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績一直是衡量廣大學生黨的唯一標準,無關乎人品和性格,學習成績好就是能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成績是學生們通過學習書本內容,然後通過考試得到的。既然是考試,那就要有排名,就要分出個高低。排名靠前的就被戴上了「學霸」的光環,而排名靠後的就被冠以「學渣」之名。
成為一名「學霸」,是很多「學渣」苦苦追求而不得的目標,那麼「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呢?很多同學的回答是智商。但我認為,除了國家頂尖科研人才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天賦和智商以外,普通人眼中的「學霸」,在智商方面與常人無異,他們只是在某些能力上方面更勝一籌。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專注力
學習是需要不斷接觸陌生知識和內容的過程,我們從小到大的書本知識,都是逐漸增加難度和更新的。在學習陌生的,有難度的知識時,每個人的專注力是不同的。一堂45分鐘的數學課,普通的學生可能聽20多分鐘就開始走神,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學渣壓根就沒聽幾分鐘,而「學霸」卻能保證高度的專注力,認真吸收老師的講課內容。不要小看這十幾分鐘,累積起來就是無法跨越的差距。
專注力不是天賦技能,而是一項可以天鍛鍊的能力!強迫自己認真聽課,用做筆記的方式保持專注,磨鍊幾個月,就能取得非常大的進步!
持續力
相信很多「學渣」都有這樣的經歷,又一次考試成績倒數後,心裡暗暗發誓要努力學習,完成逆襲,讓所有人對自己另眼相待,然後沉浸在逆襲的快感裡!「打滿雞血」後,可能前2天自己起早貪黑,放學回家就看書寫作業,勁頭十足。然後不出一禮拜,就再次變成老樣子,然後在心裡想,自己不是當「學霸」的材料。
所謂「苟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如果一個人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根本不需要「起早貪黑」。而持續力,就是「學霸」和「學渣」之間最大的區別,所有分數上的差距,就是在時間的作用下顯現出來的結果。
「學霸」能持續地學習,而且越學越能學,越學能力越強。反觀「學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力越差越不學,越不學能力就越差,這樣的負循環永無止境。
抗壓能力
所謂的「抗壓能力」,就是面對難題,面對枯燥時的表現。「學渣」之所以不愛學習,是因為他們學不會。但實際情況是,他們只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一丁點難題就感覺心情煩躁,然後退縮不前,跑去追求「快樂」了,最後拿學不會當逃避和娛樂的藉口。
學習本來就不是輕鬆有趣的事情,過程中肯定要遇到難題和枯燥,面對這種壓力,每個同學都有兩個選擇,要麼解決難題,忍受枯燥。要麼放棄挑戰,隨波逐流。有的同學選擇了前者,成為了「學霸」,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後者,淪為平庸和「學渣」。
學生時代,大家只有在極少數領域才輪得上拼智商,比如奧數。「學霸」和「學渣」間的差距,就是個人的專注力,持續力和抗壓能力綜合體現的結果。而這3種能力,是可以後天鍛鍊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學霸」!
你認為是什麼拉開了「學霸」和「學渣」的差距?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喜歡內容就點讚加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