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理解孩子的畫》讓人想當然地以為,作者一定是試圖帶領我們通過某種方式去「理解」孩子的畫,也就是說,畫是途徑,要理解的是心理、意識、社會生活狀況之類的。沒想到,這真的是一本就事論事的對兒童畫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歸納之作。作者是法國蒙彼利埃第三大學的教授熱內·巴爾迪,他倒是曾開授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但是出版的多部著作卻沒有明顯引入心理學的理論,而都是關於兒童畫演進的專著。
他在書的結語中說:「關於兒童畫,我並沒有言無不盡。我們投向兒童畫演進的目光照亮了某些方面,但也仍有目光所不及的暗處。我只是儘量以簡潔、完整而不浮於表面的方式,為讀者勾勒出經過簡化的總體觀察。」
「經過簡化的總體觀察」確實是對該書內容非常精準的描述,比如書中最有趣的、關於孩子畫的「小人」是如何從「圓形小人」到「羅列式小人」到「蝌蚪人」再到「線性小人」「管狀小人」「輪廓小人」等的。
又比如下表所提供的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對基本幾何圖形的掌握。
這些在大量地、持續性地觀察中得到的結論,帶出了很多我們熟睹之下不曾察覺的有趣現象,而背後的原因說來也往往單純得好笑。
比如,為什麼孩子的畫裡總是會出現太陽呢?「一旦孩子像羅莎麗婭那樣學會了圓形和放射狀線條的組合,他就會在幾乎每一幅畫中畫上太陽。……放射狀圖形是孩子繪畫語言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圖形之一。它畫起來十分容易,視覺效果平衡而又美觀,這種象形的力量讓我們的小畫家樂此不疲,甚至把它應用到幾乎過分的程度。」
又比如,關於孩子是怎麼使用顏色的問題,巴爾迪總結了三條,一是隨機性,「畢卡索說過:『不知道多少次,在我正準備上藍色的時候,發現藍色用完了,於是我就拿起紅色,塗在了本該是藍色的地方。』孩子也是如此。在沒有藍色的時候,他塗上紅色。還有些時候,他只是隨手抓起了離自己最近或是削得最尖的那支筆。」二是裝飾性,「在五至七歲,孩子是個隨心所欲的畫家,顏色對他而言就是裝飾性的,必須『好看』。」當然,如下表所示,很快,孩子在顏色的使用上就出現了第三種傾向,即「約定俗成的條條框框」。因此,作者提醒我們「試圖解釋孩子畫中的色彩時,請務必謹慎!」因為這很可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另外,關於男孩女孩的色彩喜好,作者說:「在被問到三種最喜歡的顏色時,女孩通常會說粉紅色、紅色和藍色;而男孩會說紅色、藍色和黑色。紅色和藍色是代表童年的顏色。粉紅色則是一種將男孩和女孩徹底區分開的顏色,因為它是女孩們的首選,而男孩們則根本沒有提到它。這一特點與我們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粉紅色/藍色二元對立的傳統規則相呼應」。
而上面提到過的「小人」研究也提供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的現象解讀。比如,為什麼孩子們畫的小人往往會頭大身體小呢?作者說,那可能是因為「腦袋的輪廓必須能夠容得下小人面部的一切元素,而身體裡面反正不需要填什麼東西。所以孩子總是放大腦袋,以防面部的細節裝不下;他們也總是縮小身體,因為身體對他們而言並不包含什麼」。再說,「當孩子開始畫小人時,他擁有整張畫紙的空間,可以在頁面中央畫上一個大大的圓形」。至於雙腿的長度麼,那就取決於畫完腦袋和身體後,頁面還剩下多少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小人的面部元素中,「鼻子是一個容易添加的元素。可是,孩子四五歲時畫的小人大半都沒有鼻子。一直到九歲,仍然有大約10%的小人沒有鼻子。一般來說,鼻子的存在與否十分具有隨機性。五歲的孩子很可能今天給小人加了個鼻子,第二天卻又忘了畫。」這是為什麼呢?首先,「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他只專注於那些最關鍵的元素。在目前的階段,他不認為鼻子是一個關鍵元素。這樣想的孩子絕對不止一個。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在的表情符號都沒有鼻子,可從來沒有人抗議,常識中,鼻子似乎是面孔上可有可無的一個元素。」其次,這基於孩子畫人臉的順序,「他通常先畫眼睛和嘴巴,然後畫鼻子。有時候當他發覺自己忘了畫鼻子,猶豫一下之後,又會把鼻子添加上去。有時,一雙大眼睛(極為常見)和一張嘴巴已經佔據整個面部,就沒有位置畫鼻子了」。此外,畫鼻子還存在技術難度,「如果小人是側面,鼻子的形狀通常會表現得更好。正面時,鼻子的畫法顯出兩種不同視角的衝突,有點像讓他去畫正對著自己的水壺手柄那樣困難。但這也產生了大量不同形態的鼻子造型。」以下是書中隨即給出的一張令人嘆為觀止的鼻子圖形清單,極度嚴謹中是炸裂的法式蠢萌喜感!
這某種程度上也足以代表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那麼當真的研究,又那麼好玩,文字間還布滿了孩子們爛漫的畫作,就好比他們最喜歡畫的太陽,不僅光芒萬丈,還面帶微笑,太令人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