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時代,看長春70年城市變遷

2020-12-01 騰訊網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摘編等使用

全文約3500字,閱讀需要約9分鐘

編輯:優樂美

建國70年·眾志成城·長春

70年,長春在逐漸「長大」

1953年版

為了配合「一汽」項目落戶長春,在長春市人民經濟計劃委員會內成立了城市規劃小組,負責長春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於1952年底完成《長春市初步城市輪衡規劃(草案)》,1953年初定稿。

1954年版

1952年底,長春市成立了城市建設計劃委員會,負責城市規劃研究設計與執行工作。1953年底,中央建工部城市規劃組來長指導規劃編制工作。1954年初編制完成1954年版長春城市總體規劃。

1956年版

隨著「一汽」、長春機械廠、機車廠、客車廠、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工廠科研院校在長興建,長春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長春市編制完成1956年版總體規劃。

1957年版

根據「勤儉建國」方針,中共中央要求城市建設必須符合節約原則,反對規模過大、標準過高、佔地過多的現象。長春市根據國家政策下調了規劃年限和規劃指標,編制完成了1957年版總體規劃。

1958年版

1958年,全國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根據國家新的形勢,長春市調整規劃指標和年限,隨著松遼運河的提出,城市總體規劃再次做出調整,從而編制完成1958年版總體規劃。

1959年版

1959年,全國建設持續升溫,特別是八屆八中全會後,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擁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將長春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城市成為長春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思想,長春市編制完成1959年版總體規劃。

1960年版

1959年版總體規劃經長春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同意後,按市委、市人民委員會意見進行修改,進而編制完成1960年版總體規劃,並報省政府審批。

1962年版

1960年末,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同時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規劃」。因此,在1960年版總體規劃基礎上,長春市調整完成了1962版總體規劃。

1980年版

「文革」期間,長春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受到嚴重影響。長春市於1973年8月提出了編制長春城市規劃的意見,要求恢復開展城市規劃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於1980年開始編制總體規劃,並於1985年獲國務院批覆。

1996年版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長春市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了適應新時代的建設速度,長春市於1994年開始編制新一輪總體規劃,並於1999年獲國務院批覆。

2011年版

21世紀後,隨著中國成功加入WTO,長春市的發展更為迅速。為了更好地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配合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宏觀戰略,長春市編制完成2011版總體規劃,並於2011年獲國務院批覆。

2017年版

為了配合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促進城鄉區域間協調健康發展,長春市於2016年再次對總體規划進行修編,並於2017年獲國務院批覆。

39年前的長春,三環是城市生活的邊界

1980版長春總體規劃

本版相關圖片與文字資料來源於「新中國70年長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展覽」

建國70年·眾志成城·長春

禮敬時代,70年長春城市變遷

在王錦思老師的家裡,翻出建國70年以來的長春老照片,仍然能感受到,這是一個被幸福感貫穿著各個年代的城市,也許是因為這裡有中國第一個電影製品廠,有中國第一個汽車製造廠,這個城市裡的人們天生就與時代緊密聯繫著。

如今的長春,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透過一張張老照片,講述一個又一個時代的變遷故事。

居住70年:從土坯房,到精裝房

透過1980版的長春市區現狀圖,那時候的長春還是在三環之內發展,寬城和朝陽是最發達的城區。

當時,連四環路的概念都沒有,更不用說繞城高速公路;東南部還是一大片空白,如今的東南板塊乃至淨月區,已經發展成為長春最宜居的區域之一。

曾經被津津樂道的「街邊子」不斷被突破,長春已經全面突破繞城,城市在不斷變高變大,一不留神之間,居住氛圍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2017年7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住房面積由3.6㎡上升至36.9㎡,房子不斷變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在21世紀長大的孩子,很少人會知道建國初期很長一段時間內,三代同居一室的生活。

我們現在常被忽視的寬城,當年卻擁有著全城最讓人羨慕的房子,那些隨著中東鐵路建起的俄式建築和偽滿時期建起的住宅,曾是世界最現代的居所,擁有著諸如抽水馬桶、自來水、煤氣入戶、項目地板等等生活配套設施。

建國初期,仍有很多人,還是要住在用土坯建造的房屋中,過著「一間房子半間炕」的生活。

再之後,隨著紅磚的出現,土坯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新的建築技術逐漸被應用,一塊塊磚,一塊塊瓦,築成了一個個家。

