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5時28分迎「立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明天就是立春節氣了,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趨於上升或增多。從氣候學上來說,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
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叫立春節。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這種活動影響到民間,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有的地方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有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
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有一些地方,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不宜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佔氣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佔氣的信仰。《孔穎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雲物氣色。若有雲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後必有驗,書之者,為預備故也。」由此可見,春秋時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中,登高觀雲、佔卜測算已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遊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的大街小巷。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下來,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撒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關中一帶人們的古老習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簷的牆壁上,搭上一小塊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起窩來。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條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以此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