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驕傲,能在1949年10月1日為五星紅旗站崗。」
「我似乎看見城市和鄉村借著綠樹丫杈般的鐵路網,穿越70年崢嶸歲月、40年改革開放,駛向新時代的——中國夢。」
「一座城市的70年時光底片,也是一個國家在70年的風雲激蕩鏗鏘行進中,一個小小的縮影。」
……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美好日子裡,我們以每個人、每個家為坐標,回首祖國波瀾壯闊的歷史,展望中華民族充滿希望的未來。
我為五星紅旗站崗
作者:俞紹堃
回憶70年前為五星紅旗站崗一事,我感到無比自豪。
我是1949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的。9月下旬的一天,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讓我參加開國大典安全保衛工作會議。會上,我所在的軍工廠團政委傳達了軍區政治部的指示精神。中央授權華北軍區執行開國大典的保衛任務(當時北京衛戍區尚未建立)。
我所在的工廠建於上世紀30年代,戰爭年代隨軍打仗,轉戰南北,屢建功勳,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因此,上級決定我廠派出民兵代表在國旗杆下與群眾遊行接壤的地方設崗,保衛國旗,疏導群眾。團政委講話後,廠領導宣布入選站崗的民兵名單。當聽到:俞紹堃——我的名字時,激動的我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心情才好,就站起來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像鞠了一躬。會場上響起一片掌聲。
10月1日上午10點,我們的隊伍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四名英俊魁梧的解放軍戰士站在旗杆四角。旗杆外三米線處用白石灰線做好了標記。這就是首都民兵代表執勤的崗位,我被分配到了旗杆東側。
中午時分,公安部部長羅瑞卿等首長來到國旗杆下巡視。他一一和我們握手致意,對我們飽滿的革命熱情表示滿意,對我們辛勤的工作表示慰問。
我站在哨位上,自豪地向四面望去,參加慶典的30萬群眾隊伍,在天安門前11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席地而坐,準備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當年,天安門廣場東西3座門緊連著大四眼井、棋盤街、石碑胡同等大街小巷。那裡人頭攢動,繁花似海。參加遊行的群眾隊伍高舉紅旗,手持花束,靜靜地等候那神聖時刻的來臨。
下午三點,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軍樂隊奏起豪邁的義勇軍進行曲,那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並親自按下升旗的電鈕。國旗徐徐升起。在陽光下,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是那樣鮮紅,那樣美麗。廣場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發出震天動地的吼聲!這28響禮炮向全世界人民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人從1921年開始,經歷了28年艱苦卓絕,前赴後繼的奮鬥,勝利完成了中國人民的解放大業。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閱兵式開始了。在嘹亮的軍樂聲中,威武雄壯、全副武裝的陸、海、 空三軍儀仗隊,邁著整齊的步伐,接受毛主席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傍晚時分,盛大的群眾遊行開始。軍樂隊奏響了歡快的樂曲。工人、農民、學生及首都各界人民的代表,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這喊聲有如排山倒海,響徹雲霄!人們蹦啊!跳啊!唱啊!群眾狂歡活動一直進行到了子夜。
我慶幸,親身見證了70年前這歷史長河中光輝的一刻。
我驕傲,能在1949年10月1日為五星紅旗站崗。
仰視初心
作者:張慶和
剝削 壓迫
黑暗 恐怖
窮困籠罩的舊中國
潦倒摧殘芸芸眾生
水 無法忍受
山 不再沉默
革命被激怒了
拍案而起
天呼 地應
南擁 北簇
一聲吶喊
一粒播撒的火種
一面紅旗
一團燃燒的烈焰
呼啦啦
捲起紅色巨瀾
那時候
革命就是這樣
作為一項拼搏奮鬥的事業
有如高危工種
隨時會有流血
會有犧牲
會有陷入泥淖的尷尬
以及尷尬之後的悲壯
所以革命
要謙虛 要謹慎
要義無反顧
勇往直前地尋找出路
這是植入革命機體
世代相襲的基因啊
不能回車
不可刪除
如一棵樹
雖四季交替
卻無法改變蒼翠本色
如一座山
歷風浸雨蝕
卻無法消減巍峨雄姿
又如洶湧江河
愈坎坷曲折
愈奔騰咆哮 風景迤邐
識火車
作者:米麗宏
40年前,安徽小崗村還是個著名的討飯村,深圳還是個偏僻的小漁村;而我們,太行山旮旯的很多大人孩子,還不知火車為何物。
對火車最初的印象,來自海碗爺爺。他早年販皮子走南闖北,又愛拿這些向村人炫耀,大家都喚他「大嘴」。
有天他講到了火車:
「哞——一聲牛叫,那大傢伙由13頭牛拉著,呼啦啦開出了北京城!它是大黑腦袋,嘴裡噴白氣兒。跑起來帶響兒,哐當,哐當,哐當!半天功夫就到了咱臨城!那車簍兒長啊,從村東能伸到村西。咱村人都上去,也佔不滿一半兒!」
這個話題激起一片驚嘆!
