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2021-01-09 京博國學智慧

1/自知之明

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意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

「自知」是「知人」的基礎,要了解別人,首先要對自己要有深刻的了解。所有人中最方便、最容易了解的人就是自己。但是最難透徹了解的也是自己。

一面鏡子,可以照盡天下萬物,卻獨獨照不到本身。

如同人往往在評論起別人時頭頭是道,卻不能對自己做出正確的客觀評價。

正確的自知,首先要有勇於剖析自己的勇氣,用以保證客觀的態度,然後對自己的性格,道德,行為等方面來衡量。還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知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大器晚成

老子《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大意是說,最方正的卻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洪亮的聲音卻聽來無聲;最巨大的形象卻看來不見;「道」精深而無名。

大器免成,一般人都說大器晚成,因為他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早慧與晚熟並存,歷史上,少年居名者確實不少,但他們最終能成大器者則是鳳毛麟角。

成就大器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有價值的事物、最偉大的業績都是在緩慢的打磨中完成。

最終有大成就的,往往是立志而能堅韌專注的人。

人生在世,志向遠大,固然不錯,但更應該追求適合自己的目標,不可急於求成,不可好走捷徑。

如不肯打好基礎,或急於求成、偷工減料,到頭來只會自討苦吃,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做返工,得不償失。

只有那些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直抵成功彼岸的信心,經得起失敗的錘鍊的人,才會「大器晚成,終必遠至。」

3、天長地久

老子《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亙古而存、長久存在,是因為其演化萬物,以萬物為生機,而非是為己求生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謂「人道」,不過是「天道」的依歸。因此,道法取之自然,用於人生,這是老子告訴我們的哲理。

道家的處世哲學是:既然人人爭先,何不閃過一邊,看潮漲潮落,靜觀萬物而自得。面對死地,人人皆欲後退,何不挺身而出,也許還有一線生機。既然眾人謀一己之私,何不舍我之私,先成他人之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何樂而不為?

人與人之間若想長久,就要向天地學習,先利人,後利己。

生活中的很多事例告訴我們,帶著私利的心,越是想去得到,就越是得不到。當你真正看開了,能以更高一層的角度忘私地去處理事情時,反而不知不覺就達到了最初的目的。

謙虛無爭反而能走在眾人前面;將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很好地生存。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所謂的修道,就是要將所有人道的東西,轉化為天道!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修道就是不停地打坐,遊歷。但是真正要如何提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的。特別是遇到事情時,自己到底該怎樣去做才,才能真正達到清靜無為的要求?對此,無數人感到非常的茫然。其實,《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就提到了具體的方法。
  •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道德經》和《清靜經》都是道家的經典,前者5千字,後者約5百字,二者都是講道,各有千秋!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對比綜合來讀,更好理解。我對比看過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和現在通讀的版本,幾乎一致,只是有些地方斷句不同。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更容易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林語堂曾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原來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
    一張A4紙500字,一部《道德經》區區5000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包括很多耳熟能詳,掛在嘴邊的成語,都是出自這部《道德經》。
  • 《道德經》說了什麼?其精髓就這6個字,悟透者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聖人老子撰寫的一部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奧,包含廣博,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萬經之王。可以說,能讀懂一部《道德經》,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長,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想要讀懂可不簡單。相信許多人看完之後,依然是一臉迷茫。
  • 道德經:愚者與人鬥,智者應天道
    佛家說善惡有報,難道天道不應該偏向於善良的人嗎?為什麼善良的人活得痛苦而又悲哀,而那些奸惡小人,卻活得瀟灑而又通透呢?」 當我們以為善惡有報的時候,卻看到另一種狀態,那就是壞人至死,都活得非常瀟灑。
  • 《道德經》縱橫捭闔五千言,其核心思想可用四個關鍵詞概括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寶庫,古今中外歷代先賢聖人無不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採這樣評論《道德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經》,就像一個永不枯竭的泉井,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能給你想要的人生智慧、財富智慧和國家智慧。
  • 「不三不四」竟然是這意思,它的出處更是讓人意外,還有這些成語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以四字的詞組居多,它用固定的結構和形式表示一定的意思,但是,在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的傳承中,有些成語,我們漸漸的忘記了它的出處,甚至模糊了它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成語。
  • 《道德經》:「善者不辯」,不爭才是生命中最好的善行
    《道德經》中有言:「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凡事只求無愧於心,不會過多的去計較爭論,而事事都要爭個高低上下,想要別人覺得他哪裡都好,哪裡都對,其實是一種偽善。正如《道德經》中所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水雖柔弱,卻能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究其原因,一切皆源於水「至柔」的品性,而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水的這種品性,卻很少有人能像水一樣做到「不爭而爭」。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讓人大受啟發
    《道德經》中開篇就說出了這個道理,其實除了這句,裡面還有很多指導人生的智慧和處世哲學。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1、動善時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中第八章,意思是說行動的時候,要把握恰當時機。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周易》十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明明可以賺錢的買賣,最後卻虧本了,究其原因,往往是一時惡念。而有的人似乎無所作為,最後的處境卻很好,仿佛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善念在發生作用。或許開始的時候是不利的處境,但在善念的指引下卻可以自我修正過來。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周易·象傳·坤》 寫道:「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經過千百年的傳頌,「厚德載物」成為人們熟知的一條成語,它是對和諧理念的經典概括。其意說人的道德情懷要像大地一樣寬廣厚實,能夠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能夠容納宇宙萬物,就像大海容納百川匯流、大地承載萬物生長那樣。這是人要與天地萬物相和諧的文化理念,今天我們提倡節約資源與能源、保護好生態環境,也可以從這裡找到哲學依據。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