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鐵路線上的「清沙人」:零下21℃徒步沙漠除萬鍬沙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敦煌鐵路線上的「清沙人」:零下21℃徒步沙漠除萬鍬沙
2021-01-08 14:56: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黃鈺涵 責任編輯:黃鈺涵

    1月6日,大面積寒潮席捲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氣溫降至零下21℃。蘭州鐵路局嘉峪關工務段肅北線路維修工區的14名職工為敦煌鐵路守護段清除沙子。 劉勃 攝

  中新網蘭州1月8日電 (賈國慶 劉勃)1月初,大面積寒潮席捲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氣溫降至零下21℃。一望無際的庫木塔格沙漠裡,敦煌鐵路在呼呼的風聲中蜿蜒前行。凌晨五點,蘭州鐵路局嘉峪關工務段工長曹文帶著職工們出發了。

  今天,他們要趕往85公裡以外的清沙點。坐在汽車裡,依然能聽得清窗外的風吼聲。哈氣成霜的車窗外,已是冰凍世界,空氣也仿佛被凍得凝固起來。

  敦煌鐵路的陽關站至沙山溝站區段,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頻發,特別是每年冬春兩季,平均3天就要刮一場大風,最高風力8級以上,5級、6級的風沙幾乎天天「造訪」。大風過處,細沙湧向鐵道。

鐵路職工在清沙現場。 劉勃 攝

  2019年12月開通運營的敦煌鐵路,是蘭新鐵路和青藏鐵路的重要連接線,也是溝通新疆、青海、甘肅和西藏四省區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把陽關站至沙山溝站之間12公裡線路上的積沙及時清理出去,是蘭州鐵路局嘉峪關工務段肅北線路維修工區14名職工的一項重要工作。

  7時,清沙作業開始。戴著脖套、頭套、口罩的職工們逆風走上線路,揮舞著鐵鍁清理線路上的黃沙。此時,凜冽的寒風吹著哨子裹著沙子,打在棉衣上「沙沙」作響,大風吹得臉龐如刀割般生疼。職工宋偉英說,揚起的黃沙嗆得人喘不過氣,即便像今天這樣「全副武裝」,細細的沙子還是會鑽進頭髮裡、耳朵裡、嘴巴裡。

  宋偉英一鍬接一鍬地把掩埋鋼軌零件和軌枕的黃沙清理到線路外面,他每走一步,就要挖出3鐵鍬左右的黃沙,直到軌枕頭和鋼軌零件從積沙中露出。「今天要完成3公裡的清沙任務。」曹文介紹,3公裡的沙子需要十幾個人挖沙上萬鍬。線路開通到現在,才一年的時間,職工們的手掌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

寒冷天氣下鐵路職工的棉帽口罩都凍成霜。 劉勃 攝

  10時,清沙正酣。職工們呼出的熱氣遇冷成霜,戴的脖套上、棉帽四周隨哈氣浸染慢慢凝成冰花,一點一點,一片一片,像極了盛開的雪絨花。

  時間一分一分過去,人與風、人與沙反覆較量著。黃沙,被一鍁一鍁高高揚了出去;軌枕,一根接著一根露了出來。

  12時30分,清沙作業接近尾聲。職工們拿起掃帚開始清掃灑落在軌面的黃沙。這時,一個奇特的場景出現了,十幾名職工的衣領幾乎無一例外的都硬邦邦地立在寒風之中。原來,在大家厚厚的棉襖裡面,早已是汗流浹背,滲透到衣領的汗水被寒風迅速凍住,就變成了「倔強的衣領」。職工周昌開玩笑地說,如果把汗水浸透的棉襖脫下來立在風中幾分鐘,棉襖也會立著的。

  13時,持續了6個小時的清沙作業結束。曹文拿起保溫杯,仰起脖子痛痛快快喝了幾口溫水。在這裡,保溫杯是必不可少的裝備。如果換成礦泉水或者一般的水杯,不出一個小時就會凍成冰塊。

  下班的路上,曹文和工友們在顛簸的汽車上睡著了。此刻,肆虐的風溫柔了下來,雖是「老對手」,也實在不忍心打攪這些辛勞的「清沙人」。(完)

