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

2021-01-09 黃門左侍郎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

關於讀書,古人有很多可供借鑑的經驗與名言,比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就是要人們「博覽群書」。現代教育中,也提倡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閱讀量一大,難免會出現「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情況。其實,「不求甚解」的本義並非是貶義,現在之所以會被人誤解,是因為不了這個詞的出處及語境。「不求甚解」一詞源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只幹了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留下了「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名言,從此歸隱田園,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創作的自傳文。作者採用白描手法,行文簡潔,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作者在文中表述了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說到好讀書時,陶淵明是這樣寫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就是成語「不求甚解」的來歷。

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是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這裡指的是瀏覽式的粗讀,是為擴大視野的,因為,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每個人都要精心去細讀的。這與古人所言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異曲同工之妙。

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之所以常常被人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它的下半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讀書的終極目的,還是要「會意」,對書中的文意有所體會、感悟,能吸收、消化,他為己用。所以,遇到好書,或是必須得理解、掌握的知識點,還得要精讀,讀透讀懂,否則也就失去了「讀」的意義了。

作為成語的「不求甚解」,意思已經偏離陶淵明的原意,說的是讀書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用以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但,追根溯源的本身,就是「求甚解」,所以,「聽」古人說話,視野得要擴大,這樣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孔子用一個普通木壺告訴了我們答案
    對於人們而言,書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一生的經驗雜談,因此讀書對於人們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問題來了,既然人的一生需要讀書,那麼讀書的數量需要如何界定呢?到底是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很早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我們。有一天,孔子乘著馬車周遊列國,在某個地方被兩個孩子攔了下來。
  • 古語「仗義每多屠狗輩」,下半句很嘲諷,可惜很多人一知半解
    這裡所說的「仗義」,是指說話辦事直來直去,不會含蓄委婉一點,甚至很果敢,給人一種「大丈夫」的形象。大家讀過《範進中舉》吧,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時間,他的嶽父,也就是屠夫,對他的兩種態度,突然發生180度轉變,由此可見屠狗輩也不仗義啊!負心多是讀書人我們知道了「仗義每多屠狗輩」,它根本就不是一個褒義,更沒有貶義。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二十個常被誤解的成語,看看自己能用對幾個
    出自《戰國策·魏策二》,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流言惑眾)。而經常被誤解成是團結合作力量大。2、首當其衝:這個成語使用錯誤率幾乎是最高的,他是初中、高中成語考查的常客,生活中很常用,正確意思是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受災難,而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是首先接受任務或首先做某事,經常與「身先士卒」混同。不知道各位讀者有幾個人知道他的正確意思,可評論區留言。
  • 常說「春宵一刻值千金」,下一句是啥?情商高的人都不願意提起
    人們常說「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古詩,一般都會被理解位是用來形容新婚夫妻的洞房花燭夜,兩人情投意合,度過的美好時刻。但其實這句古詩的真實意思並不是大家理解的這樣,它還有下一句,但是現代人們都不願意提起,尤其是情商高的人,更加不會在公眾面前說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 關於讀書的詩句 形容多讀書有益的詩句
    ——岑參《送薛弁歸河東》 (五)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李清照《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六) 嗜書如嗜酒,知味乃篤好。——範成大《寄題王仲顯讀書樓》 (七)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關於作者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顏廷之等友朋私諡「靖節」。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其曾祖據說是晉大司馬陶侃,其祖父和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個小報告,陶淵明還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綬帶,點頭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郵回去給太守匯報,美言幾句,說不準就有擢升的機會。所以工作做得怎麼樣,督郵一張嘴很重要。 但是陶淵明看不慣,他就不願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陶淵明《飲酒》其五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欣賞陶淵明的飲酒。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又名潛,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他生活在東晉,陶淵明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詩歌和散文。這首《飲酒》是他寫的一組詩,有20首,是他酒後所寫。所以我們今天去讀《飲酒》呢,一定要用心體會。
  • 人們常說:虎落平陽被犬欺,其實上一句更經典,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而今天我們就來解析一句俗語,它的下半句,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對於它的上半句,可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難免會有大起大落的情況,也許當你輝煌的時候,有很多人來結交,但是當你沒落之後,這些來結交你的人,可能還會反過來欺負你,落井下石這種情況,生活中並不是不存在。因此,人們在失意遇到小人時,往往會說一句俗語:虎落平陽被犬欺。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很明顯,詩人將這次入仕作為見識社會、體察仕途的好機會。在此期間,東晉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桓玄與司馬元顯兩大權臣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全然不顧國家大局,陶淵明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入仕的願望再次落空了。統治集團上層人物所關心的不是救民於水火,勵精圖治,而是個人的私利。陶淵明借詩言志:「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雖然自己很想成就一番功業,但既然不能像寧戚那樣幹祿求官,那就再回歸田園吧。
  • 有句俗語:笑貧不笑娼,完整版卻鮮少人知,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
    有句俗語:笑貧不笑娼,完整版卻鮮少人知,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素材來自網絡,文章原創我們知道,古人流傳下來許多的經典名句。而這些話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有的確實是有著深刻的含義的。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將一個經典名句。
  • 俗語「老大傻,老二奸」,還有下半句,古人說的真是話粗理不粗!
    俗語「老大傻,老二奸」,還有下半句,古人說的真是話粗理不粗!在中國文化的形式體現有多種多樣,實體的文化體現就有戲曲和書法等等。而在民間,其實也有一種民俗的文化體現形式。老百姓不知道怎麼來形容來總結它的存在,但幾經幾代人流傳下來的俗語就是文化的體現形式。
  • 吟詩作聯勵讀書: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古往今來,不少學有建樹者,每每圍繞讀書治學「吟詩作聯」,用以自勉,或鼓勵他人。讀書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樂趣。宋末元初的學者翁森在《四時讀書樂》中對「春時」讀書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 古人言:臉上橫肉為兇者,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識人智慧
    說的就是判斷一個人的好壞,不僅僅是從表面上,往往外貌最是能騙人的,很多人長得人模狗樣,但是內心極壞!於是我們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就有一套自己的識人術。他不僅能文能武,還能窺視人心,據史書記載,曾國藩對"相術"頗有研究,並且總結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主意看腳跟,若要看條理,全在言語中。
  • 如鳥歸林——讀書雜感
    五柳先生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聽他這麼說,就知道這隻鳥是回到自己的林子裡去了。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更有趣了,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反面。身有安處,心有安處。看似容易,實則難得。
  • 因為李子柒,讓我相信了陶淵明的詩句,吃貨:看她做飯是一種享受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成年人每天過著上班下班吃外賣的生活。因此陶淵明詩句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不少人心中的嚮往。這種看似平凡的生活,在現代人看來也是一種奢望。然而有一個人真的就做到了,這個人就是李子柒。
  • 28位民國文學大師,告訴你怎樣讀書好
    曾任北大校長的教育家蔡元培早年讀書時,喜歡各種書都涉獵地泛讀,也不大喜歡摘抄和筆記,所以一方面很難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當時讀過有感想的內容事後不方便尋找。民國時期的文藝大叔——翻譯家章衣萍幼時讀書時,不求甚解,有些不懂的地方就囫圇過去,自然也是鬧過笑話。雖然這些大家在讀書這件事上走過彎路,但還是不妨礙他們最終成為後世所稱頌的文學大師。