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輔運推誠、巴圖魯,明清皇帝給大臣加的名號都是什麼意思?

2021-01-14 魚兒讀書會擺尾

宋元之際,功臣名號走向衰亡。元代與北宋不同的地方是,賜功臣號主要針對已故大臣。史書有大量追贈功臣名號的記載。如宰相耶律楚材去世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大臣賽典赤去世後贈守仁佐運安遠濟美功臣等等。元朝功臣名號用於在世者的情況史書記載不多,幾次見於賜高麗國王功臣號。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二月「詔加高麗王王睶太保,仍錫功臣之號」。成宗大德元年(1297)授高麗王昛為推忠宣力定遠保節功臣,再一次是武宗至大三年(1310)四月,「賜高麗國王王章功臣號,改封沈王」。

元代較少對在世官員封賜功臣名號,這可能與其分封、食邑制度有關。蒙元政權源於草原部落,保留了類似於漢代諸侯封國和列侯食邑的制度。功臣以王、公爵位可建立兀魯思封國、獲得五戶絲食邑,享有實際的利益,這與唐、宋爵位虛化的情形不同,因此功臣名號沒有太大作用。後來,隨著王朝危機加深,元的統治者也開始給大臣、軍將加功臣號。最初是文宗在至順元年(1330)經天曆之變上臺後,對擁立有功者賜名號。以伯顏功大,「賜黃金雙龍符,鐫文曰『廣忠宣義正節振武佐運功臣』」。後來,元末代皇帝順帝也於至元元年(1335)十二月庚戌,加荊王脫脫木兒元德上輔廣中宣義正節振武佐運功臣之號。

明初統治者為在武裝奪權鬥爭中取得支持,重新封賜功臣名號。明對功臣號進行簡化統一,「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餘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明代偶爾也對去世的功臣加贈名號,如洪武九年(1376)「諸功臣如(廖)永安及俞通海、張德勝、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桑世傑皆已前沒」,明太祖朱元璋「皆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永樂十六年(1418)姚廣孝去世後,明成祖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功臣。明代的功臣名號除開國功臣、靖難功臣外,極少賜予;追贈功臣名號的情況就更加罕見。

清歷代君主大量賜徵戰將士「巴圖魯」名號,「巴圖魯」滿語為「勇士」,與功臣名號相似。有三種情況:一種只稱巴圖魯;第二種加滿語勇號,如達爾漢、碩翁科羅、法什尚阿、穆騰巴圖魯;加漢語勇號,如勁勇、強謙、剛安巴圖魯等。「巴圖魯」純屬一種榮譽稱號,與官職不同,不以其而享受俸祿,也和爵位沒有關係,這一點和明代功臣名號明顯不同。

清代在八旗制度的基礎上,將前朝的勳號與爵位合併形成一種亦官亦爵的世職制度,功臣則授予世職以資獎勵。清初世職共公、侯、伯、精奇尼哈番(子)、阿思哈尼哈番(男)和世職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騎都尉)及拖沙喇哈番(雲騎尉)八等,後乾隆增恩騎尉為第九等,凡陣亡者子孫,襲爵次數已盡,授以恩騎尉,令其世襲。清代對公、侯、伯皆按其功軍褒錫嘉名。如崇德元年(1636),曾追封功臣費英東為直義公,雍正九年(1731),又命加封號曰信勇。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封阿桂一等誠謀英勇公,封明亮一等襄勇伯。這些事實表明,世職制度等級嚴密、集名利於一體,完全起到了對官員獎勵的作用「,巴圖魯」只是清代戰爭中的榮譽稱號,在範圍和作用方面都已經和以前朝代的功臣名號不可同日而語了。

