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提問,每個人都不陌生。我們每天的日常交流基本都是由提問和回答組成的,甚至在我們獨處的時候也會自問自答,比如:「明天的會議需要帶哪些資料?」可以說,提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這一點從小孩子無窮無盡的「魔鬼連連問」中就可以窺視一二。
也許正是因為「提問」太容易了,幾乎很少有人會關注到「提問」本身也是一門學問。當我們向別人提問而得不到解答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對方太過傲慢無禮,卻不曾想過是自己提問的方式不對,甚至問題本身就不值得對方浪費時間來解答。
所以提問不僅是本能更是一種技能。這一點我是從《學會提問》這本書裡學到的。
這本書的作者慄津恭一郎的職業非常有趣,叫「高管教練」,是專門向日本各大企業的管理者提問題。既然是職業當然就要收費了,儘管如此,慄津恭一郎的業務也非常繁忙,甚至忙到無暇承接更多新的委託。
作為全日本最會提問的人之一,慄津恭一郎將自己從業十幾年的經驗濃縮精煉成《學會提問》這本書。在書中作者將提問分為四種:劣質提問、輕鬆提問、沉重提問和優質提問。
作者認為優質提問具有強大的力量,不僅能改變自己和周圍人的人生軌跡,使它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還能有助於改善人際關係。
那麼什麼樣的提問才能算是優質提問呢?想提出優質的問題又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優質提問長什麼樣
如果我們不想自說自話,那麼就要清楚一點:一個問題是不是優質,是由被問的一方而不是提問者來判斷的。
如圖所示,以「對方是否願意回答」和「對方是否有所發現」兩個緯度為準,提問可以分為劣質提問、輕鬆提問、沉重提問和優質提問。
輕鬆提問是對方很願意回答,但是對方沒有獲得自己認知以外的新東西的問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朋友間的閒聊,說說自己的愛好或者侃侃大山,說完了也就完了。輕鬆提問的主要作用是改善與對方的關係。
如果在職場中,輕鬆提問也可以視為彼此間試探的一個過程。以輕鬆提問開始一點點試探對方可以適應的談話方式,摸清對方的個性,拉近彼此的距離,以便更好地展開正式對話。
劣質提問就是對方既不願意回答,也沒有任何新發現的問題。其實這種問題我們也經常會遇到,比如一個不想幹的人很突兀地問,你一個月賺多少錢啊?你的鼻子挺好看的,是不是整容了?遇到這種問題別說願不願意回答了,沒懟回去都算是有教養。
沉重問題是屬於對方不願意回答,甚至是刻意迴避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會給對方形成當頭棒喝的效果,促使對方有新的發現或者展開行動。錢學森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沉重至極,然而它卻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促進了教育的改革。
優質提問則是結合輕鬆提問和沉重提問各自的優勢,摒棄其缺憾的問題,即:能讓被問者樂於主動思考回答,並伴有發現和行動的問題。
由此可見,將輕鬆提問變成能夠促成發現和行動的問題即為優質提問。
將沉重提問變成對方樂於回答的提問也是優質提問。
鑑於每個人的關注點和目標的差別,這世上沒有一個萬能的優質提問模板。但是優質提問都會具有相同的特徵:深挖到問題的本質。這個本質性的要素可以用5W1H來概括:
時間(when)地點(where)人員(who)對象(what)原因(why)方法(how現在知道了什麼是優質提問,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提出的問題成為優質提問呢?
二,如何提出優質的提問
在探討方法之前,我們還需要明確一點:優質提問不僅適用於和別人的溝通,對我們自己也非常重要。我們同樣需要不時地對自己發問,及時矯正自己行動的方向。
作者認為,打造優質提問的方法,是尋找與對方心裡已內化的提問距離相近,卻又像盲點一樣被忽略的問題。同時作者提出了「3V」理論:
Vision:理想(渴望得到的東西)Value:價值(價值觀)Vocabulary:語彙(常用詞)2005年,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我還會繼續完成今天要做的事情嗎?」「如果一連許多天我的答案都是『不』,我知道,自己應該有所改變了。」
所以要做到優質提問,第一個要素就是去挖掘目標人物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Vision:理想)。挖掘的對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你溝通的對象。
環顧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明明很努力地工作,卻總是無法取得業績,結果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每天做的都是「不得不」的事情。而人一旦發現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就會自發地思考並產生行動。
人的行為,會因其價值觀的不同而大相逕庭。所以優質提問的第二個要素是明確被問方的價值觀(Value:價值)。
有人可能會疑惑,提問和價值觀有什麼關係呢?大家應該知道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潛移默化而來的。這就會讓價值觀內化,而其本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妥,而是認為這不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其實有些問題和答案之間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紙,一旦捅破就是全新的世界。只是當局者囿於自己的價值觀,無法跳出常態去看待事情。
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好的提問者在明確對方價值觀的基礎上提出的問題,往往會給對方恍然大悟的效果。
優質提問的第三個要素是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Vocabulary:語彙)。
我們常常抱怨(或者別人)不幸福、不成功,那麼有沒有想過,你這個幸福和成功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像馬雲一樣成為首富才算是成功呢,還是有房有車有存款算是成功?亦或者是其他標準?在公司裡如果覺得員工的業績不佳,那麼好的業績標準又是什麼呢?
幸福、成功、業績,還有很多隨口就可以說出來的概念,只有具化為可衡量的數據以後才具有可以評判的標準,才能有變為行動的動力。
如果覺得有些概念很難具化,那麼這裡還有個小竅門,那就是提個與其相反的問題,你就會很快找打答案。
比如,你不能具化幸福的標準,不妨問問,什麼樣算是不幸福?什麼樣算是不成功呢?你最不想過的日子是什麼樣的?
在與對方溝通時,儘可能收集其常用的詞彙,就可以在提問時具化這些概念,讓提問有的放矢。
在明確了對方的「3V」以後,還可以結合5W1H中的各個疑問詞創造出更多的優質提問。
有意識地使用疑問詞還可以形成一個開放性的提問,不斷地由一個提問的回答衍生出其他角度的問題。
結語
人生的差距有時候就是由許多不起眼的小細節拉開的,而提問就是很重要的一個細節。
就像慄津恭一郎在《學會提問》中說的那樣,「提問的差距造成人生的差距。」仔細觀察那些成功人士,這些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越是成功的人越善於向自己和別人拋出優質提問。
尤其在這知識付費的年代,沒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回答你那些毫無營養的問題。自我精進,改善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就從學會提問開始吧。
本文為作者原創,喜歡我的文字就點個讚,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