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有哪些習俗?重陽節插的茱萸後來被什麼取代了?「九」都有哪些象徵寓意?重陽節的「陽」跟「九」什麼關係?在古典小說《水滸傳》《西遊記》中,對「九」的尊奉是如何體現的?
重陽節的習俗與「九」的象徵寓意
重陽節起源於先秦,流行於漢代,定型於唐代,是古代的一個重要節日。在古典詩詞中有很多表現重陽節的,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通過這首詩,我們知道,重陽節在唐代的重要習俗是登高和插茱萸。
( 茱萸 《中國自然歷史繪畫》)
登高習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其原始意義可能最初與祭祀、避禍有關,後來則逐漸演變為登高攬勝與祈福,這一習俗流在唐代極為盛行,杜甫重陽節登高,曾寫下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登高》名篇,王勃重陽節登高,曾寫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滕王閣序》名篇,直到清末,還有不少與重陽節登高相關的佳作出現。登高的習俗,作為重陽節的一個重要符號,千年來一直保留著,而另一個習俗,插茱萸,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在唐代,重陽節盛行插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大多是女子和兒童佩戴,有些男子也佩戴,唐以後則流行佩戴菊花,宋元以後大有超過佩茱萸的勢頭,因為茱萸這個重要「道具」,只有在不多的幾個地區才適合生長,不容易普及,且相對於避邪,人們更喜歡納吉,於是被稱作「延壽客」的菊花最終蓋過了被稱為「闢邪翁」的茱萸。總的來看,九月初九登高與佩戴植物這兩個習俗,最初可能都跟避禍、避邪有關,後來則祈福成為主流,而這正對應著九月初九節日寓意的兩重性,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了東漢時期的一個故事,說九月九日登高避禍,插茱萸避邪和當時的一場瘟疫有關,後來演變為習俗。《西京雜記》中則說西漢時期,宮中的人們就已經佩戴茱萸:「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可見,在早期,九月初九就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形成了兩種看法,一種是惡日,一種是祈福長壽的吉日,而九月初九作為吉日的象徵,可能與古人尊「九」的文化傳統有關。
(清陳枚繪《月曼清遊圖·重陽賞菊》)
古人將九月初九視為一個祈福的節日,大概跟「九」的這樣幾個象徵寓意有關:首先,「九」是極多的象徵,所以在九月初九,人們可能認為在這一天祈福,就可以多福多壽;其次,「九」還是有限之極的象徵,人們追求十全十美,數目字「十」是滿,但古人認為月滿則會虧,物極則會反,盛極則會衰,相對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趨勢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個極點,因而「九」被看做是「至尊之數」,人們在九月初九加入各種祈福活動,也可能與此「至尊之數」的神秘性和神聖性有關;其次,「九」因為諧音,還是「久」的象徵,「九九」就是「久久」,這大概正是九月初九有祈福長壽之寓意的主要依據之一,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就談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裡說九月九日,「宜於長久」,正體現了「九」與「久」的象徵關係,此外,曹丕的這一段文字還提到,九月九日,是一個佳節,又和「九為陽數」有關,這實際指出的是「九」的又一個象徵寓意——「陽」,這是九月初九被作為一個祈福節日的另一個主要依據,體現了古人對「陽」的尊奉,「陽」在古代有很多象徵寓意,基本都是吉祥的。
「九」作為「陽」的象徵與「重陽節」的命名
為什麼「九」可以作為「陽」的象徵呢?「九」和「陽」等同成為人們的共識,要追溯到《周易》。《周易》大約形成於商末周初,它其中的陰陽八卦等思想深刻的影響了後世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行為方式。在《周易》中,「六」代表著陰,而且是老陰,「九」代表著陽,是老陽。為什麼「六」就是陰,「九」就是陽呢?這大概跟先秦時期的佔卜算卦有關。揲蓍求卦,經過多次揲數演算,最後所得不外乎六、七、八、九四個數。七、九是奇數,是一組陽,如同今天的正數,正七小於正九,所以七是少陽,九就是老陽,是數字中的陽之極;六、八是偶數,是一組陰,如同今天的負數,負八小於負六,所以八為少陰,六為老陰(參見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六為陰,九為陽可能與生數有關)。總之,正是在《周易》中,「九」作為「陽」的屬性被確定了下來。我們熟悉的乾卦,是由六個陽爻組成,爻辭:「九五,飛龍在天」,其中「九五」就指的是乾卦從下到上第五個陽爻,這一爻又被後人看做陽剛而執中的「帝位」,所以皇帝往往被稱為「九五之尊」。
因為「九」象徵著陽,所以九月初九,有兩個九,也就是重九,即重陽,九月初九就被稱為了重陽節。「重陽」這個詞,先秦時期就有,屈原的《遠遊》曰:「集重陽入帝宮兮」,但這裡的「重陽」是指天,其專指重陽節大概要到了漢以後。詩詞中最早提到「重陽節」的,可能是《藝文類聚·卷四·歲時中·九月九日》收錄的一首詩,其中曰:「獻壽重陽節,回鸞上苑中。」其他提到「重陽節」的,人們熟悉的名句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張籍)、「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白居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李清照),等等。
總之,九月初九重陽節得到人們的重視,體現了古人的尊九意識。不僅節日習俗中,有人們對「九」的尊奉,在我們的古典小說中,也最為常見,如《水滸傳》中說洪太尉誤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們轉世為一百單八好漢,這些數字都是九的倍數;《西遊記》中提到的法術有三十六變,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佛爺說九九歸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等等也都是九的倍數。人們對「九」的尊奉,時至今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仍有所見,如我們常說「女大十八變」,這是對一個姑娘成長的讚美,此外,我們現在仍重視「一言九鼎」的信義,冬天的時候,人們也還在唱著「數九」歌,等等。可見,「九」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而以其為信仰基礎形成的重陽節更是為我們的文化增色不少。
微信公眾號:九九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