有人問:「咋是13頭牛?」
「那車大——呀!每邊6頭,中間1頭!」
「那牛半天跑八百裡?比千裡馬還快呀?」
「哼,那是北京的牛嘛!」海碗爺哈哈大笑,薄薄的耳廓,興奮得一跳一跳的。
火車,就這樣以怪物的形象植入了我的記憶。
1986年,我初中畢業考上師範,算是跳出了農門。我爹一高興,就帶我們去了縣境最東端的鎮內,專程看火車。那裡,京廣鐵路擦邊兒而過,人們對火車已見慣不驚。親戚說,他們看時間不用手錶、鬧鐘,花那個冤枉錢幹嘛,火車的鳴笛就是鐘錶!該吃飯了,該睡覺了,孩子該上學走了……都有合點的火車。一聲長笛,就知道。
我羨慕著,讚嘆著,可那火車老也不出現!正疑心是不是不來了,忽聽一聲嘹亮「牛哞」從北而來,緊接著,一個黑不溜秋的大傢伙露了頭!它「昂」的一聲,吐了一團白汽;慢下來,經過我身邊,我聽見它由「哐且——哐且」變成「緊——寬」「緊——寬——寬」,絮叨了一陣兒,終於緩緩停下。
哦,除了沒牛拉著!它真像海碗爺爺說的那樣!
我羨慕著那些上下車的人們。他們有的攜兩三個包裹,衣角拽著一個小孩子;有的背一個鼓囊囊的口袋,回首呼喚著人群中的家人。有人捉著雞鴨,有人拎著籃子,還有一個人手裡拎著個袋子,那袋子蹭過我的腿,裡面發出了尖銳的豬崽嘶叫。
一個人嘟囔說:「這都站了幾百裡,娘哎!可累死我了!」
他們從車廂裡掙脫,像剛走出一個疲乏的故事;然而在我看來,他們多幸運,畢竟他們坐上了火車。
參加工作後,坐火車的機會多起來。1993年,第一次出遠門,坐火車,到承德參加一個語文教學研討會。那次我們早早託人到石家莊買了開往承德的7762次車票。
一到火車站廣場,我的眼睛就有點不夠用,廣場那麼大呀!我看到很多蛇皮袋、皮包、桶盆、摺疊凳……五花八門的行李,散放得一堆兒一簇的。有人在地上鋪一張報紙,坐著養神兒;有人啪啪跑著趕車,嬰兒袋裡裝著她的小孩;孩子小腳丫拍拍打打,「咯咯咯」笑得像朵花兒。
我們排隊,檢票,進站,個個背著大包,匆匆尋自己的車廂,生怕被火車拋下不管。
終於登上那四級鐵梯,我又累又熱又新奇!還沒來得及細品味,就覺得熱氣、汗味,一股腦兒撲來;我的汗也很配合地湧出來。大汗淋漓裡,找座位,坐下,耳畔是此起彼伏的南腔北調。
這真是聲色味俱全啊,車廂成了一個雜燴蒸煮的鼎,快要煮沸了。
火車啟動,緩緩駛離,頭頂的老式電風扇開始搖晃,「嗡嗡」地攪動著車廂裡的氣流。終於,窗扇被人合力提起,對流風呼呼撲進,悶熱消散了一些。
對坐在「L」形硬椅上的人們,先是用眼神觸探,不久氣場便活絡起來。我對面的大姐,知我去承德,問我先前去過沒有,知不知道避暑山莊;另一側窗口的女人和對面青年各用自己的方言交談著。喝酒吃雞的胖子,光脊梁扇蒲扇的老漢,握著書的少女,捧著玻璃杯凝望窗外的「眼鏡先生」,腦門上貼了紙條打撲克的男女,一邊嗑瓜子一邊閒聊的人……車廂,嘈雜、熱火卻又其樂融融。
那次,我一張硬座票,11個小時旅程,一切都被火車載著跑,過橋梁、田野、村莊、河流。沒有窗玻璃的隔擋,景致格外清晰。只是那風硬硬的,打得臉麻酥酥。無意間一抹,竟一手黑灰。
之後,行程越來越遠。2014年去桂林,乘坐的是北京往南寧的「K21」次。桔紅色車皮,有空調;購票也不再東跑西顛求人代購。網絡上,一鍵搞定。
據說,這一年我們國家火車提速已有6次;但我們這輛車車速不太快,一程25個站點,我們將在火車上度過近24個鐘頭。因此我們選了臥鋪。第一次走進臥鋪的小格子間,好似進入了一種奇怪的狀態:身心全部交付後的那種從容和悠閒。
格子間大多時候很安靜。除偶爾寒暄,人人由一部小小手機與車廂外的世界相連。下鋪與客戶談生意,嘴裡蹦出的是「鋼材」「保暖材料」「訂金一千萬」;上鋪,該是沉浸於戀愛中,對著手機一會兒撒嬌一會兒冒火。
