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我,與古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嗎

2020-11-15 中國新聞網

  近日,「玉兔二號」巡視器完成三個月晝工作,進入第三個月夜。自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不斷拓展著人類對月球的認識。而在之前不久,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准了我國申報的嫦娥四號著陸點及其附近5個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嫦娥四號著陸點周圍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個環形坑,分別被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

紫微垣為我國古代星官體系中的三垣之一,位於北天中央位置。徐剛製圖

  浩瀚宇宙無邊無際,滿天繁星璀璨如畫。古人在仰望星空時,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中國喚之為星官,西方稱之為星座。而織女、河鼓和天津正是我國古代星官體系「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

  星座背後是文化傳承

  天文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知識體系之一,在很多古老文明中都有關於星座方面的記載。「迄今最早與星座有關的考古發現,是位於法國南部的洞穴彩繪,時間距今17300年。在古巴比倫、古埃及、亞述等早期文明中也都有關於星座的記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黎耕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對星空的認識越來越完善,然而很多星座背後的文化內涵也隨著政治版圖的變遷與文化的此消彼長而演變。這些認識在近代則主要表現為以西方文明為核心的古希臘星座體系和以中國文明為核心的星官體系。這兩套星座體系的背後,分別代表著數千上萬年的文化發現與傳承。

  星座體系源於人們對星空的想像。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無論是古今中外,人們所仰望的都是那片星空。經過長期觀察與縝密思考,人們發現通過亮星的相對位置可以更容易地將天上的星辨識出來,從而可以發現其周年、周月的變化規律。

  由於認識水平的局限,在古時人們並不知道與地球、太陽、月球,甚至太陽系和銀河系等相關的天文學常識。因此人們就設想這些星之間有看不見的連線,結合人們的想像,構建出星座體系。西方諸文明的星座體系經過古希臘的弘揚與傳播而得以傳承,因此也常被稱為希臘星座。其中的想像多是基於希臘的神話故事。而中國星官體系從先秦時期就有了雛形,三國時期基本定型,隋唐最終完善。它基於古人的「天人感應」思想,他們認為天上擁有和人間相對應的皇宮與政府,因此構建了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體系。

  「最主要的星座分類,西方是比較一貫的,東方則比較多,東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古代的星官體系。東西方分類標準不同,跟文化傳統相關。西方文明起源自兩希(希臘和希伯來),於是西方星座大多源自於希臘神話,表現的是神話裡的人物和動物、物品。中國的星座則完全是另外一套體系,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縮影,星官包括社會人物、歷史典故、政治制度、建築規範、皇家禮儀等等,完全沒有神話傳說和故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齊銳說道。

  統一標準形成了88星座體系

  1609年,望遠鏡的發明和運用使得天文學進入全新的階段,人們能看到的星也遠遠超越了過去。進入二十世紀,天文學家們在進行變星等現代天文學研究時,經常會由於星圖上的星座標準不一,使研究陷入困境。基於這樣的原因,全球天文學家迫切需要一套統一的星座體系與命名標準。

  為了統一星座的劃分,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經過研究討論,公布了全天88個星座的名稱與範圍,並且規定星座的界限一律以赤經線和赤緯線來劃分。不同星座的面積相差懸殊,比如最大的長蛇座佔據天區的面積達1300平方度,而最小的南十字座佔據天區的面積卻只有68平方度。各個星座內所包含的肉眼可見星的數量也是有多有少,各不相等。其後,中國天文學會又確定了星座的中文譯名,它們成為正式的學術名稱。

  「將全天的星空分成88個區域,就是所謂的88星座體系。這88個星座中,有一半多來源於古希臘,其中48個星座是在託勒密的《至大論》中記述的,另外也融合了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亞述的一些文化元素。如今,88星座作為全世界統一的星座命名標準,被世界上的天文研究者廣泛使用。」黎耕說道。

  齊銳表示,現代天文學上有88個星座,其中48個就是西方傳統的古代星座。其餘星座則是在大航海時代以後,逐步補充完善的。現代天文學採用的是西方體系,是因為科學是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的。中國星官體系始於秦漢,傳承近兩千年,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在明末清初,隨著西方科學和文化的引入,傳統的星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也就是說清代留下來的中國古代星官體系,實際上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的傳統了。

  幾千年內星空幾乎不變

  從古代確認天文星圖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幾個世紀,天上星星的位置有多大變化呢?我們現在看到的星座、星空和古人看到的還一樣嗎?

