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頑強對抗40年,80%得到治理

2021-01-09 澎湃新聞

這幾天團團被一條微博刷屏了,中國又要幹成一件前無古人的事了,毛烏素快要被滅了!

吃瓜群眾:什麼毛?什麼烏素?

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有著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又稱為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和內蒙古兩省交界處,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

到了21世紀初,已經有600多萬畝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綠。80%的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黃河的年輸沙量足足減少了四億噸。由於有良好的降水,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還累計新闢農田160萬畝,榆林這座「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網友留言:這片綠洲是我每天偷能量偷出來的嗎?

網友觀點:這是國家和一代代當地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實實在在的沙漠變森林。堅守荒漠植樹造林的人功不可沒!

黃沙曾讓陝北人民嘗盡苦頭

在新中國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解放初期,全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流沙吞沒農田牧場120萬畝,沙區僅存的165萬畝農田也處於沙丘包圍之中,390萬畝牧場沙化、鹽漬化、退化嚴重,沙區6個城鎮412個村莊被風沙侵襲壓埋,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由於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榆林每年因水土流失輸入黃河泥沙高達5.3億噸,佔中上遊入黃泥沙量的三分之一。

當地有句順口溜,「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襖四季穿」是陝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66歲的定邊縣「治沙英雄」石光銀回憶說,小時候無邊無垠的黃沙梁上,西北風從早刮到晚,村裡的幾畝「跑沙地」是「光下種,不捉苗,種一葫蘆打一瓢」,群眾生活苦不堪言。

陝北治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戰爭

陝西省是中國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也是阻止西北風沙東越南進的重要防線,是京津地區重要的風沙源。然而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的99%都集中在位於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陝北榆林。

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性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及陝西省開展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動,極大改善了毛烏素的生態環境,也使沙漠南緣的陝西省榆林市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治沙一線榆林市以及毛烏素沙漠位置

地處防沙治沙第一線的陝西省榆林市,60多年來持續開展大規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運動,將全市林木保存面積、林木覆蓋率分別由建國初的60萬畝和0.9%提高到現在的2157萬畝和33%,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由荒山禿嶺到綠滿山川的轉變,陝西的綠色版圖因此向北推進了400餘公裡。

曾經的毛烏素沙漠現在充滿植被

圖片還原真實的毛烏素沙漠

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兩省交界,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

寸草不生的大沙漠,在人類40年頑強對抗後,30%的沙漠覆蓋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5000萬畝地水土不再流失了,黃河年輸沙量,也因此減少了整整4億噸!

沙漠變成綠洲可以說是逆天改命,這個了不起的壯舉用信念譜寫了人定勝天。

可是毛烏素沙漠並不是天然沙漠,甚至在5世紀(魏晉南北朝)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居住著遊牧的匈奴民族。

一面是牧民不加節制的開墾,一面是民族間戰亂的衝擊,人類的活動痕跡破壞著大自然,終於在唐朝時期毛烏素變成了一塊小沙地。

然後就像傳染性的皮膚病,沙地一點一點擴大,草皮被一點一點無情吞噬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逃走,去下一個草原繼續放羊不就好了嗎。

陝西榆林也曾逃了三次,半個世紀前這裡的人們一出生便要忍受沙災。

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反過來衝擊著房屋和人群,眼裡嘴裡滿是沙子,正常。

可是洗澡早就成了奢侈連飲用水都要省著喝。

一旦出門,就要用鐵鍬擊碎堵住大門的黃沙,搖搖晃晃的小屋,一不留神會被沙暴活埋。

治沙英雄殷玉珍的住所

這樣的沙塵暴還會蔓延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甚至日本。

荒漠化這把利劍早已指向每個中國人的咽喉。

幾億年形成的生態系統被幾百年的現代文明破壞,想用幾十年把它恢復談何容易。

今天的毛烏素又怎樣了呢?

在毛烏素沙漠上不斷推進的植被毛烏素沙漠上的新興綠洲曾經的毛烏素沙漠和現在的耕地榆林市榆陽區榆溪河公園(2018年8月2日無人機拍攝)。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年逾九旬的郭成旺(左)的孫兒郭建軍抱著老人1984年栽下的一棵樹,當年的樹苗現已長成參天大樹(2018年7月31日攝)。陝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新建村綠色包圍中的農家小院(2018年7月31日無人機拍攝)。藍天白雲映襯下的榆林市鎮北臺(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 一輛汽車行駛在榆林市橫山區沙漠治理與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2018年8月4日無人機拍攝)。 汽車行駛在榆(林)靖(邊)高速公路上(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穿越毛烏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國建成的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