這些聲音不經意就灌一耳朵。一切安靜下來時,咔嚓咔嚓的行進曲,就及時予以補充。車至武昌站,已是夜深,火車在此停靠22分鐘。我側身臥伏在窗邊, 輕輕撩起窗簾。窗外迷離的燈火,瞌睡了似的;夜氣似一匹灰色絲綢,裹住了時間。拖著拉杆箱的人,來來往往,世界半睡半醒地已經出發。
乘火車的感覺,越來越舒適。2016年深秋,我赴遼寧參加筆會,網上購了和諧號「G1290」動車票。在明亮大氣的石家莊新火車站,我搭上這趟武漢至長春的動車北上。
身邊的旅人,幾乎都失去了攜大包小包的興致。大家至多一個拉杆箱,一個小背包;瀟灑者,甚至拎部手機闖天下。我們按票入座,通過寬暢的走道,再也看不到站著、蹲著、坐著的人。一路過去,如行平地,沒有顛簸,沒有搖晃,沒有阻擋,閒庭信步般逍遙。
找到座位,打開小桌板,調節好靠背的角度,坐下。人在旅途,勝似休閒。
車廂的滾動LED顯示屏上,很快顯示出:268km/h。耳畔沒有嘈雜人聲。「哐且哐且」,那久遠的吟唱,也不復出現。牛哞,已成為永遠的歷史。入耳,是輕柔的廣播,是車體穿越空氣「刷刷」的摩擦聲。
我安靜地聽著廣播,知道就在這一年,中國高鐵運營裡程超兩萬公裡,成為世界上高鐵裡程最長的國家。時速二百公裡乃至三百公裡以上的動車組列車,不斷投入運行。
和諧號,復興號,擁有更尖端技術、更快捷速度、更舒適乘坐體驗的動車,將不斷出現在百姓生活中。
我似乎看見城市和鄉村借著綠樹丫杈般的鐵路網,完成了歷史性的對接;也看到承載無數希冀和憧憬的車輪,以不可阻攔的速度和力量,穿越70年崢嶸歲月、40年改革開放,駛向新時代的——中國夢。
從天安門前走過
作者:黃長江
我們走向天安門 遠遠的
眺望著 人民英雄紀念碑
我的心中 貯藏著
深深的幾個字
我愛你 中國
凝望著高高的五星紅旗
我的眼裡閃著淚花
也閃出了一句真心的話
我愛你 中國
再從天安門廣場望出去
望遍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
望遍十四億人民開出的花朵
望透五十六個民族
聚成的中華兒女
那是一片大海啊 波瀾壯闊
再向歷史看過去 四十年
七十年 一百年 五千多年
幾萬年 十幾萬年 幾十萬年
那是一條大江啊 一條
浩浩蕩蕩的 波濤滾滾的大河
而我們 歡呼著 跳躍著
從天安門前走過的我們
也是一條浩浩蕩蕩的滔滔大河
一座城的70年時光底片
作者:李曉
我與一座城,相伴相守,已有了40多年時光。
於史海鉤沉中,我在這座城市的千年濤聲中,打撈著它昨天的歷史,傾聽著今天的故事。
70年前的十月,北京城禮炮齊鳴,一個國家在金秋的季節誕生了。
那天下午,我12歲的父親,正赤足走在去萬縣城的路上,他是陪我爺爺去城裡賣掃帚。兩個月後的12月8日,一支叫做解放軍的部隊從南門口碼頭登陸,一座城市萬人空巷,歡呼解放軍入城。1949年的城市記憶,是這個百廢待興的城市,她的天邊亮起了緋紅的晨曦。
70年前,故鄉的這座小城,在太白巖下仿佛戴著一頂破氈帽,幾萬人口擠在這座老宅院林立、中西式風格結合的破舊小城裡。傳統的多是石門樓、石門墩、天井迴廊、畫棟雕梁的深宅大院。庭院深深,瓦縫參差,是這座城市古樸而滄桑的歷史。
1959年10月,一個國家迎來了她的10周年誕辰,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式。這座長江邊的城市,幾條主要馬路上也開始出現湧動的人流,牆上貼滿了祝福與歌頌祖國的大幅標語,身穿中山裝的父親也行進在遊行隊伍當中,蒼白的臉頰那一天有了幸福的紅暈。那一年秋天,父親考入了這座城市西郊的一所師專。