  在齊銳看來,星星在天空的位置,一直都在變化,但是變化很慢,在幾千年中的變化幾乎可以忽略。所以,中外星座的改變,並不是因為星星本身位置的變化造成的,反而是在傳承中人為的改變造成的。

  黎耕也表示,我們肉眼可見的天上的星,包括了恆星、行星等天體,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太陽系的五顆大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被稱為「五星」。它們的運行速度較快,從地球上看來位置變化不一。除此以外,那些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和星系在我們看起來相對位置幾乎是基本固定不變的。

  它們不是真的固定不動。如果從短時期內來看,我們今天和幾百年前的古人看到的星空基本無異;但是如果將時間尺度放大到數千甚至上萬年,那麼星空還是會發生微小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地球運動的不規則性引起的,俗稱歲差。

  簡單來說,歲差就是地球自轉軸的長期運動。歲差可以使同一顆恆星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公元前150年前後,古希臘天文學家、西方古代天文學創始人喜帕恰斯就是通過比較他觀測到的星表和前人的星表,發現了歲差。在外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在空間並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斷發生變化。歲差是地球公轉和地軸運動相結合的結果。

  當然,人類文明相對宇宙尺度而言實在是太短暫了,因此這種變化對我們沒有太大的影響。

  除了歲差之外,恆星自行也是影響我們看到星星位置變化的重要因素。所謂恆星自行是指恆星於一年內在天幕上所行經的距離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度。事實上自行一般很小,只有200顆星的自行達到每年1角秒,其中50顆達到每年2角秒。而天空中以巴納德星的自行為最大,每年移動達10.31角秒,為地球上所見月球角直徑的0.5%。「因此,大部分星座的相對圖案幾千年內並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高健說。

  他表示,歲差改變恆星位置的效果比較複雜,但近似可以看作只改變單個天體的坐標值,天體「動」的原因是參考系變了,不是天體的絕對位置變了。而自行是天體實實在在的位置變化,但由於距離遙遠,在地球上看來變化非常微小。(記者 陸成寬)