相關焦點

  • 這支中國「駝隊」,在沙漠中守護鐵路安全
    1月12日,「清沙人」在清沙作業中。 新華社記者 杜哲宇 攝新華社蘭州1月14日電 24歲的宋偉英有很多外號:「兵馬俑」「清道夫」「出土文物」。實際上,他和同事是中國西部一段沙漠鐵路上的「清沙人」。「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 敦煌沙漠中有一彎月牙,與沙漠共存未曾乾枯,好神奇
    大家好,我是麗麗,今天小編我要和大家介紹一個地方,就是敦煌沙漠中的那一彎月牙兒,它與沙漠共存,而且常年未曾乾枯過,真的很神奇。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十分奇特,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猶如一輪明月,其神奇之處在於流沙永遠掩埋不了清泉,眾所周知,水火不相容,沙漠與永不乾枯的清泉能共存,至今無人能解釋清楚,古時人們對大自然的魔力難以理解,便以豐富的想像將自然現象神話化。
  • 「沙變土」試驗,讓沙漠變成良田
    沙漠裡的植物長勢喜人。本報記者 陳均俊 攝8月16日,重慶晨報記者來到距離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區10公裡外的烏蘭布和沙漠東部。去年,重慶交大副校長易志堅在這裡開闢了25畝沙地進行「沙變土」研究試驗。「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沙漠就是缺水造成的。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沙子不能保水保養料,所以非沙生植物難以存活。」易志堅說。經過一年的試驗,易志堅「沙變土」的研究項目進入中試階段。
  • 漠上花開 — 烏蘭布和「沙變土」試驗調查(上)
    從外觀上,幾乎很難分辨這裡和江南小鎮的區別。    但如果在起風的時節,農民新村便是另一番景象。「沙子到處都是,我得一桶一桶地從院子裡抬出去。如果不儘快治住沙漠,村莊恐怕都會被沙子埋沒。」張國富說。    張國富的家鄉——阿拉善盟阿左旗烏蘭素海嘎查,「深陷」於烏蘭布和沙漠之中。    烏蘭布和位於阿拉善境內、黃河西岸,面積達1.4萬平方公裡。
  • 飛手劉夙培:見過晚上十點的大沙漠,也見過零下三十五度的新疆
    在他上小學時,就拿著父親的國產雙鏡頭反光相機嘗試拍攝;2005年來到西安讀大學之後,便能夠依靠攝影來賺取生活費。「真正第一次接觸無人機,是在2013年,西安交響樂團戶外公演,我自行組裝的四軸飛機掛載GoPro4。」
  • 千裡鐵路線上的乘警
    列車途經線路複雜,沿途停靠共經過22站, 時長21小時3分, 全程1577公裡。中新社發 張暢 攝 發布時間:2014-02-01 11:28:28 【編輯:楊彥宇】 千裡鐵路線上的乘警
  • 驚豔無以言表,天涯明月刀手遊cos,沙漠與敦煌元素美到震撼
    心王·光音天,是《天涯明月刀》中的時裝,將樂器與舞蹈,敦煌聯動·飛天舞時裝。coser@押切YAKI@姜愛東Ji給我們帶來了《天涯明月刀手遊》中的心王·光音天成女&心王·光音天成男cosplay,驚豔無以言表,沙漠與敦煌元素簡直美到震撼,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組cosplay吧!
  • 漠上花開 — 烏蘭布和「沙變土」試驗調查(下)
    9月6日,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沙漠中的試驗地綠意盎然。記者 萬難 攝記者 萬難 攝    三次試種皆失敗    風沙如刀,「絞殺」著一切幼小的生命    4月20日,項目組開始進行土壤化施工。    他們要將沙子和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攪拌、混合,然後均勻地鋪在沙漠上。至於鋪設的厚度,要不斷反覆試驗,20釐米、15釐米、10釐米、5釐米……最終找到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厚度。
  • 步步「精」心 全球20條傳奇戶外徒步路線
    但是徒步翻山越嶺可不那麼容易,你需要良好的物質儲備,藉助有利的天氣,練就金鐘罩鐵布衫的雙腿。但是沿途有各種各樣的回報,國家級森林公園、西部沙漠風情,甚至還有意想不到的火山。想想這是世界上最高的點,你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你可以乘飛機飛到山腰的盧卡拉機場,然後從這裡發起你的圓夢之旅。隨著登山運動的商業化進程,越來越多的驢友可以在登高過程中去小酒吧和小網吧稍做休息調整,享受平地上的服務。看來,登山者不一定都是苦行曾。
