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圖鑑」說變遷(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

2021-01-14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

  浩渺太空,衛星默默「凝視」著大地。中國西南山鄉的滄桑巨變,都被盡收眼底。

  千百年來,深山溝壑阻斷了貴州與外界的聯通,也讓這裡成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實現了從「全國貧困人口最多」到「減貧人數最多」的歷史跨越。

  賞景鑑圖更知不易。交通圖、城鎮圖、產業圖……昔日場景再次呈現,變遷印記得以追溯,一個個扭轉命運的故事也由此牽出。 

  崇山峻岭間改寫「交通圖」

  趁著雨後放晴,25歲的苗族青年韋金水迅速組織鄉親們復工。

  在蘭海高速重遵擴容項目T12標段,有一群特殊的「工人」。37人全部來自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從江縣加勉鄉,大多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還有17對夫妻。

  加勉鄉汙弄村,韋金水的老家,時隱時現於雲濤霧海中。打開衛星地圖,月亮山一道道綿延的山脈,將這個苗寨緊緊「囚鎖」。

  山裡人對路十分渴望。幾十年前,村民們自發修路,那時缺少炸材,大家就用火燒石頭,然後用水淋一下,高溫的石頭就會裂開。

  因為交通不便、生活貧困,韋金水讀完初中就到廣東學裝修、貼瓷磚,但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強為生。

  脫貧攻堅決戰,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整體幫扶從江縣。2017年,加勉鄉通往外界的公路啟動改擴建工程,項目需要就近招工,返鄉的韋金水積極報名。

  

  「開始是去項目部貼瓷磚、修門柱。」韋金水笑著說,幹了15天就掙了6000元。

  「不如你來拉個隊伍,帶著老鄉們一起幹。」項目部鼓勵他。可一開始,韋金水只找到六七個人。「很多人不會,我就手把手教他們砌磚、放線、抹水泥漿。」

  在這過程中,韋金水自己也學到了不少公路施工技術,包括操作挖掘機和裝載機。

  在政府鼓勵下,韋金水牽頭成立村級工程建設專業合作社,成了一名勞務隊長,跟著他修路、學技術的農民越來越多,平均月工資4000多元。

  「帶村民找到出路,我也找到了夢想之路。」韋金水說,自己去年報考了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還在繼續學習提高,他想帶著這個班組修路修到全省各地、全國各地。

  從江縣交通運輸局局長梁國本說,從江的每座山、每丘田,都很漂亮,交通改善了,將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從最邊緣到最前沿,路是一部歷史,書寫著曲折與輝煌。貴州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是從江,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也在從江。過去從江到省城貴陽要2天時間,現在乘坐高鐵只要一個半小時、走高速也只需4小時。

  從江的變遷也是貴州交通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連綿的群山中,人們遇山鑿洞、逢水搭橋,縣縣通高速、組組通硬化路,正在為曾經偏遠的生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坦途。 

  壯闊遷徙中勾勒「城鎮圖」

  路,連著城鎮。沿「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往東北5公裡,是晴隆縣城。縣城再往東約4公裡,是三寶街道阿妹戚託小鎮。

  「阿妹戚託嘞,阿妹戚託嘞……」只要晚上不下雨,小鎮的金門廣場上就有一群盛裝的「姑娘」,圍著篝火「踏地為節、以足傳情」。

  她們跳的「阿妹戚託」,原本只屬於大山,是三寶彝族鄉姑娘出嫁時才跳的原生態舞蹈。

  14歲開始學「阿妹戚託」的文安梅,從沒想過能把舞跳出大山。如今,她已是晴隆縣阿妹戚託藝術團團長。

  「以前在土坡上自娛自樂,現在廣場中給成百上千遊客表演。」盛裝的文安梅介紹,跳舞的100名群眾演員,都是大山裡搬遷出來的貧困戶。

  笑容寫在臉上,幸福刻在心裡。

  文安梅的家鄉三寶鄉也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還是全國罕見的易地扶貧整鄉搬遷地。只有一條盤山路通往外界,三寶坐落山巔,深谷環繞。