那天,父親去了城西的西山鐘樓,身高52米的鐘樓在老城中足以鶴立雞群了。父親站在鐘樓下,仰望著矗立雲霄的鐘樓,悠揚的報時鐘聲與江面上輪船的汽笛聲合奏成了這座城市的心跳。當天晚上,興奮不已的父親居然還與同學們去城裡唯一的一家電影院看了《百鳥朝鳳》。從電影院出來,父親已是飢餓之極,他在昏暗的街燈下,看見二馬路旁的一家鋪子裡還在蒸著熱氣騰騰的饅頭,他花了5分錢買了一個饅頭,捂在手裡一點一點地吃。1959年的城市記憶,是一座城市剛剛砸爛大煉鋼鐵的爐子,一個少年疾疾行走的身影。
1969年國慶,出世一個多月的我,第一次親近了萬縣城。父親畢業以後,分配到城裡一機關做秘書。父親和母親輪流抱著我,去二馬路旁的紅星相館照了一張合影。照片上,一臉嚴肅的父親把語錄本放在我胸前,母親的笑容,拘謹中依然透出內心的羞怯和幸福。1969年的城市記憶,她是一個襁褓中的孩子,隱隱約約中看到了大人們焦灼的眼神,然而,她讀不懂這個城市到底發生了什麼。
1979年夏天,我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成績考了100分,父親為了獎賞我,領著我從老家山梁上步行5個多小時後來到城裡。城裡的夏天,我吃上了冰糕,最初的一口,凍得我的胸口抽搐了一下。我還和城裡的孩子第一次去長江遊泳,夏日的江水竟然也刺骨。我在和平廣場的圖書攤前看書,蟬鳴在樹蔭裡不停的響起,而我坐在圖書攤前的矮凳上看書,從早晨一直到夕陽西下。1979年記憶中的城市,它的大街上四處張貼著撥亂反正之類的歡呼標語。
1989年,20歲的我帶著一種青春期的荷爾蒙,急不可捺地打開了這座城市的一扇一扇房門。我還記得領了第一個月工資後,興衝衝去當鋪巷買了兩斤油酥鴨子趕回到鄉村的土屋裡,母親邊吃邊流淚:「娃,媽這一輩子,享福了!」我與這座城市的戀愛越來越深。勝利路茶館頂篷上的雨滴聲,夜市上眼花繚亂的三峽石,二馬路「美味春」裡的小籠湯包,環城路旁配鑰匙的小販……1989年的城市記憶,她是一冊冊線裝書,一旦風起,便會譁譁打開,撲入我的心扉。
當1993年的春風徐徐吹開這座城市的城門時,萬縣的下半城,已經隱隱約約聽到了漸漲的濤聲。三峽工程上馬,百萬大移民的國家行動開始了。那些移民告別故土的日子,江面上滿載著鄉親的船奔赴他鄉,慷慨悲壯而又滿懷希望的一次一次啟程,一次一次讓江水上漲。
城裡有一位老攝影家,用數萬張照片留存下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光與影的記錄,更是對遠去歲月的眷眷挽留。
1999年國慶那天,我和62歲的父親攀上太白巖頂,望著風中的城市,聽到了她正在成長中拔節的聲音。那一年,這座叫萬縣的城市,又恢復了歷史中滄桑厚重的名字:萬州。父親在山頂上手搭涼蓬,望著高樓密集的城市,他感慨,孩子啊,爸爸認不出城市原來的樣子了。1999年的城市記憶,是一個城市的廣場,刷出了新的起跑線。
2009年春天,作為三峽移民到上海的老表一家,從黃浦江畔回到了這座方圓40多平方公裡的城市。當初,我的表哥從故鄉裝了一麻袋泥土到了上海,他用這土培植了一棵樹,而今,枝葉蒼翠的樹流淌著故鄉土地裡的「臍血」。我同表哥漫步在這被稱為「湖城」的濱江大道上,對面是萬噸巨輪安穩停泊的深水港碼頭。表哥說,他恍惚中以為是到了繁華的上海外灘。2009年的城市記憶,是平湖碧波中開往春天的一艘大船,汽笛聲鳴,兩岸青山。
一座城市的70年時光底片,它繽紛燦爛的畫面,其實也是一個國家在70年的風雲激蕩鏗鏘行進中,一個小小的縮影。我願意把屬於一座城的時光底片,珍藏在記憶中最柔軟的角落,它將歸類於一座城的城志抒寫當中,添作尋常的一磚一瓦,也歸類於我生命影像的書卷中,成為最寫實最生動的頁碼。
來源:工人日報
本期編輯:肖婕妤 雷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