之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被守關人尹喜所留,書寫的一部聖哲之術,同時代,全球正值奴隸制度向封建社會過渡,聖人輩出,被學者認為是軸心文明時代,同時一起誕生的聖哲,有四大流派,華夏文明老子孔子,治理家國的真理探尋,古印度喬達摩西達多,挖掘讓人痛苦的根源,從心出發,以及西方古典哲學流派,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理性主義和本體論、認識論,造成近代科學發展源頭,還有西方宗教主義,直接成功就是
  • 讀過道德經、夢的解析,小學生如此"逆天"真的好?
    《道德經》 (圖源:網絡)據《法制晚報》報導,3月6日,寧波華天小學王老師的微博「我們1班王悅微」在微博上曬出六年級小學生小邵的作文《沙漏》,其中小邵對時間的理解讓網友感到震驚。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是世界上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最多的經典名著。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魯迅先生曾經評價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可是《道德經》畢竟不是一本通俗讀物,不要說教小邵語文的王老師沒看過,即使看過的人,又有幾人不是一知半解?
  • 《道德經》裡「天人合一」的秘密
    你要把這一切都「虛」化,都「解構」掉,把它們當成實驗室的屍體一樣一件件解剖了,攤開了,看看他們的本質。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尤其是你特別在意的一些東西,比如長相,比如出身,這些正是你要用一生都去「破」掉的東西,不破不立,什麼是自立?只有當你看清了自己生命的本質,才算是真正的自立。那些都是加在你靈魂上的枷鎖,打破了,你也就圓滿了。
  • 為啥同事當面奉承你,背後欺負你?醒醒吧,職場沒有哥倆好的友誼
    為啥同事當面奉承你,背後欺負你?醒醒吧,職場沒有哥倆好的友誼小方他是剛入職的新人,最近他對工作和他的人際關係感到迷惑。在大學裡他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跟他做朋友,大家都很開心,沒有人對他做過什麼不好的事情,也沒有什麼人說過他什麼壞話。
  • 寶寶起名那些趣事:等等、醒醒、想想、無所謂,你家孩子叫什麼?
    一起來看看我們可愛的新媽咪給寶寶取名過程中的有趣經歷吧!先來看看明星們都喜歡給孩子起啥名馮紹峰&趙麗穎的兒子:想想鄧超&孫儷的兒子:等等章子怡&汪峰的女兒:醒醒陳奕迅&徐濠縈的女兒:包包黃曉明&angelababy的兒子:小海綿是不是可愛又略隨意?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你應該真正明白《道德經》裡的這個智慧
    如果你懂點經濟學,那麼你就肯定知道在傳統經濟理論中,假設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軌跡也一次次驗證這種假設的正確性。但站在道德的立場上,又要求人的無私。我們先不管那麼多,作為個體人,在這個社會要想活得好一點,是自私好還是無私好呢?今天我們從老子的道德經出來,來談一談。
  • 高中班主任:家長醒醒吧!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不等於考上大學
    現在全國大、小,所以各縣、各區都有所謂的重點高中,這些高中在教師的力量、硬體設施、升學率方面是地區一流水平,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想進更好的學校,與普通學校相比,這些學校的教育水平更好,對孩子的未來也很好。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嶽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可在那個年代,捨棄教師這個體面的工作,學這種冷門專業,所有人都認為「這孩子是讀書讀傻了吧!」。想考上北大,更是痴人說夢!在外界的幹擾和嘲諷下,最終,還是《道德經》的「為而不爭」幫他下定了決心。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在心態上保持不爭,就會有好結果。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看你佔有幾個
    人的一生性格很重要,性格與職業,性格與人際交往,性格與形象,性格與健康等,都有不可牽連的關係,因為它影響你的思想,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影響你的做人。所以從個體來說,性格肯定會影響人的命運。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性格通過影響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進而對人的命運產生重要影響。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
  • 《道德經》:氣傲皆因經歷少,心平只為折磨多!
    《道德經》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堅強的往往處於劣勢的地位,因為你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柔弱的反而能處於上位,保全自己。 一個真正的強者,是見識過更大的世界、閱歷過豐富的思想以後,變得更加虛懷若谷,潛心向上,把自己隱藏起來,而不是鋒芒畢露,顯擺自己的學問和本事。如果自以為是地認為只有自己最聰明,把別人當傻瓜,最後出醜的只能是自己。當你在眾人面前顯擺自己的時候,說不定你就是別人眼裡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