那些在治沙一線的「愚公」們

新中國68年的治沙探索為世界防治荒漠化開出了「中國藥方」,為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這個世界目標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如此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固然離不開政府的投入和帶動,更離不開沙區人民與沙漠、與貧窮抗爭的堅韌。

他們之中,有些人出名了,被評上了「治沙英雄」,還有更多的人,仍在默默地,用一棵棵小樹苗在沙漠裡為自己寫傳。

治沙女排:幾輩都是治沙連的民兵

補浪河鄉地處沙漠腹地,20世紀70年代,全鄉80%的土地被荒沙吞沒,一年四季風沙不斷。近百公裡的風沙線上,除了星星點點的駱駝刺,幾乎見不到綠色。沙奪良田,沙進人退,許多人迫於生計遠走他鄉。

1974年5月14日,為了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積極響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以消除沙害、綠化家鄉為己任,在風沙侵蝕最為嚴重的補浪河鄉黑風口安營紮寨,開始了搏戰風沙的艱難歷程。

民兵連的姑娘們住柳笆庵子、吃苦菜,硬是靠人拉肩扛,在毛烏素沙漠上織出一片綠色,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沙固沙林帶33條,治理荒沙14400畝,開闢出2萬多畝沙漠綠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跡罕至的荒漠煥發勃勃生機。

10餘名女民兵正在進行冬季到來前的樹木例行管護。周擁軍指著一位正在給大樹打杈的女民兵說:「她就是民兵連連長席彩娥,她家幾輩都是治沙連的民兵。」

如今,除了治沙造林和日常管護外,民兵連的姑娘們還負責連隊展覽館的講解工作,向成千上萬慕名前來參觀見學的人們講述著治沙故事,傳播著「治沙精神」。

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鄉治沙女民兵連的隊員們在修剪樹枝(8月2日攝)。新華社發(劉繼遠攝)

如今,除了治沙造林和日常管護外,民兵連的姑娘們還負責連隊展覽館的講解工作,向成千上萬慕名前來參觀見學的人們講述著治沙故事,傳播著「治沙精神」。

石光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石光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全國治沙英雄,他從小在沙窩裡長大,飽嘗風沙之苦。從20歲擔任生產隊長開始,他便帶領群眾投身於治沙事業中。

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石光銀成為陝西省榆林市個人承包治沙造林的第一人。為了籌集買樹苗的錢,他不顧妻子哭鬧阻攔,把自家賴以生存的84隻羊和一頭騾子趕上了集貿市場。在「上面太陽曬、下面沙子烤、餓了啃幹饃、渴了喝冷水」的艱苦條件下,他帶領群眾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治沙戰。

為了使治沙能長久地堅持下去,石光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聯合農戶治沙」的農民治沙公司。公司依託「治理荒沙,開發利用荒沙」的總體發展戰略,走「公司+農戶+基地」的路子,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

殷玉珍:大漠孤獨,她拿盆扣住路人腳印

1985年,19歲的殷玉珍嫁到鄂爾多斯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井背塘。她的家是一個半掩在沙漠裡的地窖。方圓幾十公裡除了他們家,就剩下茫茫無際的沙漠了。沙棉蓬、沙蓬子、沙米就是他們的主要下炊之物。

最難以忍受的,是沙海中無邊無盡的寂寞。殷玉珍清楚記得她嫁過來40天,才看見一個人從家門口經過,待她驚喜地跑過去時,那人已經走遠,她便回家拿了個盆,把那腳印扣住,每天都要來看上一次,就是這個腳印,陪她度過了許多寂寞難熬的日子。

面對一望無垠的荒漠,她咬牙發誓:「寧肯種樹累死,也不叫沙欺負死!」。1986年春天,殷玉珍用打工掙的錢換回600棵樹苗種下,最後只活了不到10棵,但她沒有放棄,堅持種樹30年。

牛玉琴:「貧窮,是我奮鬥的動力」

34年前,陝北婆姨牛玉琴在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用她的一雙手「向沙漠進軍」,讓11萬畝荒沙披上了綠裝。記者問她,你為什麼要治沙?她毫不思索,「因為窮唄,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窮得夫妻倆夥穿一條褲子,窮得幾個娃娃餓得在炕上直嚎,不治沙咋辦?」

「那你也可以選擇其它奮鬥、致富路徑呀,為什麼非得治沙?」

「沒有別的路,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沙子,我不治沙,沙子就會把我活埋!」。

蘇和:他曬黑了,「黑城」卻變美了

這位老人,退休後,放棄安逸舒適的日子,來到額濟納旗種梭梭。至今,已成功搶救天然梭梭林3000畝,人工種植梭梭6萬多棵,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小綠洲。他,就是阿拉善盟政協原主席蘇和。

