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萬年來,地球上的原始森林面積在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的雙重夾擊之下不斷縮減,似乎再難恢復。
印尼的植被破壞(圖片:IndoMet in the Heart of Borneo /網絡)
但21世紀以後,地球表面反而有變綠的趨勢。根據美國航天局的基於衛星地圖的研究,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有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而在綠化貢獻中,又有42%來自植樹造林。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長期大計劃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沃野千裡,森林密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但同時,這一地區生態脆弱,分布著我國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裡風沙線。
然而,隨著人口劇增、戰爭頻繁以及資源過度開發,讓這裡本就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具體表現上,便是這裡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沙漠化面積擴展,年風沙日數經常超過 80 天。人民賴以生存的農田也深受風沙之苦,糧食產量低、質量差。
生計or生態 一直都是個艱難的抉擇
(圖片:chungking / 圖蟲創意)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三北防護林工程」於1978年成型,開創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
三北防護林的大致範圍
和風沙帶的區域大致是同步的
該體系建設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裡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遊、喀喇崑崙山,範圍涉及新疆、青海、至黑吉遼的13個省,總面積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規模可謂宏大。
覆蓋的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廣大區域
需要最堅韌的樹種才能熬過漫漫冬季
(圖片:老山貨 / 圖蟲創意)
這項工程將跨越73年,分3個階段工程完成,到2050年時實現造林5.34億畝的目標。
在具體操作上,植樹造林主要由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補貼和社會資助下進行。拿某一特定地區來說,上級會將種樹任務下發到當地,而這裡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某地的荒地分別劃給各家,自行種植;另一種就是把整個山頭承包給某個人,種植的人享受補貼。雖然補貼數額有限,但還是比種地高一些,大家便都有了種樹積極性。
呼倫貝爾田野農田防護林
每塊農田都有小小衛士來守護
(圖片:老山貨 / 圖蟲創意)
40多年來,在幾代人、億萬群眾的努力下,三北工程在我國北疆築起了一道綿長的綠色防線,線上出現了塞罕壩、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齊等一批植綠護綠的成功典範。
位於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機械林場,它是三北防護林環北京、天津區段的主要組成部分,平均海拔1500米,如今森林覆蓋率80.74%,成了林的海洋——但就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這裡還是黃沙漫天不見日的苦寒之地。
穿梭林海,放鬆身心
(圖片:我是故宮迷 / 圖蟲創意)
工程進行到如今,五期即將完成,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最初的5.05%提高到了13.57%,成效顯著。
經常還需要和沙漠抗爭,讓「一毛不拔」之地長出樹來。
(張掖-高臺縣-三北防護林工程)
(圖片:阿正影像 / 圖蟲創意)
當然,這麼浩大的工程並非沒有招致非議,網上「三北防護林沒用」、「三北防護林導致霧霾」等言論一度甚囂塵上,然而根據多數親歷者的體會,肉眼可見的綠色確實壓制了漫天飛舞的黃沙。
有目睹這種變化的網友表示,10年前還叫做毛烏素沙漠的那片地方,現在叫毛烏素沙地;10年前每年的11月和4月都是長期的風沙季,現在風沙刮幾天就遠去了……
有經歷才有發言權
變綠不能停三北防護林並非我國唯一的「綠化」工程。1999年,四川、陝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由此揭開了我國退耕還林的序幕。
陝西退耕還林種下的小樹苗
(圖片:老兵視角 / 圖蟲創意)
而此事的背景,便是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澇災害。
那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出現歷史罕見的特大洪災,受災較重的有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安徽、廣西、福建、四川等省(區),全國總受災面積3.3億畝,受災人口1.86億人,直接經濟損失2550.9億元。
98洪水是天災,但也有人禍因素加劇災情
其中之一,便有過度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
(圖片:phileole - China 2011 / 網絡)
搶險救災過後,中央吸取經驗和教訓,總結出長江洪水泛濫的原因之一是長江流域森林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中下遊圍湖造田、亂佔河道——長江兩岸有4億人居住,50年代中期,長江上遊森林覆蓋率為22%,但由於過度農地開墾、建廠和城市化,兩岸大部分森林被砍伐。
連水中央都變成了田…
(圖片:map.tianditu.gov)
於是我們見到1998年,退耕還林還草開始了。
長江和黃河上中遊地區是退耕還林還草的主戰場,為了讓牽涉到的民眾能夠儘量配合,國家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了糧食與生活費補助,以及種苗造林補助費。1999年到2019年間,我國共有4100萬農戶參與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1.58億農民受益於此:截至2019年底時,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補助資金9000多元。
退耕還林還草並不意味著就沒有收入
如果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收益反而會更大
(圖片:何宏亞 / 圖蟲創意)
當然,生態上的成果還要案例與數字來表明。
幾月前發布的《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表明,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生態狀況顯著改善。退耕還林還草造林佔同期我國人工造林總面積的27.7%,位居各大林業工程之首。
經過半個世紀的還草還溼地,黑龍江又成為了大批候鳥度夏目的地
(圖片:月亮145 / 圖蟲創意)
效果比較典型的地方有陝西。陝西延安自1999年以來,植被覆蓋率從退耕前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綠色邊界向北推移400多公裡,土壤侵蝕由每年每平方公裡9000噸降至1077噸。至於此地的入黃泥沙,則由2.58億噸降到0.31億噸,降幅達88%。
過去水土流失一向嚴重的黃土高原,如今反而成了全球生態修復的樣本。
梯田變森林
(圖片:至臻006 / 圖蟲創意)
還有著名的巖溶地區貴州。這裡巖溶出露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60%以上,是我國石漠化面積最大、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而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對近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的目標起到了很大幫助。
只要建設,不要破壞
(貴州-壩陵河大橋)
(圖片:邂逅攝影師 / 圖蟲創意)
除了這種大型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略小的項目也都在為中國的綠化添柴加火,也正是這些綠化項目的落實,才成就了我國對全球綠化貢獻超1/4的奇蹟。
綠,是為了可持續實踐已經證明,無論是三北防護林或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都可以讓生態承受能力差的地區增強「抵抗力」,在防治水土流失、減輕自然災害、固碳增匯、甚至幫助特定地區脫貧上都有顯著效果。
這體現出來的道理便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其實不必背道而馳,生態保護反而能夠讓經濟發展更為可持續。
(圖片:makingultimate / 圖蟲創意)
其實,在生態維護上,除了國家層面的努力,中國的社會團體乃至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努力。比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往往在生產與發展中就成為了汙染排放的較大來源,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自然也應當在減排、踐行環保中擔起相應責任。
這個過程,有的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的5.5萬畝優質牧草生產基地,推行種養結合的苜蓿種植模式,通過先進的技術及設備,採用人工草地的方式治理風沙源頭,使退化以及沙化草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提高了植被覆蓋率,使項目區土壤、植被以及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善,促進天然草地生態恢復。還有數億中國人堅持不懈在APP上「雲」種樹,總計種下了1.22億棵真樹,直接改變了當地的地貌。
可持續玉米種植方式的試驗田
荒漠化地區vs螞蟻森林,2019年3月航拍
而在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在不久前的聯合國大會上,我國也宣布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舉意味著能夠讓本世紀的全球變暖趨勢減緩0.25℃。
最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也表示,中國為降低碳排放所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甚至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領軍國家,能夠與世界各國分享其優秀經驗。
相信在我國全國上下的努力之下,我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也一定會走得更順暢。
作者:棉大葵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魚木頭
來源: 地球知識局(diqiuzhishiju)
原標題:《我們憑什麼能變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