明清兩代功臣爵位可以世襲,雖不再享有食邑,但可根據等級分享不等的俸祿,明代為祿米,清代以銀兩,這使得爵位由虛變實,充當了分配政治利益的主要工具,這必然導致賜官員功臣名號的傳統作用降低,使用範圍縮小,並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明火戰清水」——由明清兩代開國及末代皇帝的生辰八字淺說五行...
    「明火戰清水」—由明清兩代開國及末代皇帝的生辰八字淺說五行的更替 陳能雄/文 陰陽五行理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古代的天文、地理、中醫、民俗等各方面無不受五行理論的影響,就連歷代王朝的變更也反映著五行生剋的變化更替。
  •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時刻都想離開京城,剛有機會走,卻成開國皇帝
    皇帝是他女婿,可他時刻都想離開京城,剛有機會走,卻成開國皇帝文|武品文史說起開國皇帝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勇猛無敵且足智多謀,非常善於馭人之術。但是他們也都經歷過九死一生,但凡運氣差一點都會改變歷史。就算是運氣極好的,有著「位面之子」之稱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也是通過雙手拼殺出來的,就更不用說劉邦、朱元璋這樣的草根皇帝了。
  • 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推崇,但對李淵,只說了五個字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李淵】 毛主席一生喜歡讀歷史,對歷代帝王也有過不少精準的評價,尤其對於歷代開國皇帝,毛主席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評價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 北魏開國皇帝崇佛興寺,第三位皇帝滅佛又興佛,這中間經歷了什麼
    公元398年,一個叫鮮卑的少數民族越過長城,來到了平城(現在的大同),這座歷朝歷代都是邊關重鎮的地方,在這裡建立了北魏王朝。時至今日,與平城一樣,當時無盡繁華的北魏王朝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只在古都的一角留下了這座沉默千年的豐碑一一雲岡石窟。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那後來改叫了什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詞語之最初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古代嚴厲的封建制度制約之下,很多詞語都改掉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也便叫習慣了。如果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原來的樣子,反而不習慣了,在古時候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 南漢開國皇帝為自己造了一個新詞:「」,意思很霸氣
    在這些割據中,南漢開國皇帝劉焉稱帝後,像唐朝武則天為自己造新詞「zhào」一樣,也為自己造新詞「yn」,改名劉。劉氏(889-942)原名劉巖,又名劉志。祖籍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後遷嶺南,南海王侯亮,節度使劉寅之弟清海(今廣州)。911年,劉寅病逝。劉氏繼任官職和軍職,成為嶺南地區的實際控制人。後來,劉氏逐漸消滅了嶺南的割據村落。
  • 楊堅作為隋朝的開國之君為什麼叫隋文帝,不叫隋太祖?,
    其乃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老爸楊忠,其雖然沒有當過皇帝! 因為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所有古代稱皇帝多用諡號,所以隋高祖,也就被稱為隋文帝了。
  • 被大臣打屁股的開國皇帝,一怒之下氣難平,埋下了亡國的禍根
    但漫長的歷史也有例外,大部分朝代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其他的都是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如果碰到特別強悍的大臣或者是太監,那也是命運很悽慘的。強悍的大臣,諸如霍光王莽曹操之類,廢立皇帝的事都能做出來,甚至是太監也能掌握皇帝的生死,比如唐朝末期,皇帝的命運就完全掌握的太監的手裡。
  • 自秦朝後一百多位開國皇帝中,哪個生肖居多?
    生肖作為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 在秦朝完成統一大業後,我國古代出現了近五百名皇帝,開國皇帝有一百多,以下給大家介紹各個朝代的開國皇帝的生肖。
  • 劉宋一共九位皇帝,三個人名字讀音相同,是沒文化的原因麼?
    從武帝劉裕開始到順帝劉準結束,這祖孫四代裡,竟然出了三個皇帝名字讀音相同的情況,這在歷朝歷代中也是絕無僅有了。第一代皇帝:宋武帝劉裕第二代皇帝:宋少帝劉義符、宋文帝劉義隆;第三代皇帝:劉邵、宋孝武帝劉駿、宋明帝劉彧;第四代皇帝:前廢帝劉子業、後廢帝劉昱、宋順帝劉準。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結果改成了這個名字