2001-2002年,受蘇和邀請,日本治沙綠化協會會長遠山兩次來到額濟納黑城腳下的沙漠裡,種下了4000棵梭梭苗。但是,由於缺乏管護,補水不及時,梭梭苗大部分死掉了,植樹的效果很不理想。蘇和看了很痛心,他知道,要想種活這些梭梭苗,就得有人在這裡待下來。可是,誰願意來這裡呢,這裡荒無人煙,四處都是漫漫戈壁黃沙。一個念頭在老人腦子裡冒了出來:他要來這裡種樹,看護這些梭梭苗。

2004年的下半年,蘇和提前從阿拉善盟政協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帶著老伴兒來到額濟納旗沙漠中安家,開始了漫長的治沙路。

石述柱: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1955年,甘肅民勤宋和村,19歲的熱血男兒石述柱偏要與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叫板,他要治沙,不要逃荒。入黨時,他發誓:「豁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一句承諾,一生奮鬥。他組建了村裡的青年團員治沙突擊隊,插風牆、種紅柳、植沙棘,栽白楊。他對傳統固身削頂的治沙方法進行了改進和補充,將黏土沙障與林木封育結合,使固定的沙丘反過來成為保護田地的屏障。這種新模式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肯定,稱之為「宋和樣板」,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將其命名為「民勤模式」。

他經常說:「只要能讓群眾富起來,有衣穿,有飯吃,有錢花,過上幸福生活,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願。」

王有德:「與沙鬥,其樂無窮」

30年前的寧夏白芨灘林場荒蕪破敗、人心惶惶。他帶領幹部職工以「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拼勁,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築起了一道東西長47公裡、南北寬38公裡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擴。這是治沙英雄、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王有德的人生。

他1976年進入林業部門工作。40多年來,他帶領幹部職工在風沙線上築起了一道道生態屏障,摸索出外圍灌木固沙林,周邊喬灌防護林,內部經果林、養殖業、牧草種植、沙漠旅遊業「六位一體」的治沙模式。他總結並實踐的通過發展沙產業反哺社會的經營理念,讓林場走出了困境,建起沙地果園5000多畝、苗圃5000多畝,興辦經營實體,對外承攬綠化工程,每年反哺治沙1000多萬元,極大地改善了林場生態環境和職工生活條件。

人們說:「白芨灘的今天,是王有德他們用汗水就著沙漠苦出來的!」寒冬臘月,王有德帶領職工們頂著凜冽的寒風,在一座座沙丘上扎草方格;春天來了,他們將一粒粒草籽撒播在草方格內。為了多植檸條、花棒、沙柳,他們吃在沙區,睡在野外……

遠山正瑛:日本老人染綠中國沙漠

1972年退休後,日本鳥取大學教授遠山正瑛開始研究中國的沙漠綠化,並多次漂洋過海,沿著絲綢之路考察,足跡踏遍中國的沙漠。1990年,84歲的他決定紮根內蒙古恩格貝,做一名治沙志願者,每年在沙漠中吃住八九個月,經常一工作就是十個小時,這一堅持就是14年。

他一邊用驚人的堅韌和勤勉在中國徵服沙漠,一邊在日本影響力最大的NHK電視臺為中國治沙事業搖旗吶喊,聲淚俱下地向他的同胞們講述綠化黃河兩岸的意義。他還舉行全國巡講,號召日本人「每人每周少吃一頓飯」,來支援中國的「百萬株植樹工程」活動。在他的感召下,先後有7300多名日本人自願加入「中國沙漠日本綠化協力隊」,不遠萬裡來到恩格貝種樹。

經過幾代志願者的不懈努力,300多萬棵樹拔地而起,染綠黃沙4萬畝。2004年2月27日,97歲的遠山正瑛撒手人寰。他說,他留下了很多遺憾。其中一個最大的願望,就是創辦一所世界沙漠大學,讓恩格貝成為世界沙漠的研究基地。他的骨灰,一半埋在日本故鄉,一半埋在了恩格貝。

這樣的「治沙英雄」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數人治沙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不叫沙給欺負死」,他們的故事無不震撼人心。

但是話說回來,治沙是全人類共同的難題,不能僅靠「英雄」的力量。科技都這麼發達了,還一味地靠「愚公」治沙,顯然不夠。我們必須運用新技術、新武器解放勞動力,提高治沙效率。

請允許我們向那些著名的「治沙英雄」

以及還沒有來得及認識的「治沙英雄」致敬!

