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鬥勺子星,小編也是前幾日才知道「北鬥九星」的說法,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的新聞讓我漲了見識。本著不盲從的原則,小編這幾天親自查閱了文獻資料,探究了一下北鬥九星的來龍去脈。
我國的天文學發展雖然起於巫文化,但自成體系,依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浩瀚的星空中,北鬥星和北極星是最為醒目的,七顆星組成的勺子形狀更加讓人過目不忘。只可惜現在的城市燈光汙染過於嚴重,加上快節奏的夜生活,很多星都看不到了。

自古以來我們的星象學都屬於佔星類,其中《易經》、《黃帝內經》、《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尚書》、《淮南子》、《春秋》、《竹書紀年》等,早期的官方古籍都對北鬥星做了記載。除此之外,一些不常見的佔卜書籍中也有記載,譬如《石氏石經》、《開元佔經》、《果老星宗》等書籍。
關於北鬥九星,在《史記·天官書》中就提到:「輔星明近,輔臣親強,斥小,疏若」。後來的《漢書·天文志》明確記載:「杓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盾,天鋒」。不過這些記載都比較含糊,到了《宋史·天文志》中明確定義了「第八星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第九星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到此為止,算是官方給了認可。

不過隨著時光的流逝,西學的興起,我國的星相學徹底沒落。以至於近代有不少人認為那兩顆看不見的星是人為拼湊的。他們自我理解為古人為了湊夠至尊九數,而故意捏造了兩顆不存在的星星,不過今天的考古發現再次證明了人們在時代局限性面前的淺薄和無知。
關於北鬥九星的名字也有兩種說法,官方名稱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洞明和隱元」。道家給出的名字也很霸氣,稱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和右弼」。民間同樣也有「九皇」的稱呼,以顯示它們的尊貴。

說了這麼多,那麼北鬥九星究竟和我們當下的關聯有多大呢?是否像傳言的那樣,另外兩顆消失的左輔右弼屬於超新星的爆發麼?星星的消失並不罕見,但是否為超新星事件還需要天文學家的進一步推演。不過小編認為北鬥九星至少對我們的先民有著很深遠的影響。
你想想萬年前的古羌人在大草原上牧羊,夜裡抬頭就能看到滿天繁星,最為醒目的恐怕就是北鬥星和北極星了。廣袤的草原上,北鬥星指引者他們回家的路,引發出人類對自我的終極拷問。

而後世對於九的尊崇恐怕也多少和這有些關聯,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大禹鑄造九鼎、確立九州。你們認為這其中的關聯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