  如今,全鄉1233戶5853人全部走出大山,住進配套齊全的新家園。現在繁華的小鎮廣場,過去也是沼澤地,旁邊是幾座石山。

  「喀斯特山區用地條件有限,要把這塊不適宜居住的土地建成宜居的新城,只能反覆測量、削峰填谷,新增千餘畝建設用地,把窪地勾勒成湖,依山勢建成一棟棟安置房。」晴隆縣副縣長封汪鑫說。

  圍繞就業就學就醫,三寶街道配建了300畝產業園,已入駐9家企業提供3000多崗位,配套教育園區保障從幼兒園至高中「家門口入學」,兩個醫院方便「家門口就醫」。

  而包括產業用地在內,三寶街道規劃建設面積1750畝,相當於再造一個晴隆老縣城。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晴隆縣城鎮化率由搬遷前的28%提升至41%。

  「十三五」期間,貴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95%以上實施城鎮化集中安置。全省新建安置點946個,累計建成住房45.39萬套,整體搬遷貧困自然村寨10090個,徹底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

  「新市民」進城,刺激了城鎮消費、就業、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大量勞動力向城鎮集中,為貴州縣域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至2019年末,貴州城鎮化率已接近50%。 

  高山壩區裡描繪「產業圖」

  端午過後,貴州海拔最高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雙龍鎮蔬菜基地,農民們正忙著採收新鮮一季的西蘭花。基地務工的100多名工人,大多都是來自周邊鄉鎮的貧困戶。

  貴州新一佳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石家福說,過去這裡種土豆或玉米,每畝年收益只有千把元。現在種上西蘭花、萵筍、辣椒、荷豆、白蘿蔔等時令蔬菜,畝產值平均超過萬元。

  地處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威寧縣,通閉塞、高寒缺水,長期是貴州「貧中之貧」然而,高海拔、低緯度、日照長、溫差大,特「稟賦」蘊含新機。

  脫貧攻堅,公路入雲端、清水山上流,改了邊遠貧困縣的「方位」與「格局」,也讓高沃土漸漸「甦醒」。當地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果產業,打造優質高山冷涼果蔬基地。

  37歲的威寧縣玉龍鎮新寨村建檔立卡貧困何憲超,2019年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邊的新區「進城了,今後的生活靠什麼?」看到縣城邊廣土地的產業潛力,他邀約另外4名搬遷戶共同建合作社,承包400畝土地種蔬菜。

  「很多搬遷戶,特別是四五十歲的『弱力』都能在基地務工。有一份穩定收入,心才更有底。」何憲超說,縣裡統一布局產業土地、技術、市場都有政府給力支持,威寧蔬正源源不斷銷往大西南、粵港澳和東南亞場。

  從高原荒坡到「雲端」菜園,威寧的變遷也訴說著貴州的探索。「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州土地零散破碎,農村祖祖輩輩種玉米,「樣都有,卻樣樣都不成規模」。

  2018年,貴州在脫貧決戰中掀起一場「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大力調減低傳統作物,重點發展蔬菜、茶葉、食用菌、藥材、辣椒、石斛、刺梨等12大特色產業,「深耕」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籌措、組織形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黨建「八要素」。

  烏蒙山區、武陵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山與壩區交織的田野間,大地「調色板」不停變幻著色彩。

  河谷種櫻桃,坡地種茶葉、中藥材、刺梨山上養牛羊,林下搞生態種植和生態養殖,壩種蔬菜、辣椒、食用菌……

  田野「變奏」讓薄土「生金」,2018年2019年全省農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8%、5.7%連續位居全國前列,兩年間農村產業革命帶27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蘭交殊變原水戶袤創勞裡果市貴樣振效中並金層高地區動