相關焦點

  • 天文很有趣,所以我開了一間可以仰望星空的書房
    大大的望遠鏡豎在窗邊,黑板上畫滿了星空軌跡圖……與其說這是一間書店,不如說它更像一個小型的宇宙研究所。這就是臺灣第一家以天文為主題的獨立書店——仰望書房。書房施逸昕自高中起便是天文迷。本文圖除署名外,均為被訪者提供。
  • 仰望星空不肯入睡,永遠是男孩
    男孩子小的時候大多喜歡仰望星空,少年馬化騰在迷上計算機之前,最大的興趣也是抬頭仰望,他當時唯一的課外班是深圳中學天文興趣小組。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騰訊傳》裡寫到,1986年,初三年級的馬化騰用一架準專業級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哈雷彗星的回歸,從中學時代到今天執掌萬億騰訊帝國,他一直訂閱《天文愛好者》這本雜誌。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在鄉村夜晚的田野上,在城市的天際線外,在科普紀錄片中,你一定見過「宇宙」。浩瀚的,壯麗的,足以震撼靈魂的「宇宙」。而你沒見過的,是它隱藏在可見光波段外的,令人迷醉的更多「側面」。「這是紅外波段觀測到的宇宙。」
  • 暖心文案|仰望星空,萬物都成了你的點綴。
    仰望星空,萬物都成了你的點綴。 Look up at the sky, everything has become your ornament. 仰望星空數不清,到底有多少顆星辰,但我確信每一顆都是你的點綴。
  • 夏日北至,仰望最絢爛的星空(組圖)
    夏日北至,仰望最絢爛的星空  沿著太陽最長的那縷光,  能量一點點積攢。  池塘的荷花還沒睡醒,  午後的鳴蟬,  因知曉所有熱度而聒噪。  直射北回歸線中點,5000年首次  一碗麵,傳承千年的祭祀那麼美麗的星空在哪裡  在越來越接近夏至的時間裡,城市裡的氣溫不可抑制地上升,35℃、37℃、39℃,隨著溫度計上的水銀柱不斷向上攀爬,炎熱的盛夏早已猝不及防地開始了。  今天是夏至,你想好了這樣的熱烈之夏該如何度過嗎?嘗試和我們一起享受自然的夏夜吧!
  • 華為DIGIX TALK邀星空攝影師與你一起探秘星辰
    你是什麼星座?除了十二星座,你還知道其他的星座嗎?快來華為DIGIX TALK平臺觀看演講《抬頭仰望處,徵途是星辰》,華為誠邀Discovery 探索頻道中國區籤約創作人、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年度天文攝影師大賽獲獎者葉梓頤與大家一起探秘星辰。
  • 「活動預告」仰望星空——「漫遊星座之旅」活動來襲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充滿了好奇,每當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時,都會浮想聯翩。隨著人類對星空的探索之旅不斷延伸,不同文明也在這耀眼星空下碰撞與交織。(圖片來源於網絡,智利阿塔卡瑪大型射電望遠鏡陣列所攝)為了方便觀察,先人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大小不一,每個區域就是一個星座。在東西方的不同文化中,這些星座流傳下了哪些神秘動人的傳說呢?仰望星空,怎樣在漫天繁星中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那個星座呢?包羅天文星象知識的天球儀又是怎麼回事呢?
  • 做一個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人
    若是失去了一切,我們確實可以從頭再來,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有時你未必有大把的時間去重新起跑。   夢想有遠有近,只有離我們最近的那個夢想才是最現實的。巨商大多是從最底層的工作開始做起的,有的做過賣報童,有的做過小商販,還有的做過電焊工。但是,他們的一個共性是,不管做什麼,都能耐心地將眼下手中的工作做好,在平凡的崗位中取得出色的成績。
  • 鵲橋正頭頂,又見七夕時-今天讓我們一起抬頭仰望星空
    今天我們一起觀星如何!夜空中牛朗星和織女星的位置七夕節原本是起源於「乞巧節」,後來人們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了「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
  • 今年春節,帶著孩子來鄭州科技館「仰望星空」吧!
    1月31號下午,「仰望星空設計「仰望星空」展覽,是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參與體驗「走過四季」「萬有引力」「克卜勒三定律」等展項,從而進一步感知宇宙,了解宇宙、了解太陽系、了解地球,培養人對宇宙的好奇心,讓仰望星空成為一種習慣。
  • 溫柔文案|感恩生命,也去仰望星空
    She wasn't doing a thing that I could see, except standing there, leaning on the balcony railing, holding the universe together.在我看來,她什麼也沒做,只是站在那裡倚著陽臺欄杆
  • 暖心文案|生活在黑暗裡的人,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生活在黑暗裡的人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Those who live in the dark still have the right to look up to the stars.小安真的特別喜歡這段話,最近可能發生了很多的新聞,會讓你有一些動容。
  • 仰望星空 漫遊宇宙 餘杭科技館天文科普主題展進行中
    由余杭科技館主辦的「仰望星空」天文科普主題展覽日前正在科技館一樓開展。來自餘杭實驗中學高一(2)班的同學們,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探索天文奧秘。浩瀚的宇宙、閃閃發光的夜空,這一切都在餘杭科技館等你來探索!可關注「餘杭科協」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攜帶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如市民卡或身份證),並佩戴好口罩入館免費參觀。
  • 仰望同一片星空,向2020年4月天琴座流星雨許下願望
    在晴朗的天空下,還呆在家裡面嗎?我們都處於相似的情況之下,由於疫情的發展,全世界大多數的業餘天文學團隊都在家中或者他們的後院裡觀察天空。本周即將到來的一個天文學奇觀:四月的天琴座流星雨,觀察這個奇觀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設備,就只需要一套工作設備即:』Mk-1 eyeballs』和一個晴朗清澈的天空即可。
  • 躺在家裡仰望星空?Beatsonic 發布星座 LED 燈泡
    在一年四季中,對北半球的我們而言,夏季應該是最適宜觀看星空的季節了。但觀星並沒有想得那麼容易和舒適,戶外的蚊蟲叮咬恐怕就讓觀星的熱情大打折扣,那麼在家是不是也能觀星呢?答案是可以,近日,Beatsonic發布了一款星座LED燈泡,讓我們躺在床上就能仰望「星空」。
  • 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而人,在成長的同時,便從未放棄對星空的探索。身居於華夏這片大地上的中國人便是這樣,早早就解讀著星空的秘密。所以,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走進古人的天文史,讀一讀古人寫給星空的情書吧!原始社會的人們早在原始社會,古人就開始對星空的探索,繪製著自己的星圖。但你知道是什麼觸發了古人對星空的好奇嗎?難道是為了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浪漫?答案是否定的。
  • 到科技館看免費天文展,讓孩子們站上「仰望星空」制高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通訊員 朱建強 解富東 徐英傑為助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給暑期的淄博學子提供一方科普熱土,由淄博市科協、淄博市文明辦、淄博市教育局聯合主辦,淄博市科技館承辦的「仰望星空」天文科普展,將於8月7日在淄博市科技館新館開展。
  • 讀書人沒有仰望星空的高貴精神,便有可能墮入鼠目寸光的邪惡途徑
    「天行健,君子將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清華大學的校訓告訴我們:清華大學是一座為國家民族培養仰望星空的人。這位清華博士是典型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庸俗的意識行為和市儈、精明的生意人沒有任何區別。他佔用了國家和社會許多優質教育資源,而其目的僅只想找一個收入穩定、對個人有發展前景的工作,絲毫沒有一個知識分子的使命和擔當。
  • 吉利星越「追星計劃」:以星空之名的探索與仰望
    此次跨界合作,打造了知乎首檔星空探索公路紀實節目《趕星河的人》,節目聚焦在三位知友的追星之路,也關注他們與本我、他人、與久違的自然交流中所湧現的心靈對話與人生哲思。在一路行進的人文紀錄,和西北大漠風光的壯美鏡頭中,引發觀眾內心的嚮往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