改革開放初期,人口與住房矛盾日益增大,而隨著鋼筋水泥的普遍應用,使得房子建高成為可能,「筒子樓」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人居標籤。

一長廊連接幾十戶家庭,整層居民共用一個衛生間,廚房安置在走廊。早晨排隊洗漱,飯口時油煙飛濺、人聲鼎沸,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上世紀80年代,擁有獨立廚房和衛生間的住宅單元樓出現,讓居住條件跨上一個大臺階,私密性更好,鄰裡關係卻也不像以往那麼緊湊。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終結,中國進入商品房時代。更大面積的住宅出現,更多功能空間如客廳、雙衛生間、餐廚分離、書房、儲藏室、衣帽間等紛紛出現,居住舒適度大為提升。

1999年,首個全國房企,大連萬達進入長春,開發長春明珠小區。此後,萬科、中海、保利、恆大等越來越多的房企陸續進入,讓更多長春購房者了解到景觀規劃、物業管理、生活配套等等與人居相關的事情。

2000年,《房地產報》創刊,服務於購房者,見證長春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如今,房地產報也升級為房報傳媒的全新媒體機構,擁有自己的網際網路購房服務平臺「找房豹」。

70年過去了,很多家庭從幾代人住一套房子,到現在一家擁有多套改善住房,還有的家庭開始投資商業、投資外地房產。房子對於現代人而言,不僅只有住的含義,也有家庭財產保值的功能,當然,更多的是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出行70年:從馬車,到地鐵和快速路

有位經歷過偽滿時期的老人回憶,新中國的長春,最開心的就是有了在馬路上「溜鐵圈」的自由。那時的路沒有現在這樣寬這樣長,也沒有現在這麼擁擠。常見的是牛車、馬車,偶爾過來一輛汽車,會讓孩子們奔跑追逐。

70年前,長春帶著有軌電車的印記駛入新中國,仍在運營的54路有軌電車,承載著這座全國有軌電車運營時間最長的城市光環。

常有文藝青年到54路打卡,寫下張愛玲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喜歡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

這一時期,第一汽車製造廠於1953年7月15日奠基,1956年7月13日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長春的馬路上開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而一汽廠區也是長春最早的「擴城」運動。

被稱為「大辮子」的無軌電車也是上世紀除了自行車之外,城市的一道風景。

1960年,三馬路至南關有軌電車改為無軌電車,1983年改為61路無軌電車,是長春站前的一道靚麗風景。「連節兒」的車廂,轉彎時車中的座位也會隨之轉動,車上兩個大辮子不時地噼裡啪啦冒著火花,若是急了,還會掉下來,需要司機重新掛上。等待的時光偶有煩躁,但卻情趣無限,整個城市多了慢悠悠的調性。

2001年4月14日,最後一輛無軌電車下線,「大辮子」電車成為記憶。

如今的長春,立體交通縱橫,軌道交通線路也在延長。

2002年10月30日,長春軌道交通輕軌3號線建成運營,最初空蕩蕩的車廂,現在早晚人流如織。

2017年長春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長春正式步入地鐵時代。時隔一年,地鐵2號線和軌道交通8號線陸續通車。加上輕軌4號線,長春軌交網絡已有5條線路。

長春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已獲得國家批覆,建成後將形成「三主五輔雙模式」的線網布局,城市在不斷向外延伸。

另一方,私家車已成為標配,長春陸續建成亞泰大街快速路、兩橫三縱快速路等快速路系統,今年9月30日,吉林大路快速路主線部分又將通車。

人們的出行方式多種多樣,也越來越方便。

近日,中央政法委同中央政法各單位共同主辦的「70年70部優秀政法題材影視作品」推薦結果公布,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冰山上的來客》《保密局的槍聲》《任長霞》等3部影片榜上有名。

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長影用一部部優秀影片,讓更多人知道長春這座城市,也豐富了那個年代人們的業餘生活。

建國初期,百姓生活並不富裕。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憑票「購物」時代,現在的歐亞新發百貨商場,也就是曾經的二商店,是長春的商業中心,也是長春最時髦的地方。一些企事業單位也會頒發如下圖的各種紀念品。

