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節期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中的仙真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教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
農曆九月初九眾星之母鬥姆元君聖誕、九皇大帝聖誕、酆都大帝聖誕、中壇元帥聖誕、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得道飛升、天上聖母媽祖得道飛升、軒轅黃帝乘龍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鬥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救苦天尊下降、重陽節、火神爺誕、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高明上帝祖天師張道陵、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云:「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敬老節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文昌孝經》孝感章
帝君曰:吾證道果,奉吾二親,升不驕境,天上聚首,室家承順,玉真慶宮,逍遙自在。吾今行化,闡告大眾。不孝之子,百行莫贖;至孝之家,萬劫可消。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歿,摩煞禍侵;孝子之門,鬼神護之,福祿畀之。惟孝格天,惟孝配地,惟孝感人,三才化成;惟神敬孝,惟天愛孝,惟地成孝。水難出之,火難出之,刀兵刑戮,疫癘兇災,毒藥毒蟲,冤家謀害,一切厄中,處處佑之。孝之所至,地獄沉苦,重重救拔,元祖宗親,皆得解脫,四生六道,餓鬼窮魂,皆得超升,父母沉痾,即時痊癒。三十六天,濟度快樂;七十二地,靈爽逍遙。
是以鬥中,有孝弟王,下有孝子,光曜乾坤,精貫兩儀,氣協四維,和遍九垓,星鬥萬象,莫不鹹熙。神行河嶽,海波不揚;遐荒是奠,遐爾均孚,孝之為道,功德普遍。
偈曰:跡顯心亦顯,感應固神妙,若有心不孝,盜名以為孝,假以欺世人,中實難自道,跡或似不孝,身心實盡孝,世人競黜之,心惟天可告,獨此兩等人,感不漏纖毫,天鑑不可期,禍福時昭報。
節日由來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重陽節「祭祀「大火」(心宿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蒼龍七宿)。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於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落退;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
季秋時節,「大火」(心宿二)退隱,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隱的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神的儀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江南部分地區的重陽祭灶(家居的火神)習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古人紀元通用幹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個月為戌月,戌為火庫,戌月火入庫。戌在位西北方處《洛書》乾卦之內。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隨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隱退潛入於地面。《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在傳統文化中,季秋重陽,「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
歷史演變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活動鮮見於文字記載。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重陽節」之名稱記載,始見於三國時代;至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倍受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
重陽節的普及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據說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另有說,在戰國時代,重陽在一些地方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王宮中進行的活動。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倍受文人墨客吟詠。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南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據記載,正式將農曆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間(780年-785年),將重陽節列為「三令節」之一。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清,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發展至近代,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1989年,我國政府將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將傳統與現代和諧地結合起來,使這一傳統佳節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式節日。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民間習俗,民俗活動(綜述)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採中草藥、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製藥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陽這一日,各地都有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交流感情、鍛鍊身體的活動。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重陽節習俗(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登高賞秋·風情篁嶺(放紙鳶)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風箏)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至於人們為何要在重陽時放紙鳶(風箏),除了重陽天高雲淡,風輕日明,紙鳶可輕鬆乘風而上的氣候原因外,還有些介於巫蓍之間的說法,於不經中頗為有趣。傳說,重陽時放紙鳶是為了"放晦氣",紙鳶飛得越高越遠,則晦氣也隨之高飛遠離,更有甚者,還要專門將線弄斷,讓風箏消失於雲天之外。另有一種解釋則說重陽放紙鳶是"放吉祥"、"放福氣",紙鳶飛得越好,則福氣越濃,放紙鳶者不僅不能弄斷絲線,還要千方百計保護之,因為若是絲線斷了,則"吉祥"、"福氣"也隨之飄向遠方。
登高望遠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臺。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桓景登山避災」。
重陽登高
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聖《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1]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裡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儘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於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祭祀海神
重陽節是秋季大節,港、澳、臺等地尤其重視在這天舉行的祭祀海神活動。
農曆九月初九天後娘娘媽祖得道飛升。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居泉源水府,道教尊為「護國庇民明著妙靈照應宏仁普濟天后」、「聖母太極元君」。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臺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並列入國家祀典,從宋朝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