為這項生態奇蹟和治沙英雄點讚!

校審|肖 健

編輯|龔 銳(武漢鐵路局團委)

頭圖|盧瑋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未來網)

(本文原標題:《前無古人!中國快把毛烏素沙漠消滅了!》)

相關焦點

  • 毛烏素沙、庫布齊沙漠被治理,中國人能治理塔克拉木幹沙漠能嗎?
    到目前為止中國有多個沙漠、沙丘被治理好,其中典型就是毛烏素沙、庫布齊沙漠兩大沙漠即將從中國地圖上消失,這極大的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同時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的沙塵暴天氣狀況。中國治理沙漠的經驗非常多,很多國家都向中國請教經驗。沙漠治理後,能形成農田、草場、樹林等,這能讓農牧業得到發展。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 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的話,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的話中國還有一個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假如塔克拉瑪幹變成草原對我國有什麼影響?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的話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流動沙丘面積廣大,沙丘的高度在100~200米,最高可以達到300米。因為沙丘的類型複雜多樣。因為塔克拉瑪幹沙漠烈日炎炎,沙面溫度高達70~80攝氏度。
  • 24萬人在沙漠中挖出大水庫,美專家直呼:快住手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不想過冬、厭倦沉重、想飛去熱帶的島嶼遊泳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光沙漠就有262萬平方公裡,佔了國土面積27%的比例,而且還處於不斷擴張狀態。植樹造林、退耕還草等多種方式將沙漠面積一點點縮小。通過多年與沙漠奮鬥,寸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成功得到了治理,5000萬畝水土不再流失,聯合國環境專家將這稱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蹟」。毛烏素沙漠的成功治理本來就是一個奇蹟了,但是還有更奇蹟的,那就是在沙漠中挖出一個大水庫,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就是被我國民勤縣人民成功辦到了。
  • 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
    原標題:告別黃沙漫天是如何做到的——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調查  茫茫無際的沙漠,是人類面對的最可怕也是最頑固的敵人之一。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荒漠化治理一直是困擾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一大難題。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不毛之地」變身綠色家園,煥發新的生機。
  • 中國人創造的又一個奇蹟:這個沙漠即將消失!
    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榆林市榆陽區孟家灣鎮中營盤水庫旁的植被 李羽佳 攝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讓毛烏素綠洲變沙漠毛烏素沙漠又稱鄂爾多斯沙地位於陝西、內蒙古兩省區交界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由於不加節制的開墾
  • 沙漠中一「死亡之海」,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卻坐擁100多口湖泊
    說到沙漠景觀真是一種讓人又愛又恨的自然風景,我們愛它的壯麗壯美,但又害怕它吞噬萬物的兇惡。另外,長期固定沙子沙子,也為了保護中國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是西北部的無人區的沙漠城市生活得還好,但我們的影響比較小,但是內蒙古自治區也有很多沙子,這些沙漠接近人口聚集的城市,治理和保護是必要的。
  • 《壯麗70年 時間都知道》收官 憶70年徵程話美好未來
    10月22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的大型通俗理論電視節目《壯麗70年 時間都知道》在北京衛視播出《中國文化何以自信》、《遇見一個更好的中國》兩個篇章,帶領觀眾從文化、社會兩個維度共同探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的恢弘巨變。
  • 開採塔克拉瑪幹沙漠地下水,能否讓羅布泊,樓蘭古國重現?
    塔克拉瑪幹沙漠水系塔克拉瑪幹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雖然有多條河流流動,並且有持續不斷的供水,但是沙漠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這樣的水系如何來改變沙漠,讓流動的沙子保持潮溼的狀態,並且能夠將多餘的水流帶動,很明顯是不可能的,雖然崑崙山水系河流滲透到沙漠中達100~200公裡,但是在沙漠之中流動的時候,也在逐漸乾涸
  • 2019羚羊中國(奈曼)環科爾沁沙地越野拉力賽在寶古圖沙漠旅遊區...
    — — — — 2019年10月23日,「2019羚羊中國(奈曼)環科爾沁沙地越野拉力賽」在寶古圖沙漠旅遊區隆重舉行,來自12個國家的18名女賽車手巾幗不讓鬚眉,盡情挑戰這片沙漠,挑戰自己,感受越野魅力。
