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觀眾路過北京一家影院貼出的《阿凡達》巨幅海報。新華社記者 張燕輝攝
流雲中漂浮的山巒、雨林裡參天的巨樹、各種造型奇異的動植物……詹姆斯卡梅隆將3D技術發揮到極致所營造出的空間美感,讓《阿凡達》的意義迅速超出一部電影的範疇。卡梅隆說,2009是3D元年,還有人說,《阿凡達》標誌著電影立體影像時代的到來。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阿凡達》之後,電影還將帶給我們怎樣的衝擊和震撼?
「全景式電影,」張之益說,「它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位曾摘得過中國電影華表獎的中科院自動化所科學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來從事計算機圖形技術研究和電腦動畫製作,對於電影將來由立體影像時代過渡到全息影像時代信心滿滿。
當全景式電影出現,觀眾將不再是坐在銀幕外的「旁觀者」,轉而成為置身其中的「局內人」。《阿凡達》以飛船在飄渺太空中航行為影片開端,通過3D技術,我們能感到宇宙的深邃,但如果換成全息影像,觀眾將直接「身處」太空;而片中主人公傑克薩利和納美族公主奈蒂莉騎著迅雷翼獸在空中俯衝狂飆的場景,在全息影像下,只要加一個第一視角的鏡頭,「空間再造」形成的視覺效果馬上可以讓觀眾體會那種急速下墜帶來的失重快感……
「全景式電影的出現,很可能會引起創作觀念和觀影觀念的變化。」張之益說。比如目前我們觀影的時間概念都是物理上的,比如90或120分鐘,而在全景式電影中,更多的是心理時間,這不難理解——就像1個有恐高症的人坐過山車,物理上的1分鐘,在他的心理感受上可能變得無比漫長。
同時張之益指出,由於全景式電影是空間範疇,不需銀幕作為載體,加之其是對個體觀眾的放映,和傳統的觀眾們在黑暗中集體觀影的儀式感差別很大,因此全景式電影將來應用的具體形式目前尚不好斷定。
張之益表示,全息技術目前已經成熟,甚至全息影像感知技術都已開發出來,但要投入到電影的實際製作中卻絕非易事,其中成本和市場是最主要的問題。在《阿凡達》出現之前幾十年,3D立體影像技術就已存在,全景式電影同樣需要一個過程。(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