50年代的結婚證很有時代感,稍微講究的人家仍有在喜餅上印字的傳統。

一轉眼,70年時光,流轉到了我們熟知的時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從未止步。

我們很想找到,上個世紀70年代在西廣場附近手捧《毛主席語錄》的少女。

也想問候一下,在南湖公園讀書的年輕人。

偶爾,身邊的老人會講起曾經故事。

當人民大街的華燈亮起,屬於我們的時代記憶,也將以新的記憶延續。

鳴謝:王錦思(照片提供)

王錦思,吉林德惠鰉魚島人,民間收藏家,北京大學研究生學歷,北京「錦標堂」主任,系列著作:《發現抗戰》、《圖說抗聯》、《發現東北》、《超越日本》、《日本行中國更行》。

部分圖片來源新中國70年長春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展

《近期熱點樓盤》點擊下方文字即可查看文章

相關焦點

  • 透過衣著變化感受時代變遷
    70年來,湛江百姓在衣著的變遷,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巨變,同時也倍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近日,記者走訪了湛江一些普通市民,請他們談「衣」的變化。1962年在上海外灘留影,衣服樸素厚實。73歲的吳川一中退休教師梁傑向記者介紹說,從50年代開始的一段漫長時間裡,中國經歷過一個「票證時代」,當時物質比較匱乏,為保證老百姓能買到基本生活用品,則對緊俏物質採用發票證的辦法。買東西時,人民幣、票證缺一不可,小到柴米油鹽,大到自行車、縫紉機等等,都需要憑票購買。梁傑老師介紹說:「1954年9月18日,吳川縣開始實行棉布憑證供應。1983年12月取消布證,棉布、針織品敞開供應。」
  • 「70年70城」記住嘉興!在這裡,「紅船精神」書寫新時代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嘉興南湖從鋪著青石板的悠長小巷疊成的淳樸小城,蛻變成為充滿創新活力的智慧型宜居都市。生活在南湖畔的人們——勇猛精進,在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中,以「首位擔當」 的政治責任感堅定前行;生活在南湖畔的人們——聰慧勤奮,數字經濟、創業創新、高端人才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代名詞;生活在南湖畔的人們——真誠奉獻,代表志願服務的「紅馬甲」已是這座城市「最流行的服飾」之一;70年的變遷,見證了幢幢高樓、城市新地標的拔地而起,見證了老百姓越來越有幸福感的美好生活,也見證了紅船旁的南湖人時刻堅守的初心
  • 我和我的祖國 70載崢嶸履跡 盛世山河 皆為美好而來
    一部電影,道出祖國70年發展的時代印記。履跡崢嶸,歲月向前,人們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從未擱淺。泱泱中華,開天闢地造就旖旎山河,上下五千年鑄就文明大國,不拘一形,氣象萬千。縱覽祖國大好河山,美景入目難忘,然而心之所想所戀,仍是故鄉的白山黑水。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第七期)70年時光流影 70行見證發展
    70年時光流轉,行業在變遷,不變的是中國人在平凡崗位上的不懈奮鬥。腳踏實地走向夢想的勞動者,是新中國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每一個中國人,每一點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中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攝影、徵文大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成立26周年。26年櫛風沐雨,雙鳳從崗衝之地到匯集800多家企業競相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集聚區,從合肥城郊的邊緣地帶發展為高樓林立的「樂活之城」。
  • 見證城市變遷 青島新聞網視頻回顧2018年青島大事記
    見證城市變遷 青島新聞網視頻回顧2018年青島大事記 2018-12-31 11:21
  • 【富順法院70年】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百舸爭流
    【富順法院70年】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百舸爭流 2020-05-30 0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默默付出70載——監獄警察70年警服變遷
    《特赦1959》(2019)主演:張鐸、奚望【這個時期有的單位會在舊軍裝上佩戴55式公安帽徽,但沒有其他標誌】《好人合算》(1997)陳建國、馬睿、沙景昌在70年代,勞改隊(監獄)的勞改幹部乾脆就穿老百姓的衣服,看不出來是勞改幹部。各單位只有少量公用警服,僅供出差辦案、執行追捕任務的人員借穿。
  • 「皇城根」下的70年變遷:從城中村到「聚寶盆」
    中新網杭州5月24日電 題:「皇城根」下的70年變遷:從城中村到「聚寶盆」  作者 王逸飛 張煜歡  「你看,現在小橋流水,房子也漂亮,像江南園林一樣。以前這裡城中村,到處是羊腸小道,家家戶戶住草屋、點油燈。」望著眼前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鎮,72歲的杭州人湯阿鳳的腦海裡,泛起的儘是幾十年前的回憶。
  • 長春四環內大車將在12月25日後禁行!
