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
由於天上恆星的相對位置和亮度看起來經久不變,人們容易對它們進行辨認,為了便於描述和指稱,對恆星進行命名是必要的。
起先,人們對恆星命名時往往借用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斛、臼、車、船、箕、鬥之類的生活用具;弧矢、畢之類的獵具;雞、狗、牛、狼等動物;織女、老人等人物。後來,帝座、太子、諸侯等帝王貴族;尚書、三公、將軍等文武官職;周、晉、秦、楚等列國名稱;羽林、華蓋等帝王侍衛和日用器物都被搬上了星空。中國古人命名星空的原則大體上就是把人間萬物投影到天上。
在給恆星命名的同時,人們為了觀測和記憶方便,把恆星劃分成不同的星群,各星群星數多寡不等,多到幾十顆,少到只有一顆,這樣的星群,在中國古代叫做星官。
在保存下來的先秦文獻中載有星官數38個包括恆星200餘額。司馬遷著的《史記·天官書》是最早系統描述全天星官的天文著作。《史記·天宮書》共載有92個星官,約500餘顆恆星,這些星官名稱在以後的天文著作中大部分被沿用下來。《漢書·天文志》載有118個星官,783顆恆星,比《史記·天宮書》中所載多了不少。張衡在《靈憲》中記載的星官數和恆星數又比《漢書·天文志》增加很多。
自戰國秦漢以後,天文星佔之術大為流行,形成了許多流派,其中著名的有石氏、甘氏、巫鹹等,它們各自都留下了記載恆星位宣和名稱的星經。在三國時代吳國太史令陳卓把石氏、甘氏、巫鹹三家星官並同存異,綜合編成了—份具有283星官、1464星的星表,並為之繪製了星圖。
為了方便記憶,人們把星官和恆星名稱編寫成韻文、詩歌的形式。早期的作品有北魏張淵的《觀象賦》、隋李播的《天文大象賦》等,到《步天歌》的出現,可謂集此類作品之大成。《步天歌》一般被認為是唐代王希明所作,用七言韻文介紹陳卓所總結的283官1464星,並配有星圖。
《步天歌》對於辨認和記憶全天星鬥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參考手冊。然而《步天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能產生重要影響的原因更在於它首次明確地把可觀測到的全部天空分作31個大區,即在後世一直流傳的三垣二十八宿分區法。
不同的文明對星空的命名和劃分,無疑都反映了各自的歷史和文化。現在全世界通行的全天星座命名和劃分體系始於幾千年前的兩河流域和埃及地區。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巴比倫人把較亮的恆星劃分成若干星座,後來為希臘和羅馬人進一步發展。希臘人主要以神話中的人物或動物為星座命名。到公元2世紀,北天星座名稱已基本確定。
公元17世紀,隨著地理大發現的推進和環球航行的成功,海員們觀測到了在北半球不能看到的南天恆星,南天共有48個星座獲得命名並逐漸確定下來。1841年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提出星座界線,以赤經線和赤緯線劃分,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布了88個星座方案。
全天88個星座中有12個星座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經常穿行其間的,這12個星座正好繞天一周,以地球為中心,太陽環繞地球一周所經過的視軌跡被稱為「黃道」,這12個星座也成為黃道十二星座。
古巴比倫人早就對這些黃道星座十分關注了,他們利用12星座作為參照來描述日月行星的運行,為了方便,又把黃道分成12等分,每等分30°,為一宮,太陽每月行經一宮。黃道12宮的命名與黃道12星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