相關焦點

  • 點亮我們的好日子(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奶奶抿著嘴笑著說,等你長大有出息了,就給咱們家裝上電燈,再買個電視,也過上城裡人的日子。懷揣著對小康生活的嚮往,我兒時的夢境裡,常常出現高高的電線桿、鋥亮的大燈泡和能看戲的電視機。在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村裡終於通電了,我們家也裝上了電燈。一拉即亮,一拉又滅,電燈著實讓奶奶稀奇了好幾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豬偉業」: 引領綠色養殖新潮流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金豬偉業」: 引領綠色養殖新潮流 2020-07-03 15: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復明扶貧醫者心,照見山河日月明
    青海省貴德縣,平均海拔超過2200米,由於歷史、地理等原因,貴德縣的白內障患者比例偏高,他們因患病而失去光明,又因為貧困而不得不放棄手術治療的機會,從而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惡性循環之下,原本貧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對於醫生來說「患者所盼,就是醫者所向。」江蘇援青指揮部對此極為關注,一場以復明扶貧為主題的「愛心光明行」公益行動在這裡扎了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致敬脫貧攻堅最美奮鬥者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堅持做著不平凡的事……踏著泥濘的道路,他們心中有光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他們創造奇蹟時間詮釋了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奔忙的身影、曬黑的面龐、沙啞的聲音……見證了他們不眠且辛勞的日日夜夜更見證了道路暢通、村莊整潔、產業發展……鄉親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這是你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道路上最好的禮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鄭元真:初心不改十三載 小康路上瓜果香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鄭元真 初心不改十三載 小康路上瓜果香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起步鎮藍田村的鄭元真,用十三年的執著堅守,讓自己的小康路上瓜香果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有事請說話!疫情背景下,吉水縣這樣開展...
    穿行在大棚中,基地負責人周頭保對記者說:「我們的發展理念是『綠色健康+紅色精神+金色增值』,目標是提升『井岡山』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影響力。」應該說,這是一家很有雄心的企業。該集團副總經理徐凱敏對記者說:「今年的原材料比較昂貴和緊缺,作為一家納入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前不久在有關單位幫助下,申請到2000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解決了流動資金緊張和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政府做得非常貼心!」何止這些。令徐凱敏感動不已的是,在用電、社保和招工等方面,政府還出面為其大量減負。
  • ...城市品質提升 居民生活舒心(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4、堅守崗位...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的主要內容有:1、加大資金支持,優化信貸投向,創新政策工具,合理讓利企業 金融「活水」滋潤實體經濟(「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2、青島西海岸新區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3、福州全力辦好舊屋區改造實事 城市品質提升 居民生活舒心(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4、堅守崗位 奮戰一線;5、我國公共圖書館去年平均每天發放借書證二十三萬多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建設看新疆⑤】嚴守紅線底線...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生態文明建設看新疆⑤】嚴守紅線底線 留住「美麗鄉愁」 2020-08-15 10:08:51 來源:新疆日報 閱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好日子才開始
    「嗒嗒嗒」,縫紉機的聲音斷斷續續,不時還能聽見孩子玩耍時爽朗的笑聲,追尋著縫紉機的聲音和孩子的笑聲,我們來到了仁青加的新家。  院子是用鐵圍欄圍住的,並不算高,邁腿就能跨過去。院子的左側,種著一片洋芋,開滿了五顏六色的小花,院子的右側,種著一些簡單的蔬菜,還有向日葵迎著太陽的方向,競相綻放。  走進屋子,一排封閉的陽臺,哥哥帶著妹妹在陽臺上做遊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鴿子放飛的夢想
    從選址、建設鴿舍、購買鴿籠、飼料、鴿苗、組織合作社,雷力風行的幹部們在短短幾個月全部完成,各就各位,堪稱中國速度。經推選,村裡48戶貧困戶以鴿子入戶分紅的形式,自願將扶貧項目價值24萬元的4000羽鴿子集中託管給合作社飼養,託管時間為5年,將孵化養殖一個月的小鴿子,免費發放給貧困戶養殖。這是和靜縣第一個集飼養技術培訓,種鴿培育,乳鴿、鴿子蛋銷售示範性合作社。