  • 罕見的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至今卻仍有爭議
    文/手持劍走在天涯罕見的人工沙漠大壩,歷時40年建成,但爭論仍在繼續。世界上有很多奇蹟,這是古代人的智慧,世界四大古國之一的中國也有數不清的奇蹟,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中的珍珠「甘肅」具有濃鬱的歷史氣息。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有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有國內獨一無二的蘇武山,當時的蘇武羊還有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還有紅崖山水庫,保存著中國西部最完整的地主莊園,由於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和大沙漠文化,甘肅的河西迴廊成為許多遊客到訪的重要景點,。
  • 中國第七大沙漠上的『生態科技』元素
    在30年之多的大規模新建設的統系,最新推出生態科技這一樣多門元素。知名領導人張吉樹在接受了新文明媒體的採訪之後作出表示稱道未來的科技技術將形成治理沙漠的最為具有效力的一項進行計劃。眾所周知,張吉樹是對於庫布其沙漠進行專項了解調查組的沙漠組組長,庫布其沙漠是位於內蒙古內部境內最大的一塊沙漠地區,據統計它的面積達到了1.86萬的平方總數。據悉,在過去約有30年的統系之中,這一片的的治沙企業官方以及牧民以大力將這片沙漠變成一片綠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片沙漠裡蓋起了一座上星級的酒店。
  • 今天|8月22日,16年前,我國首條沙漠高速公路通車
    2003年8月22日首條沙漠高速公路通車2003年8月22日,我國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陝西省榆靖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車。榆靖高速公路是我國在沙漠地區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也是國家規劃「四縱四橫」西部大通道包頭至北海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東起榆林市榆陽區孫家灣,西至靖邊縣石家灣,主線全長116公裡,工程總投資18.17億元,建設總裡程134公裡。公路主要沿古長城鋪設,大部分路段穿越毛烏素沙漠。在沙漠裡修建高速公路,首先必須解決流沙問題。
  • 中國南極科考:在「白色沙漠」中書寫奇蹟
    原標題:在「白色沙漠」中書寫奇蹟 之後,雪龍號駛向中國南極長城站外圍海域,集中進行船艏受損部件的修理,主體功能得以恢復,並於事故後第9天獲中國船級社批准籤發航行安全證書,繼續執行後續航行任務。這樣,雪龍號又是「一條好漢」,繼續搭載中國南極科考隊踏上徵途。 如果說南極阿蒙森海海域遭遇冰山展現了雪龍號十足的韌勁兒,那麼2013年-2014年之交的南極超級大營救不僅展現了其韌勁兒,而且彰顯了危難時顯身手的俠義精神。
  • 讓「一毛不拔」之地長出樹,中國「變綠」不能停
    具體表現上,便是這裡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沙漠化面積擴展,年風沙日數經常超過 80 天。人民賴以生存的農田也深受風沙之苦,糧食產量低、質量差。經常還需要和沙漠抗爭,讓「一毛不拔」之地長出樹來。這個過程,有的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的5.5萬畝優質牧草生產基地,推行種養結合的苜蓿種植模式,通過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採用人工草地的方式治理風沙源頭,使退化以及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提高了植被覆蓋率,使項目區土壤、植被以及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善,促進天然草地生態恢復。還有數億中國人堅持不懈在APP上「雲」種樹,總計種下了1.22億棵真樹,直接改變了當地的地貌。
  • 中國鄉村治理四十年變遷與經驗
    進一步研究發現,中國鄉村治理四十年變遷蘊含著鮮明的中國經驗:(1)中國政治體制優勢下的國家高位推動;(2)改革進程中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群眾首創精神;(3)遵循試點到整體的漸進性改革路線,構建了改革、發展與穩定三角平衡格局。中國鄉村治理四十年實踐所蘊含的寶貴經驗對推進新時代鄉村治理改革創新具有重要啟示和意義。
  • 科學家說土壤是石頭風化而來,土壤又怎麼會逆變成沙漠的?這種說法...
    戈壁是沙漠、黃土的物質來源,沙漠、黃土是戈壁風化後的表現形式。 戈壁、沙漠、黃土是地球上經過成千上百萬年外力風化作用而形成的地貌類型,但就形成土壤來說,還要經過複雜的生命過程,因為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出植物的屬性,這樣的土地才能給我們人類提供物質與能量
  • 蘇美冷戰40年,中國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從1947年開始,直到1991年結束,美蘇雙方這場經歷了40餘年的冷戰,最終以蘇聯的解體而告終。那麼在這40年裡,中國又在背後做對了什麼?美蘇冷戰的起因美蘇冷戰可以說是20世紀後期國際關係的主基調,它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波及到了美國和蘇聯兩國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整個世界格局的走向和變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