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摘編等使用
全文約3500字,閱讀需要約9分鐘
編輯:優樂美
建國70年·眾志成城·長春
70年,長春在逐漸「長大」
1953年版
為了配合「一汽」項目落戶長春,在長春市人民經濟計劃委員會內成立了城市規劃小組,負責長春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於1952年底完成《長春市初步城市輪衡規劃(草案)》,1953年初定稿。
1954年版
1952年底,長春市成立了城市建設計劃委員會,負責城市規劃研究設計與執行工作。1953年底,中央建工部城市規劃組來長指導規劃編制工作。1954年初編制完成1954年版長春城市總體規劃。
1956年版
隨著「一汽」、長春機械廠、機車廠、客車廠、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工廠科研院校在長興建,長春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長春市編制完成1956年版總體規劃。
1957年版
根據「勤儉建國」方針,中共中央要求城市建設必須符合節約原則,反對規模過大、標準過高、佔地過多的現象。長春市根據國家政策下調了規劃年限和規劃指標,編制完成了1957年版總體規劃。
1958年版
1958年,全國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根據國家新的形勢,長春市調整規劃指標和年限,隨著松遼運河的提出,城市總體規劃再次做出調整,從而編制完成1958年版總體規劃。
1959年版
1959年,全國建設持續升溫,特別是八屆八中全會後,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擁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將長春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城市成為長春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思想,長春市編制完成1959年版總體規劃。
1960年版
1959年版總體規劃經長春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同意後,按市委、市人民委員會意見進行修改,進而編制完成1960年版總體規劃,並報省政府審批。
1962年版
1960年末,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同時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規劃」。因此,在1960年版總體規劃基礎上,長春市調整完成了1962版總體規劃。
1980年版
「文革」期間,長春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受到嚴重影響。長春市於1973年8月提出了編制長春城市規劃的意見,要求恢復開展城市規劃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於1980年開始編制總體規劃,並於1985年獲國務院批覆。
1996年版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長春市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適應新時代的建設速度,長春市於1994年開始編制新一輪總體規劃,並於1999年獲國務院批覆。
2011年版
21世紀後,隨著中國成功加入WTO,長春市的發展更為迅速。為了更好地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配合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宏觀戰略,長春市編制完成2011版總體規劃,並於2011年獲國務院批覆。
2017年版
為了配合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促進城鄉區域間協調健康發展,長春市於2016年再次對總體規划進行修編,並於2017年獲國務院批覆。
39年前的長春,三環是城市生活的邊界
1980版長春總體規劃
本版相關圖片與文字資料來源於「新中國70年長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展覽」
建國70年·眾志成城·長春
禮敬時代,70年長春城市變遷
在王錦思老師的家裡,翻出建國70年以來的長春老照片,仍然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被幸福感貫穿著各個年代的城市,也許是因為這裡有中國第一個電影製品廠,有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這個城市裡的人們天生就與時代緊密聯繫著。
如今的長春,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透過一張張老照片,講述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變遷故事。
居住70年:從土坯房,到精裝房
透過1980版的長春市區現狀圖,那時候的長春還是在三環之內發展,寬城和朝陽是最發達的城區。
當時,連四環路的概念都沒有,更不用說繞城高速公路;東南部還是一大片空白,如今的東南板塊乃至淨月區,已經發展成為長春最宜居的區域之一。
曾經被津津樂道的「街邊子」不斷被突破,長春已經全面突破繞城,城市在不斷變高變大,一不留神之間,居住氛圍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2017年7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住房面積由3.6㎡上升至36.9㎡,房子不斷變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在21世紀長大的孩子,很少人會知道建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三代同居一室的生活。
我們現在常被忽視的寬城,當年卻擁有著全城最讓人羨慕的房子,那些隨著中東鐵路建起的俄式建築和偽滿時期建起的住宅,曾是世界最現代的居所,擁有著諸如抽水馬桶、自來水、煤氣入戶、項目地板等等生活配套設施。