  • 村裡長壽老人多(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村民的長壽源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生活條件差,一日三餐清湯寡水,蘿蔔榨菜。改革開放後,不少村民外出務工經商,賺錢後回到家鄉改善生活條件。如今,一棟棟樓房在村裡拔地而起,房子裡電視機、熱水器、空調、衝水廁所一應俱全。至於吃的,蔬菜自己種,雞鴨自家養,既新鮮又美味。不少人有了「小肚腩」,開始考慮均衡飲食,從關心「吃得飽」變成了要求「吃得好」。村民的長壽源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 見證城市變遷 青島新聞網視頻回顧2018年青島大事記
    見證城市變遷 青島新聞網視頻回顧2018年青島大事記 2018-12-31 11:21
  •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領導介紹
    宋洪遠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彬選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雪松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副秘書長陳立祥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縣域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龐洪波 瀋陽市原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鄭德嶺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副秘書長、《人民交通》雜誌社社長趙強社 鹹陽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主任徐培利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7月21日農業頭條
    會議強調,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上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抗災奪豐收,把防汛救災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全力奪取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此心安處是吾家
    朋友高歌講故事說,有人問當地傈僳族老人,你們陡坡上的包穀是怎麼種上去的呢?老人幽默地回答:「我們世世代代喜歡打獵,擅長用弓弩,種包穀時種子是用弓弩射上去的」。「那包穀熟了怎麼收下來呢?」老人說:「我們喜歡與動物為伴,收包穀的時候,請幾隻猴子把我們收下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節日裡,堅守是最美的風景
    「國慶佳節,為了給全市人民一個清潔、乾淨的城市生產生活環境,我們堅守在一線,借著這個機會,也祝願祖國繁榮昌盛。」於蘇說。按照網格化管理要求,她認真組織開展好各項巡查檢查,確保城市管理規範有序。特別對農貿市場、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重點治理。  李敏是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驛「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區的員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海協作唱大風——福建念好「山海經」夯實...
    自此20餘載,一任接著一任,福建「山」與「海」譜寫了一曲攜手互助、優勢互補、共奔小康的動人樂章。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社會扶貧與山海協作處處長陳道清說,山海協作有利於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分工協作格局。  高端紡織、生物醫藥、機械製造……一座座現代化工廠落戶山區;生態大米、竹木家具、菌菇茶葉……一批批山區特產走向沿海。「通過山海協作,全省樹立了大市場、大流通觀念,山海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正在建成。」陳道清說。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金豬」改變了我的命運
    從曾經的貧困戶到如今的致富帶頭人,談起南加才讓的致富經歷,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熟悉他的人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的,概括成簡單一句話,就如他所言:「是小金豬改變了我的命運」。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東吾羊村的南加才讓曾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
  • 「只要人勤快,生活就能奔小康」
    回憶起窮日子,龍年文感慨地說,每每看到別人家蓋新房、買新車,心裡非常難受,「常常在心裡責問自己為什麼沒有本事掙錢。」2014年,龍年文一家被評為貧困戶,兩個女兒被納入教育扶貧範疇。「扶貧政策不僅讓孩子學費有了著落,也讓我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龍年文決心一定要擺脫貧窮,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決不給國家的扶貧事業拖後腿。
  • 「中國農業新聞網」新《土地管理法》的十大亮點
    其次,明確提出保障被徵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的補償原則上升為法律規定,並以區片綜合地價取代原來的年產值倍數法。精彩回顧【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6月30日農業頭條【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新政中有哪些重點?附申報小技巧!【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農業補貼政策解讀【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一定要學會拿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