    比如說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嫦娥仙子,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早已經耳熟能詳了吧?但其實嫦娥在一開始並不是叫嫦娥,原名是姮娥。可是在漢朝時期,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所以姮娥改成了嫦娥。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下生活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避諱皇帝的名號只是其中之一,《公羊傳·閔公元年》記載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可以說是一條準則了,「為尊者諱」既避諱君主的名諱,為親者諱就是長輩和先祖的名諱,為賢者諱,既是聖人的名諱。不得不令人感嘆:活在古代真是太難了。雖然規矩很多,但是主要還是避諱君主的名諱。
  • 細數中國歷代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不怒自威,忽必烈慈眉善目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封為漢王。楚漢戰爭時期,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
  • 五大屬龍皇帝:仨開國皇帝有個「真命天子」,倆宋帝一個被馬踩死
    龍是中華圖騰,在古代代表皇權,故皇帝穿龍袍,坐龍椅,使的用的都掛上一個龍字。如果再加上屬龍,這皇帝就更牛了。中國古代還真有不少屬龍的皇帝,下面介紹五位。晉武帝(236年-290年)。236年是農曆丙辰龍年,所以司馬炎屬龍。
  • 國之將興,必有祥瑞,兩位平民開國皇帝出生時竟天現異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充滿傳奇經歷的開國皇帝,與他們傳奇的人生經歷一樣,他們的出生也充滿了神奇。這些開國皇帝們的出生經歷在現代看來都顯得十分詭異與神秘,太過離奇以至於讓人一看就知道假的,如果說只是野史俾聞倒也罷了,但是這些離奇事件卻都正是記載在正史之中。
  • 如果歷代開國皇帝生於同一時期,誰最後奪得天下的可能最大
    歷代開國皇帝牛人不少,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假如這些牛人生於同一朝代,誰最後的勝算會比較大呢?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們只當玩一場遊戲,每個玩家都可以選擇角色,來個開國君王群英會。
  • 這個開國皇后生了6個兒子,每次生子都夢到動物,3個兒子當了皇帝
    中國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傳奇人物,那就是北朝的武明皇后婁昭君,她是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歡的老婆,也就是名正言順的北齊帝國的開國皇后。她出身於鮮卑人的名門世家,祖父是侯爺,卻選擇了高歡這樣一個出身並不高貴的將領。
  • 宗廟裡要祭祀哪些人,神主要怎麼擺放都是有說法的
    北京明清太廟何為宗廟,廟在古代是先人尊貌的意思,宗廟就是先祖尊貌的意思。你能看到先祖尊貌的地方,那應該是祭祀的地方。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們祭祀祖先的場所,比如紅山文化發現的女神廟,祭祀女性祖先的建築。周代對什麼是廟有一定的規定,宗廟主體建築叫室,在室的兩邊應該有東西廂房。而沒有東西廂房的廟稱為寢廟。
  • 皇帝的廟號,原來是這樣定義的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所以漢朝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僅有少數擁有廟號。而漢朝由於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劉邦外,一般諡號和廟號都有「孝」字。例如: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而到了魏晉南北朝,廟號就開始泛濫了,幾乎是個皇帝就有廟號。到了唐朝,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外,一般也都有廟號。
  • 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安撫住眾將士後,唐玄宗想要繼續他的逃亡之路,可是一群父老鄉親圍了上來,請求皇帝留下,唐玄宗停留了很久,最後自己繼續西行,而讓太子李亨留下來安撫百姓。從此之後,李隆基就跟太子李亨分道揚鑣了,李隆基繼續去蜀中避難,而李亨則組織人馬準備抵禦安祿山的叛軍。不久之後,李亨到達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此時,李隆基仍是皇帝,而李亨也即位做了皇帝,一時間唐帝國出現了兩位皇帝。
  • 宰相寫下「青鵝」二字,武則天:殺了,百官不解,皇帝說:拆開念
    古代皇帝為了鞏固手中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想做什麼事,想剷除什麼人,無論什麼由頭,合理還是不合理,是否會遭到天下人的非議,他們都可以做得出來。比如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清時期的文字獄,僅僅只是在文字上都不容許有反動之意,在統治者眼中,容不得任何的紕漏,就說女皇武則天,她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手段必然不簡單,可以稱為鐵血手腕,如此才能鎮得住滿朝的男子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