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裡人,漢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鴻門宴後封為漢王。楚漢戰爭時期,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鹹熙二年(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鹹寧五年(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即隋文帝,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 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即唐高祖,字叔德,隴西成紀(甘肅天水)人, 祖籍邢州堯山(邢臺隆堯), 唐朝開國皇帝。 隋末天下大亂時, 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即宋太祖,字元朗,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1353年,參加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又譯黃臺吉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開國皇帝。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