建國初期,仍有很多人,還是要住在用土坯建造的房屋中,過著「一間房子半間炕」的生活。
再之後,隨著紅磚的出現,土坯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建築技術逐漸被應用,一塊塊磚,一塊塊瓦,築成了一個個家。
改革開放初期,人口與住房矛盾日益增大,而隨著鋼筋水泥的普遍應用,使得房子建高成為可能,「筒子樓」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居標籤。
一長廊連接幾十戶家庭,整層居民共用一個衛生間,廚房安置在走廊。早晨排隊洗漱,飯口時油煙飛濺、人聲鼎沸,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擁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住宅單元樓出現,讓居住條件跨上一個大臺階,私密性更好,鄰裡關係卻也不像以往那麼緊湊。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終結,中國進入商品房時代。更大面積的住宅出現,更多功能空間如客廳、雙衛生間、餐廚分離、書房、儲藏室、衣帽間等紛紛出現,居住舒適度大為提升。
1999年,首個全國房企,大連萬達進入長春,開發長春明珠小區。此後,萬科、中海、保利、恆大等越來越多的房企陸續進入,讓更多長春購房者了解到景觀規劃、物業管理、生活配套等等與人居相關的事情。
2000年,《房地產報》創刊,服務於購房者,見證長春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如今,房地產報也升級為房報傳媒的全新媒體機構,擁有自己的網際網路購房服務平臺「找房豹」。
70年過去了,很多家庭從幾代人住一套房子,到現在一家擁有多套改善住房,還有的家庭開始投資商業、投資外地房產。房子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僅只有住的含義,也有家庭財產保值的功能,當然,更多的是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出行70年:從馬車,到地鐵和快速路
有位經歷過偽滿時期的老人回憶,新中國的長春,最開心的就是有了在馬路上「溜鐵圈」的自由。那時的路沒有現在這樣寬這樣長,也沒有現在這麼擁擠。常見的是牛車、馬車,偶爾過來一輛汽車,會讓孩子們奔跑追逐。
70年前,長春帶著有軌電車的印記駛入新中國,仍在運營的54路有軌電車,承載著這座全國有軌電車運營時間最長的城市光環。
常有文藝青年到54路打卡,寫下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喜歡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
這一時期,第一汽車製造廠於1953年7月15日奠基,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長春的馬路上開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而一汽廠區也是長春最早的「擴城」運動。
被稱為「大辮子」的無軌電車也是上世紀除了自行車之外,城市的一道風景。
1960年,三馬路至南關有軌電車改為無軌電車,1983年改為61路無軌電車,是長春站前的一道靚麗風景。「連節兒」的車廂,轉彎時車中的座位也會隨之轉動,車上兩個大辮子不時地噼裡啪啦冒著火花,若是急了,還會掉下來,需要司機重新掛上。等待的時光偶有煩躁,但卻情趣無限,整個城市多了慢悠悠的調性。
2001年4月14日,最後一輛無軌電車下線,「大辮子」電車成為記憶。
如今的長春,立體交通縱橫,軌道交通線路也在延長。
2002年10月30日,長春軌道交通輕軌3號線建成運營,最初空蕩蕩的車廂,現在早晚人流如織。
2017年長春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長春正式步入地鐵時代。時隔一年,地鐵2號線和軌道交通8號線陸續通車。加上輕軌4號線,長春軌交網絡已有5條線路。
長春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已獲得國家批覆,建成後將形成「三主五輔雙模式」的線網布局,城市在不斷向外延伸。
另一方,私家車已成為標配,長春陸續建成亞泰大街快速路、兩橫三縱快速路等快速路系統,今年9月30日,吉林大路快速路主線部分又將通車。
人們的出行方式多種多樣,也越來越方便。
近日,中央政法委同中央政法各單位共同主辦的「70年70部優秀政法題材影視作品」推薦結果公布,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冰山上的來客》《保密局的槍聲》《任長霞》等3部影片榜上有名。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影用一部部優秀影片,讓更多人知道長春這座城市,也豐富了那個年代人們的業餘生活。
建國初期,百姓生活並不富裕。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憑票「購物」時代,現在的歐亞新發百貨商場,也就是曾經的二商店,是長春的商業中心,也是長春最時髦的地方。一些企事業單位也會頒發如下圖的各種紀念品。
50年代的結婚證很有時代感,稍微講究的人家仍有在喜餅上印字的傳統。
一轉眼,70年時光,流轉到了我們熟知的時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從未止步。
我們很想找到,上個世紀70年代在西廣場附近手捧《毛主席語錄》的少女。
也想問候一下,在南湖公園讀書的年輕人。
偶爾,身邊的老人會講起曾經故事。
當人民大街的華燈亮起,屬於我們的時代記憶,也將以新的記憶延續。
鳴謝:王錦思(照片提供)
王錦思,吉林德惠鰉魚島人,民間收藏家,北京大學研究生學歷,北京「錦標堂」主任,系列著作:《發現抗戰》、《圖說抗聯》、《發現東北》、《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國更行》。
部分圖片來源新中國70年長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展
《近期熱點樓盤》點擊下方文字即可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