    要求到2022年底,當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達到70%,到2025年底,當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達到80%。  未來是裝配式建築的天下,而建築材料的環保以及安全性關乎到每一個人的利益,綠色建築的推廣勢在必行。
  • 「祖國」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一二三線城市70年崛起與巨變
    上海2021年1月12日出時間.06:53:32,日落時間為17:11:上海人口數(2020年)2428.1萬人,上海人口佔中國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大上海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2020年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8155.32
  • 長春看女性生殖皰疹
    核心提示:長春看女性生殖皰疹。生活不「性」福,幸福怎能長久遠?遇上阻礙您健康與「性」福的生殖器皰疹,究竟該怎麼辦?選擇專業性病診療機構——吉林東方中醫院,成為了不少康復患者的肯定!定性定量的專業檢測,中西醫結合的高精「六位一體免疫滲透排毒療法」治療,私密性、人性化俱全的醫療服務,吉林東方中醫院成就男性健康,延續幸福生活。
  • 通知書「變臉」看時代變遷 從最初的嚴肅型到現在的人文型
    其實,從恢復高考至今,小小一張錄取通知書也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從最初的嚴肅型逐漸向服務型、人文型發展。  □通知書的時代變遷  ■上世紀70年代  鉛印通知書要求帶著「毛選」去報到  1977年,中斷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當年12月,已經25歲的任金州和23歲的張進分別在北京和陝西完成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年考試。
  • 日曆的記憶,見證濟寧四十年時代變遷
    以往每到年關,各式各樣的日曆、掛曆伴隨著各類年貨紛紛上架,是每個家庭不可缺少的物件。近幾年,隨著手機電子日曆和文創日曆的興起,傳統的舊掛曆、老懷歷銷量下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作為曾經的必備物品,日曆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
  • 登頂眺望紹興古城:東西南北映射時代之音
    項菁 攝中新網紹興12月15日電(記者 項菁)中國135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史堪稱奇蹟。江南一帶,素稱「鑑湖越臺名士鄉」的紹興古城,久經2500餘年歲月洗滌,今天依然挺立。沿著古城初始足跡,記者朝著位於城中心的府山拾階而上,觸摸這座城市「春風不改舊時波」的千年篤定,登上山頂飛翼樓遠眺四方,感受「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七十載堅韌、聆聽「策馬奔騰長三角」的新時代聲音。
  • 作為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前夕,媒體人用...
    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採訪報導中,記者深入基層採訪。資料圖片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翻開新的詩篇,系列主題報導一一呈現,作為時代觀察者和記錄者的新聞工作者在激情澎湃的同時,也迎來了檢驗「四力」成績單的時刻。
  • 亳州4.0時代 | 探索城市能級擢升背後的力量
    在新時代的風口,每一次起筆斑斕新篇,都印鑑著時代的進階,站在城市中心,遠見城市未來,綠地城際空間站正賦予城市全新的生命力。
  • 薪火相傳|穿越70年的崢嶸歲月……
    「我驕傲,能在1949年10月1日為五星紅旗站崗。」「我似乎看見城市和鄉村借著綠樹丫杈般的鐵路網,穿越70年崢嶸歲月、40年改革開放,駛向新時代的——中國夢。」「一座城市的70年時光底片,也是一個國家在70年的風雲激蕩鏗鏘行進中,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 《婚姻法》70年 帶您了解它的歷史變遷
    1950年5月1日,首都20多萬群眾參加了慶祝勞動節的遊行。伴隨著激昂的口號、飄揚的紅旗,被毛澤東主席譽為「普遍性僅次於憲法的根本大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正式實施,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法律。  1950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婚姻法》歷經70載,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 名字帶有「春」字的5座城市,除了長春,你還知道哪幾個?
    名字帶有「春」字的5座城市,除了長春,你還知道哪幾個?在地大物博的我國,城市的數量是非常之多的,這其中不乏一些城市的名字出現同字的現象,例如「珠海、上海、威海」等,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五座帶有「春」字的城市,除長春外,你能說出幾個?猜出兩個算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