  • 2019羚羊中國(奈曼)環科爾沁沙地越野拉力賽在寶古圖沙漠旅遊區...
    — — — — 2019年10月23日,「2019羚羊中國(奈曼)環科爾沁沙地越野拉力賽」在寶古圖沙漠旅遊區隆重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18名女賽車手巾幗不讓鬚眉,盡情挑戰這片沙漠,挑戰自己,感受越野魅力。
  • 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
  • 「點沙成土」:重慶科技造就烏蘭布和深處「人工綠洲」
    進入烏蘭布和沙漠,第一個說上話的是薛飛斌。「沙就是沙,怎麼可能變成土呢?」置身一片葵花田,莖稈足有一人多高,他用手貼著頭頂來回比劃。不遠處,綠草叢生,鮮花盛開,陽光下,結滿穗子的高粱杆迎風擺蕩。    目前播種面積4200畝,種植各類作物近百種,雜草全部存活,青蛙、蝴蝶、麻雀等鳥蟲也在此落腳,深吸一口氣,泥土清香竄入鼻孔——這是一片名副其實的「人工綠洲」。
  • 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
    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鎮中營盤水庫旁的植被 李羽佳 攝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讓毛烏素綠洲變沙漠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古兩省區交界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
  • 到訪沙特埃爾奧拉的21個理由
    伴隨著陽光照射角度變化,黑格拉被奉為聖山的立石山 (Jabal Ithlib) 也將迎來近30分鐘的奇幻景象,耀目的光束穿透立石山一線天 (The Siq at Jabal Ithlib) 為整片區域蒙上了聖潔的色彩。
  • 勞斯萊斯去衝沙,車標是水晶的,車牌號比車貴100多萬
    在杜拜,一位勞斯萊斯庫裡南車主把他的車開進了沙漠衝沙,庫裡南站在沙漠上作為全球最貴的量產SUV,捨得拿它去越野和沙漠衝沙的寥寥無幾。或許是每個人對於車子的定義不同吧,這和價值觀,實力都有著很大關係。如果告訴你這臺車可以在一線城市買一套房,就連車牌號都可以買一套房,是不是覺得它很不可思議呢?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  身處沙區的人們是如何遏制住滾滾的黃沙的?又是如何將沙漠變為綠洲,尋找到發展路徑的?帶著一系列問題,經濟日報記者前往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採訪調查,尋找沙區人民開啟幸福生活的密碼。
  • 城市什麼都有,他們卻要在沙漠裡生活
    如果一定要用形而上的方式來描述,「沙改土」只是完成了沙漠具備種植條件的從0到1的轉變,後續的工作要麼交還給大自然實現生態恢復,要麼留給人類繼續深耕。2018年是易校長啟動這個項目的第9年,蔣學皎要做的是看看長出作物的「沙漠土壤」裡,是否真的出現了微生物。騙局還是革新?易志堅是這個項目的靈魂人物。
  • 沙漠沒有水,「沙漠」兩個字,為什麼是三點水做偏旁?
    比如,江,河,湖,海……小明:沙漠。老師:滾!小明:我滾的時候也沒見水啊!老師:滾滾滾!這個段子真是看一次笑一次,但也想問,沙漠沒有水,為什麼偏旁是三點水?沙漠還真是和水有關。「沙,水中散石也」《說文》,就是受水的衝擊,而形成的細小石頭,又因為水少而見沙,所以「水少」就會意成了「沙」字,因此,沙是一個會意字。「漠,北方流沙也」《說文》,北方有大片能像水一樣流動的沙子,叫做漠,這是一個形聲字,三點水是形、莫是聲。有人說,莫就是沒有,所以「漠」表示沒有水,這樣解釋雖有道理,但不是本意。其實,「滾」字也和水有關。
  • IS恐怖分子沙漠埋藏上億寶藏 被伊拉克牧羊人發現
    海外網10月30日電 IS最高頭目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的姻親穆罕默德·阿里·薩耶特(Mohammed Ali Sajet)透露,ISIS恐怖分子在伊拉克西部沙漠中埋藏了2500萬美元,後來被牧羊人發現。
  • 中國治沙江湖:教授點沙成土,騰訊突然入局
    僅有50萬人口的烏海,堪稱富饒。託煤礦業發達的福,這裡遍地路虎和普拉多,人均收入早早達到小康線。貧瘠和富豪產生強烈對比,整座城市唯一能算作景的,除了甘德爾山上那座成吉思汗雕像,就只有望不盡的萬裡黃沙。易志堅算不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治沙這件事,一代代烏海人都在做,或者說像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