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重陽祭祖的傳統習俗在嶺南一帶至今仍盛行,人們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無論是祭祖活動還是登高遠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賞菊(辭青)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清明)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如果說上巳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節日,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間有清明節「踏青」,重陽節「辭青」的風俗。
享宴祈壽
重陽節的求壽之俗,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學作品。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在祭天祭祖的基礎上加入了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重陽時節的大型飲宴活動,其實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祭祀宴飲發展而來。發展至今,擺敬老宴、飲宴祈壽風俗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飲菊花酒
飲菊酒: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越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溼、逐風邪。於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裡,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各地習俗
國內
【廣東】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九九重陽—享宴高會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裡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江蘇】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市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浙江】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乾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安徽】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近年合肥熱電組織開展重陽節慰問主題活動。
【雲南】近年雲南昆明舉辦「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主題活動。
【湖北】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四川】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河北】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範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陝西】陝西廣大農村,重陽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插上青翠的茱萸,並且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山西】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2010年中國民協授予南陽市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並在西峽建立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這裡都會舉辦「中國·西峽重陽文化節」。
國外
【韓國】韓國古代將重陽稱為重九,從新羅時代就有在這一天登樓吟詩的習俗。到了高麗朝,九月初九的宴會甚至成為帶有國家性質的習俗。習俗活動主要有吃花煎、花菜,玩花煎遊戲,放風箏。
【日本】日本的重陽節於平安時代由中國傳入,平安朝的王公貴族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便在宮中舉辦賞菊宴。日本人還會在重陽節前一天晚上將棉布放在菊花上,待重陽節被露水打溼後來擦拭身體,以此祈求長壽。習俗活動主要有吃茄子,吃慄子飯祭菊。
【美國】美國舊金山是一個華人聚居的城市。每逢重陽佳節,花鋪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菊花賣,有些糕點鋪還會賣重陽糕。許多華人社團舉行敬老宴,一些老人服務中心也有許多義工去看望和幫助老人。
文學記述(著名詩詞)
傳統節日素來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在數中最尊貴,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歷代詩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俗語中有很多是關於歲時節日的,重陽節也不例外。下面這幾則都是有關重陽節的歌謠俗語,體現出了重陽節飲菊酒、放風箏的風俗,以及在重陽這日佔卜天氣的風俗。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九月九,飲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陽。
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
八月中秋哥送餅,九月重陽妹送鞋。(仫佬族)
重陽節,又試話登高。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勞?雖則系如畫嘅秋山,遊嚇亦好,做乜偏要嚮往重陽個日,至曉得風騷。你話敢樣就可以避災,亦何不大早。點解你單身前往、又試剩落個的妻孥。開講話一部通書,都唔睇得到老。況系個的區區陳跡,重駛乜咁心操。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唉!慳嚇腳步,何苦去尋煩惱。不若靜坐思量,想嚇邊一樣可圖。
九月九,個個都去登高,你睇個班嫩仔,走得氣嘈嘈。放起個只紙鷂在高處舞,扶漢聲聲(響弓聲),喚起個的懦夫,總系企在個處風頭,須要努力正好。雖有聲威,可惜你未滿羽毛,怕只怕失足雲霄,個陣就遺恨萬古。咪估個條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個佬流災流難,邊處唔流到。唉!難把身世顧,只望得天憐憫,俾你有點功勞。
《續齊諧記》: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作為登高習俗「起源」。相傳該見於梁朝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兇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兇氣、戰勝兇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民間故事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終於在一座古山裡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並密傳授降妖劍術。恆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恆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
這時,仙人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並授以避邪秘訣,讓恆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悽厲地吼叫,瘟魔衝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恆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鬥,恆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附會的荒謬傳說而已。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大多數傳統節日被附會上「傳說」作為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建構替入的「起源」。
民間故事
登高尋九節菖蒲:相傳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藥,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